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柴记

作者: 严泽 2015年12月12日散文欣赏

我们水乡把烧柴统称柴火。柴火柴火,在柴字后面加个火字,更显得对柴的亲昵。水乡产鱼米,但是不产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一直排首位。寻柴、捡柴、砍柴、柴刀、柴垛、柴房这些跟柴有关的词,我们从小耳熟能详。

在我们水乡,柴火泛指树枝、落叶、杂草,一切庄稼的茎干甚至秋后老去的瓜藤等可燃物。作为开门七件事的第一件,解决柴火问题是所有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我的童年正是搞大集体的年代,柴火的短缺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那时候,屋前屋后的几棵柳树、苦栋子树是为姐姐打嫁妆长着的;公路上、堤坝上的树是公社和大队的;湖边一望无际的芦苇是国营农场的,家家户户烧饭的柴火基本上是稻草。稻草不耐烧,虽早晚两季,但远远不能解决每户人家的一日三餐。怎么办?唯一途径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可以说,打童年起我就跟柴打上了交道,启蒙的户外劳动就是寻柴火。这个寻字极有内涵,有寻找、捡拾、搜索等意义,而目标只有一个——获得柴火。

童年最初的劳动记忆是扫树叶。那时我可能五岁、六岁,时间是深秋也可能是冬天了,打了几场白霜后,树上的叶子仿佛都被火烧焦了,晚上一场老北风,树成了光杆司令,厚厚的叶子铺了一地。一大早,我就会被喊起来,跟哥哥姐姐一起,背篓担筐,扛着扫帚去扫树叶。这样的活儿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会参与,大家的手和脸冻得通红,但都干劲十足,生怕比别人扫得少。在扫树叶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外的惊喜,比如捡到一大堆枯树枝——一个被风吹落的鸟窝。

稍大一点,干得最多的活是砍柴。砍柴本是大人的活儿,但穷人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为家里分忧,在大人都忙着出工的时候,大家都会出去砍柴。

我们那儿不像山区,到处是树林、灌木,取柴容易,山里人的柴也真正称得是柴。而我们水乡人去砍柴,目标却是荒坡野地的杂草。夏天的杂草基本成型,并且水份十足,稍为锋利的柴刀也可以把它们轻而易举砍断。杂草就地砍倒,放上几天,等太阳晒到半干,担出去放在禾坪上再晒。等干透了,用一个竹把筒把它们扭成靶子,一捆捆码好。这样做,一是耐烧,二是节省存放的空间。

扭草靶子是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劳动,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站着的人一边扭动手上的竹把筒,一边慢慢后退,坐在草堆边出靶的人,随着双手的把握,草在手中旋转,竹把筒上的草龙越扭越长,到一定程度时,出靶人把草龙叠成三股,形成一个靶子。扭筒扭久了,会发出“嘎吱嘎吱”有节奏的声音,整个画面如原始的舞蹈。这是一项妇孺孩童皆能的劳动,但十分伤手,农家人又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半天下来,出靶人手上通常都是伤痕累累的。

砍柴是一项很累的活儿。夏天的太阳那么毒辣,汗水流得双眼看不见。但水乡的孩子能吃苦,看到那些杂草、芦苇、荆条、蒿、艾是那么亲切,仿佛看到它们变成了一把把柴火,走进了家里的灶膛,化作了那跳跃的火苗。

我的父亲是个伐木工人,偶尔也能利用工作之便,搞几麻袋锯木屑、刨花之类回来,但这些柴火远不能满足一家之需。每到冬天,父亲带我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去挖树兜。

公家的树砍伐之后,埋在土里的树兜是不要的。一个大树兜几十斤上百多斤不等,挖出来后,劈好,就是上等的柴火。这些柴火整整齐齐码在屋檐下,白晃晃的散发木香,经过时光打磨后就变得金灿灿的,不可以说不是一道风景。

父亲不在时,我喜欢单独去挖树兜。小小的我,挥动一把巨大的开山斧,一下又一下,砍得木片翻飞。一个树兜有时要几天才能挖出,但我乐此不疲。每挖出一个树兜就像打了一场胜仗。

树兜火力旺,耐烧,过年打糍粑,蒸年糕非它不可。在童年的记忆里,隆冬总是冰天雪地,常常是一夜起来,满世界玉树琼枝,地上是厚厚的雪,沟港湖汊里结了玻璃一样的冰。而大雪仍在下,风还在刀子样地刮。这样的日子,男女老少最好的出处就是围在火塘边。家里有一个树兜燃着的火塘,那只是勤快的人家才有的。有火塘的人家一天到晚像开会一样热闹。火光噼啪,男人搓草绳,女人纳鞋底,天南地北地闲扯,小孩子则在一边打闹。火主火主,母亲常说,到了冬天,火就是主,人成了客。

而今,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开门七件事也都随之进步了。在现代中国大多地区,柴已被石油气、天然气和煤气所取代了。从前开门七件事占去了相当的时间,但取得和处理它们的途径越来越简便了。但是,我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一些东西。很多美丽的劳动画面消失了,很多丰富的词汇没有了。走在城市中,经常看到绿化树一车车被剧断当垃圾处理;来到乡下,看到无边无际的棉花杆荒在地里,觉得这世界真是不可思议。心里老想,小时候寻到这样的柴火时会是怎样的一个惊喜。

绿水青山,炊烟人家,那是自然净土,那是田原画卷。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只有真正的柴火才能点燃;这人间的烟火,可嗅、可摸、可视,它是中国乡村的灵魂,是故土对远方游子的召唤;它散发的是生气、是希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它不是塑胶、煤的滚滚浓烟所能取代的。

我喜欢乡村那一缕缕袅袅升腾的炊烟,如果在某一天它也消失了,那我们便不会再有美丽的乡愁。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