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隔尘青莲寺

作者: 王琪 2015年12月28日抒情散文

和青莲寺邂逅在一个冬日的午后。虽说是初次相逢,却因以前读过有关青莲寺的诗文,也就有一种如遇故人的感觉。仿佛那些高旷的脊兽、出尘的殿宇以及禅寂的松柏,都像老熟人,透着一种亲切和友好的味道。

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史书上说,青莲寺始建于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400年,多么遥远的距离,遥远得如同一条无边的海岸,让人一眼望不到头。然而,那却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年代,那时的帝王尊崇佛教,兴土建寺,那时的人们精研佛理,雕佛塑像。唐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那个时代寺庙之风的广泛与瑰丽。青莲寺也就是那个佛风昌盛时代在甘谷的见证,寺内精美典雅的国之瑰宝石造像塔,也是那个时代存留至今的佛教遗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圣庄严的青莲寺,经历过地震天灾,兵燹战火,也经历过香火鼎盛,佛光璀璨。被悠远的时光湮没,又被后人反复的重建,被无数的高僧雕琢研磨,又被无数的信众景仰抚摸,渐成气象,梵宇重叠,巍峨壮观,成为一处陇上着名的古刹,香客盈门,热闹非凡。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黯然消失,包括精美的古建筑,经典的古佛像以及象征“九九归(槐)一”的九十九株古柏和一株“龙抱槐”。盛景不再,乡人感叹。直到1980年代,青莲寺才又开始在原址恢复重建,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寺院得以基本恢复旧制。如今,它早已褪去斑驳的沧桑旧迹,以一种古朴典雅的姿态迎接四方信众,八方游客。

一缕旷达明净的山风,如丝绸般拂过我的面颊,我闻到了五谷的清香和丰收的味道;一朵负性高明的白云,如莲花般在我头顶盛开,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在当地颇为流行的“黄牛迁寺”的传说。其实,迁寺的并非黄牛,王木匠那个被佛主指点过的梦境,也不过是人们心里的一个愿望、一种选择,或者说只是人们迁寺的一个借口或理由罢了。然而,当我今日站在寺院里了望时,我依然感觉到了当时古人的选择是多么的明智和恰当。整个寺院背靠六岭山,下临湾儿河,山峰圆润如莲荷,翠柏掩映;河水温婉如丝绸,流水潺潺。清远隔尘,清幽寂静。站立寺院,遥想古时,在那苍松翠柏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僧侣,身着僧袍,手捻佛珠,静坐石几,品茗对弈,参禅诵经。春日里听鸟鸣于山林,观桃花于曲溪。夏日里听雷鸣于禅房,参禅悟于绿荫。秋日里听虫鸣于月夜,枕悠梦于黄花。冬日里则听风鸣于窗下,烹茶炉于僧阁。梵音萦耳,禅声满怀,四时闲逸,心常只宁。那是何等的绝尘出世,又是何等的淡远超脱。

大殿里传来颂经的声音。空远的木鱼声和长长的佛号声,惊醒了我悠悠的思绪。我循着声响,沿着被梵音冲洗过的石子甬道,来到大雄宝殿。大殿中聚集了许多宽袖大袍的僧者,他们手持佛珠,敲着木鱼,翕动的嘴唇,念诵着我听不懂的经文,飘忽的背影,摇曳着我参不透的禅境。望着他们淡定沉着的表情,我不禁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甘愿远离亲人故土,抛却世态繁华,来到这深山古刹,静守清规戒律,常伴青灯古佛?是的,他们的人生注定是孤独的,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是纯粹明净的。我也曾羡慕过那些淡远超脱的隐者,幻想过披一身仙风,归卧深山古刹,栽种菩提。可我心中有无限的牵念,胸中亦有无尽的俗虑。无法忘却过往,也没法不去怀想将来。于是,只能做一个红尘中的凡夫俗子。想至此,安顿一下浮躁的灵魂,然后,继续在寺院里走走停停,在红尘里来来往往。

然而,就在我刚要离开大殿的瞬间,我却发现了那尊堪称国之瑰宝的石造像塔。此刻它就端坐在大殿的一角,超拔出尘,高旷悠远,落满时光的尘埃,贮满沧桑的故事。这座石造像塔创建于北周时期,青石雕成,塔身七层,塔高158.8厘米,底宽30.5厘米,顶宽17.5厘米。塔檐和塔身自下而上逐级收分。塔平面为方形四坡挑檐,每层雕刻成仿砖木建筑结构的庑殿式屋檐,各层在梯形体柱四面凿龛雕像,每面各雕三层,尖拱形龛眉上,雕有小化佛、飞天和立鸟等,中龛雕有一佛二菩萨,二佛说法等浮雕,龛下端刻佛传故事等内容。整个造像比例适当,造型优美,神态典雅,有一种和谐的艺术动感。佛像面目清秀,衣褶繁复,给人以安详肃穆和清新秀丽的感觉。尤其是供养人既虔诚烂漫又忠实憨厚,上承北魏秀骨清像余韵,下开隋唐丰满圆润风格,反映了西魏至北周时期的佛教艺术和社会风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佛教圣物。然而,佛塔也命途多舛,原本七层的佛塔,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两级失窃,只存留五枚。2004年时,仅剩的五枚也不翼而飞,直到2014年时才又神秘回归,如今安放在大雄宝殿内。当我双手触摸到这座1400多年前的石塔时,一股沁骨的冰凉通过指尖,沿着脉络,直抵心府。我抚摸着石塔,亦抚摸着佛像,这些北朝遗韵充盈着佛典意境,闪烁的慈悲的佛光。每一枚石塔所蕴涵的文化,每一尊菩萨所寄寓的佛法,引领着我,也引领着世人不断地探问,不断地追寻。

悠远的钟声,敲醒了远古与今朝的梦境。短暂的徜徉,扫去了心头与灵魂的尘埃。清远隔尘的青莲寺,它走过千百年的风雨,该变迁的早已有了变迁。如今的寺庙,在烟火中日渐古朴,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沉淀着禅的韵味。此刻,它如一阕轻灵雅致的诗文,若一幅水墨写意的画卷,又好似一本禅意深远的经书,静静地搁置在西坪的明山秀水中。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