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池城

作者: 王婷 2015年12月02日生活散文

金秋的阳光,纷落的秋叶,通透的银杏,满目的秋梧,偶尔的凉意让人感知秋意的深重已然不可阻挡。池州,虽为小城,却也古韵浓浓,杏花村、平天湖、齐山、七星墩遗址等集聚城区。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的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更是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变得尤为灿烂。也让每一处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景点,因为诗词和诗人而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自唐代会昌初年,池州刺史李方元发齐山摩崖石刻之先端,晚唐诗人杜牧在齐山西巅建造翠微亭以兹李白(李白游秋浦诗作中有“开帘当翠微”的诗句),登山入亭,饮酒赋诗,写下《齐山九日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佳作。千百年间,到过齐山的骚人墨客,文臣武将仅《齐山岩洞志》就收载诗词歌赋、游记铭文一千余篇。遥望石壁上的“还我河山”,不禁使人想去岳飞绍兴元年北上抗金途径齐山题留的“征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赶月明归”(《池州翠微亭》)。'

为此,今至重阳,唐朝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读之总觉亲切,因为诗人笔下的翠微应该就是指池州城东南齐山的翠微亭。我们现在所见的齐山风景区也仍然静静地立于池州城南,翠微亭远望可见在齐山之侧安然而伫,只是历史的厚重也许并没有大肆宣扬,它们也如同池城一般,静若处子,不动声色,只是你又总会在不经意之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凝重和静默中的流动,无处不在。

人,如果一直处于高楼的挤压和车水马龙的拥堵之中,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一种压抑感、孤独感,比起光怪陆离、高楼林立的都市丛林,我想很多人还是会更多地留恋从前的那些时光。不过池城的生活,相比大城市而言,无疑还称得上是缓慢的,虽然生活的变化随处可见,但依旧是慢节奏和舒适的。因为地处江南,所以集灵秀之气、精巧之作为一身。秋天过后,街道两边的桂花树谢了又开,那时,整座小城在桂花香气的装扮下,犹如一位精致的少妇,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令人迷醉的芳香,让人身处其中流连忘返,久久不肯醒转。

又去了趟杏花村,比初春时见到的更加丰韵雅致了,因为已经能够清晰地闻到类似果实成熟的香味,清秀淡然又别具风情。秋天的萧条一点也没影响“天下第一村”的景色,景点之内少了乱闯乱开的私家车,多了统一规划的电瓶车;少了杂乱无章的平淡感,多了些体现民俗、返璞归真的厚重感。随着开发进度的有序推进,我们眼前呈现的是更加完整、更加精致、更有特色的杏花村。

澄蓝的天空下,美丽的格桑花与秋日里的主角芦苇对峙着,令人有一种辉煌与枯萎对决的臆想,而这个时节,我只想说,任何一个努力迸发的生命都是可贵而美丽的,攀比和虚荣显得没有任何意义。秋浦河的美丽在于其清其秀,杏花村里隔一段路就会让你与之相遇,壮阔的,平和的,幽静的,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味道。你不得不承认,如果一个景点失去了灵动的水,那将是多么得了无生趣和乏味。

一路走来,接连的荷塘、巨大的水车、古朴的村落、转角的菊花、旧时的农具或者民间物品,让人有了更多的充实感。杏花村,如同一幅仍然有待润色的工笔画,每一笔都是精彩,每一笔都会有意外,当然,每一笔也必将有收获。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越来越多厌倦了城市生活的人寻找乡土文化的首选之地。而我们,也更加期待以杏花村的建设为核心,能让池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参与。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