书从疑处翻成悟

作者: 王琪 2015年11月28日散文阅读

如何读书,怎样读书才能有所收获,这是每个读书人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各得其妙。然而,清人郑板桥提出的“书从疑处翻成悟”一法,无疑是一条简单而实用的读书方法。

所谓“书从疑处翻成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疑无疑”读书法。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宋人黎靖德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代先贤哲人读书,大都注重一个“疑”字。一个“疑”字,直让读书人实现从“疑”到“悟”的演变、升华,抵达读书的理想境界。

读书无疑,最为有害。读书无疑者,似乎一读便懂,其实懂的只是表面那层虚浮的东西,字面的含义,好像“打水漂”,浮在水面上,水下的世界并不知晓,是自欺欺人之举。

读书有疑,带着疑问去读,方能有所“悟”。而由“疑”到“悟”的桥梁,全在一个“思”字。晚明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书不仅要读,还要勤用脑子去思考,用智慧分辨书中道理的是非,从书中发现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书,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名为《田忌赛马》的课文,写田忌在与齐威王按照常规赛马失败后,遇到孙膑。孙膑对田忌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有位读者从中发现疑点:齐威王中的“威”字是后人在他死后追加的谥号,赛马时齐王正和田忌比赛,孙膑怎么知道他死后的称号呢?显然这是一处“硬伤”,是个常识性错误。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去读、去思、去悟,就能如阳光驱散迷雾般使自己从细节中发现疑点,对书中可疑之处来个“每事问”,对我们把书读懂、读通,大有裨益。

然而,读书“教有疑”的目的是“要无疑”。如果一味读死书,死读书,就书读书,以疑质疑,困在“疑”字中出不来,就成了“钻牛角尖”。如此读书,不仅得不到长进,求不着学问,还会将自己变成“书呆子”。实现从“有疑者”到“无疑”,就是说要读活书,活读书,像明人鹿善继在《四书说约》中所说的那样,“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想道理,就能收到“阳光驱雾”豁然开朗之功效。越读越颖悟,越读越明白。这就是“书从疑处翻成悟”的读书法。读书人当深悟之。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