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小吃

作者: 序冬 2015年11月30日生活散文

塞外承德,全国文化名城,旅游胜地,避暑山庄曾是大清帝王们消夏理政的地方,当时是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不仅风光秀美,小吃也别具特色。若来此旅游,不妨一尝,亦不虚君行。

“驴打滚”

“驴打滚”是用黄米面夹馅卷成的长卷,因为像驴打滚似的粘层黄豆面,因此得名。“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驴打滚”色美味佳,绵软可口,别具风味。承德地区盛产黍米,亦称黄米,“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二仙居碗坨

二仙居碗坨的原料有荞麦面、绿豆粉、五香粉、花椒面以及适量的猪血,经过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吃的时候在碗坨上浇点麻酱、蒜汁、醋、酱油、香油,味道极美。二仙居碗坨主要原料是荞麦面,承德地区盛产荞麦,宋代诗人陆游曾以“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的诗句赞美荞麦之盛。这一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历史了,营养丰富,酸辣鲜香,滑嫩筋道,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美味食品。据说,乾隆皇帝巡幸热河,随行的后妃宫女们得知二仙居这个地方的碗坨非常好吃,便叫太监去买。后来,卖碗坨的把碗坨装在精致的盒子里,到避暑山庄叫卖。二仙居有位王老三,人称“碗坨王”,选料精,工艺新,煎得透,器皿考究,从清末起一直以做碗坨为业。他去世后,这门手艺由后人传承至今,二仙居碗坨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欢。

凉粉

凉粉的原料有绿豆粉、白矾、麻酱、香油、香菜、醋、蒜等,经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后,将凉粉漏成丝条放入碗内,根据个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种调料拌均,滑润爽口,清凉解暑。承德绿豆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不仅味美消暑,还清热解毒。

据传,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经常吃宫外的凉粉。一天,咸丰着便服出宫,见卖凉粉的周围一群人吃得正香,也要了一碗,吃后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又要了一碗。他吃完转身要走,卖凉粉的说:“客爷您还没给钱呢!”咸丰向来不带银两,只好脱下马褂,叫卖凉粉的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第二天,卖凉粉的到避暑山庄门口,咸丰赏他三百两纹银,并留在宫中传授技艺。卖凉粉的怕惹是非,回了山东老家。他的徒弟继承其技艺,流传至今。

拨御面

拨御面是用“一百家子”的白荞面制做的,煮好后盛在碗内,浇上用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做的卤,面洁白如雪,风味独特,并有开胃健脾,降低血压的功能。承德隆化县张三营镇的拨御面最享盛誉。

张三营原名“一百家子”,据传,乾隆皇帝一次率文武百官赴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住在伊逊河东龙潭山脚下的行宫。当天下午,行宫主事周桐安排御膳,特命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制作荞麦拨面,用西山龙泉水和面,以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和纯木耳做卤。乾隆见呈上的拨面洁白无暇,条细如丝,清香扑鼻,顿开食欲,连吃两碗,称赞“洁白如玉,赛雪欺霜”,命御前太监赏赐姜家兄弟白银二十两。从此,“一百家子”的“拨御面”名声大震,姜家兄弟生意更加兴隆。

解放后,张三营的“何家面铺”曾远近闻名,可惜在“文革”中店铺倒闭,工艺失传。改革开放后,青年厨师辛占武经努力钻研,恢复了这一传统技艺,1981年应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传艺。凡吃过拨面的国内外宾客,都赞不绝口。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