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飘来的雪花

作者: 李远 2015年12月02日散文欣赏

天地间,雪花像个精灵,从天而降,漫天飞舞,天地之间,一望无垠,觉得世界何等壮观!冰雪也总有融化那一刻,越是美好的东西,总是瞬间即逝。

雪景即人生,需要好好珍惜。就如卧龙岗上的雪景,尽管好景不长,但对于每一场雪,人们总是充满深深地期待。卧龙岗的雪,虽没有南阳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诗意,也没有毛泽东主席笔下的“万里雪飘”大气豪迈,但它以自己厚重的人文之美,宜人的风光之美,独特的建筑之美,精致的景观之美,与旖旎雪景的自然之美,完美重叠与相互结合,如天地间神来之笔,别有韵味,也独具特色。

原本以为雪落龙岗之时,或因道路的泥泞光滑,游客会变的稀少,然而,每当此时,卧龙岗却格外热闹,赏雪观景之人,络绎不绝。龙岗之上,一把把五颜六色的雨伞,犹如姹紫嫣红的花朵,成为流动的风景,刹那间,开满整个庭院。一行行游人的脚印,蜿蜒曲折,通往各个景点,成为别致醒目的路标。屋檐和树枝之上的厚厚积雪,红墙灰瓦的层层点缀,殿堂内五颜六色的楹联匾额,灌木盆景上若隐若现的一抹绿意,交相辉映,极具立体感和纵深感,仿佛一幅画卷在龙岗慢慢展开,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眼前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把时光倒流至公元207年。曾记得也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鹅毛大雪,穿过岗下三顾桥,步伐艰难踩着厚厚的积雪,第二次来到卧龙岗,求见在此躬耕的青年才俊诸葛亮。虽时隔千余年,人们分明看到刘备那求贤如渴的目光,仍能感受到是那么的急切和渴望。而豹头环眼的张飞瓮声瓮气的不屑话语,似乎惊落了树上的飞鸟积雪。美髯飘舞的关羽仍是那么淡定和从容,只有身边赤兔马的扬天长嘶,划破寒冷寂静的龙岗天空……

尽管这一次刘备仍无功而返,但在这个冰天冻地的隆冬时节里,刘备屈驾恭请诸葛亮的宽广胸襟,而让后世永远所感动。当年关于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曾在前《出师表》中自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加上诸葛亮的亲口所言,史称“三顾茅庐。”对于这段中国历史上影响朝代更替的重大事件,晋代史学家陈寿却在《三国志》中只用五个字来表述:“凡三往,乃见。”也许史学简明扼要语言简练所需,也许陈寿智慧地采用了只求结果,而不求过程的高明做法,让后世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

有时候,历史像个孩子,也很淘气,总是或多或少留下谜团和疑惑?也许只有这样,才会激发起历朝历代无数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此乐此不彼勇往直前。尽管如此,罗贯中却用一个天才小说家应具有的想象力,在其《三国演义》中不惜笔墨用近两个篇章,试图来描述还原这段历史过程,使陈寿笔下一笔带过的“三顾茅庐”,变得好看耐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成为《三国演义》流传至今的精彩华章。罗贯中描写的刘备雪访诸葛亮,尽管只是文学作品的想象和展现,却在后世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国家邮电部发行《三国演义》第二组之“三顾茅庐”邮票时,就采用的是这个画面。于是,罗贯中匠心别具的构想和遐思,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深信不疑。

在罗贯中的笔下,对刘备三请诸葛亮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学加工,其中第二次就是刘关张冒着鹅毛大雪去求见诸葛亮。罗贯中为何要加上这一场雪,作为背景渲染气氛,来突出人物心态和个性?又为何是第二次?罗贯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小说家,所着《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古典四大名着之一,除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之外,他的小说技巧和语言功底也是可圈可点。他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是用严寒天气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二是冰雪融化必是阳光灿烂之日,借此映衬刘备的事业马上要走出低谷,也反映出诸葛亮即将出山,用自己平生所学报效国家。后人有诗单道刘备风雪访孔明: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岗。”如今读来,也是感动不已。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当年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从黄权私祭诸葛庵开始,其间虽经历代南阳官府和有志之士的重建和复建,甚至得到元明两代皇权的重视和青睐,到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凄凉,而如今也只能从史书典籍的零星记载中,找寻到有关卧龙岗历史文化的遗存记忆。

而如今这眼前漫天飞舞的雪花,恍惚来自汉朝,年年岁岁雪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带着楚风汉韵的大气磅礴,带着帝都南阳的无尽风流,让人们对这汉朝飘来的雪花,还有名垂千古的三顾茅庐,肃然起敬!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