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

作者: 张林琪 2015年12月25日散文随笔

好种出好苗,好苗长好稻。

旧时江南农民所种水稻主要是晚粳稻,间种少量糯稻和籼稻。晚粳品种有“黑种”、“老来青”、“铁梗青”、“四石余”等,糯稻以“麻皮糯”为主,籼稻有“芦籼”(旧称“赤稻”)。一旦搞错,全盘皆乱。小时候听奶奶说,“土改”一结束,粗通木工的爷爷便让长子伯父当家负责耕种,因不谙农事,错将糯稻种子当作晚粳稻播种,待到秧苗长出后方觉不对,害得全家人手忙脚乱了好几天,才将其中的大部分予以重播,延误农时半个月。爷爷遂令伯父弃农学木匠。伯父骨子里渗透着爷爷的遗传因子,农事外行,伺弄板斧倒是如鱼得水,一年不满,即已风生水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匠人。似乎印证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那句老话。

农民对选育良种极为重视。一般采用片选或穗选,片选是从长相优异的水稻中选择,单独收割、晒干后堆放于廊屋下,过了春节方脱粒,然后反复清扬、晒干、保管。穗选是从成熟的稻田中,精心挑选一至数穗,经过三年繁育,不断提纯复壮。着名的“老来青”,就是采用“一穗选”方法精心培育而成,先后受到全国22个省市及15个国家的青睐,落户他乡,繁衍生息,米质精良,香飘万里。

有了好的种子,还要精心培育秧苗。当春姑娘把红花草的色彩斑斓、桃花的姹紫嫣红和油菜花的金黄璀璨一齐带回乡野时,农民已着手准备播种了。稻种浸入船舱或水缸,去瘪去杂,再次经受挑选;同时撒入适量粗盐,以杀菌杀虫。冬翻风化后的秧田里,一片喧嚣,车戽水,牛耕耙,人鼓捣。一俟秧田做成,农民便满怀喜悦,纷纷将消过毒、发了芽的颗颗良种均匀播撒于一垄垄平整如镜的秧扇,接着用木板推平,让谷粒下沉,泥浆上浮,然后晒上三五天,针尖状的幼苗便齐刷刷地扎根竖立于秧扇。这时给秧田复水,用大粪追肥;又过三五天,秧苗新叶展开,青翠欲滴,赏心悦目,在天蓝水秀的映照下,更显生命的灵动。

“芒种”时节,秧苗一片葱绿,如亭亭少女进入碧玉之年。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稻垄连阡水气凉,烟蓑雨笠到云庄。开埕香送新篘熟,八簋村厨款插秧”,拔秧、插秧的时机到了。农民俗称插秧开始为“开秧门”、“发黄梅”;插秧采用伴工互助的集体劳动形式,力求秧苗成活一致;农民用丰盛的酒肴招待田工,中间还辅以点心,除了补充强体力劳动的消耗外,主要是沿袭千年淳朴的风俗,互惠互利;插秧历来讲究质量,株行均匀,“竖里

直,横里挺”,栽插第一天,东家须插第一埭“领头秧”,定出质量标准,供其他人仿效。

插秧全面结束,俗称“黄梅上岸”,农民得以休息几天。“插好黄秧,望望爷娘”,新婚夫妇打扮一新,手持时令果品,双双探望岳父岳母,把盏言欢,其乐融融。

进入夏天,耘耥除草、施肥治虫、灌溉排涝,农活屡干不尽。一个酷暑下来,农民历经千辛万苦,直到深秋,春天播下的种子,始成沉甸甸的果实。我家伯父改行,迫使父亲担当种田重任,几年历练也自然成了行家里手,稻种选育、茬口搭配无一不精,新谷年年满囤。

稻子收获时,农民又进入新一轮的选种留种,期盼着下一年获得更好的收成。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