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往西

作者: 廖双初 2015年12月22日生活散文

走过一座桥,在还没有完全走完的时候,伫立桥头,凭栏远眺,一排排如城墙的楼房映入眼帘。这样的“城墙”有七八道,靠河的一面还有一些空地没有建楼房,目测还可以至少建两排楼房,届时桥头往西将全部开发,生长作物的土地亦将同时消失。

这是小城的新区,也是一个城中村,政府当年提出的再造一个小城的蓝图已基本实现了。

小城的主体一直在河的北岸,南岸是农村,每当夜晚,北面灯火辉煌,南面星星点点,完全是两重天。十多年前,政府做出了开发南区的决策,应当说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城市要发展,就得解决用地问题,要吸引和接纳更多的人进城,建造楼房便成了必须之事,各种公益设施当然也需要配套并提质升级。桥头往西一度是小城开发的中心地带,楼房的建造速度如雨后春笋,一幢比一幢建得快。从十多年实践的成效来年看,政府与村民实现了双赢,小城面积至少扩大了一倍,人口翻了几番,小区楼宇林立,街道车水马龙,市井是越来越繁荣了。

南岸村民是直接受益者。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政府征收了他们的承包地,拆迁他们的老房子,也安排了他们的房基地,一般能分到1至5个不等的房基。每个房基约120平方米,都修七八层高的楼房,往往一家就有好几千平方米的房产,门面留给自己,房子根本住不了这么多,于是卖掉几套,建房的成本一下子就出来了,每年净得门面租金。一间面积三四十平方米的门面,根据地段与位置不同,年租金由起初的几千元,现在有的已涨到两三万元了。不缺钱的人家,多余的住房并不出售,也用来出租,算一算就知道拆迁户每年的收入有多高。对他们而言,土地固然是失去了,但也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掘到了“第一桶金”,这就是城市拆迁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机遇。拆迁户的生活变得滋润起来,往后的日子就看他们是否能守得住这份产业,只要用心经营,也像拆迁前面对土地一样辛勤劳作,生活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从小城的景观上看,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城墙般的楼房品相不怎么好,用今年很流行的一个词,那就是“颜值”不高,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街道设计欠大气,一些地方太窄,一投入使用,就造成车辆拥堵。这一切都表明政府在规划的起点上还低了一些。

但这也很无奈,因为城墙般的房子都是拆迁户自己修建的,当然是建设成本越低越好,只要房屋能住人,门面能做生意就行,其它可能考虑得很少,基本上没有人去讲究楼房的外形设计。为了省钱,他们往往是一张图纸用到底。

拆迁户建的房都是小产权房,也就是没有“两证”(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的房。他们在政府划给的房基上建房,本身就只付了一点很少的土地费,加之没有缴纳税费,更没有开发商这个中间环节赚取利润,所以尽管没有“两证”,房子的价位倒是特别低,大概只有正常房价的三分之二,一套住房至少要便宜十万元。这极具诱惑力。当初,有熟人或朋友买房时,我一般不推荐他们购买小产权房,理由是没有“两证”,不受法律保护,日后不便处置。但在网上听了一些社会评论家的观点后,我改变了看法。他们认为,小产权房可以大胆地买,价格那么便宜,你不买你傻,有没有“两证”不重要,政府迟早得承认它的合法性。他们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说小产权房就像一个没有准生证的小孩,既然已经降生了,就得承认他(她)是一个人,迟早得给他(她)上户口。果然让他们给说中了,不久前国家已做出决定,居民上户口与有没有准生证的计划生育捆绑政策完全脱钩,这意味着没有户口的“黑户口”们将人人拥有户口。而且我还可以断定,今后小产权房不仅可以搞到“两证”,甚至还有人主动上门来求你办“两证”。原因很简单,舆论不是已盛传好几年国家要收房产税了吗,试想一想,没有经过备案的房产,你凭什么去收人家的税?

桥头往西的这片区域快要建设完了,接下来小城的建设重点该往东了,还有就是经过隧道往山的背面去,那一面的村庄也被征收或正处于被征收的过程中。而就小城的高品位建设而言,是否有值得完善政策与规划的地方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