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之油

作者: 储北平 2016年01月02日散文欣赏

从前,老家农村有句骂孩子懒惰的口话:“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如今80后90后可能不理解,油算个啥?但在很长的物质匮乏的年代,油在生活中位置可谓至高无上。

油,体态轻盈,有着特有香气,一小勺,却能在烹饪中发生惊人调和,寡淡蔬菜顿有滋味,腥膻肉类立刻香浓诱人,连清汤也变得醇厚可口。油,从水从由,本义为润滑的动植物汁液,是居家餐桌舌尖上的必需品。

我国远古吃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油何时开始食用呢?恐怕应归功于天然火,把林子烧着了,动物被烧死了,祖先发现,动物烧死后肉很香,而且一层亮亮的东西味极美,于是人类就吃上油了。古人对不同动物油有不同称谓,有角者提炼的称脂,无角者提炼的称膏,所以牛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在周代时脂膏使用,一是放入膏油煮肉,一是用膏油涂抹食物放在火上烤,再有就是直接用膏油烤炸食品。

植物油提炼,约始于汉,但当时不能食用,而是涂在丝织物上。芝麻油利用最早,芝麻大约汉代传入中国,芝麻油唐宋时成为极普遍的烹饪油。至明代,植物油品种增多。据《天工开物》:“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书中没提花生油,说明花生油诞生较晚。山东营口最早采用现代压榨工艺,进行植物食用油生产。1896年,英商设立新式油坊,用蒸汽机将黄豆压碎,以手推铁制螺旋式压榨机榨油。

老话说,油多不坏菜。人们炒菜时,常以为油放得越多越好。又说,吃是吃的油,穿是穿的绸。这是过去穷人羡慕富人生活的写照,说富人吃得好穿得好,羡慕富人长得胖,有将军肚,是福相,寺庙里笑佛就是大众心目中的福相。人为何会长成福态和穷相呢?一是富人吃得好,又很少体力劳动,有剩余脂肪;二是穷人吃得差,又过度体力劳动劳累,那还有剩余脂肪,存入腹中去长成将军肚呢? 在长长的缺食少油年代,有多少家族渴望能出一位富态子孙啊。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生活好了,人们意识变了,因为油脂摄入过多会带来三高等健康问题,于是纷纷节油。其实,少吃、不吃、多吃都不对。现在流行减肥,特别是爱美女士认为少吃油、不吃肉就不长胖。但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很多生理活动都需要油脂。摄取不足,会让人精神不振情绪不佳,长期这样,还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问题。更糟糕的是,当摄入脂肪严重不足时,人体就会自身合成脂肪,让人喝白开水都长肉。不吃动物油,吃植物油太多同样不利健康。过量吃食会带来癌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健康隐患,特别是吃那些经过高温油炸的快餐食品。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吃油量高达45~50克,相比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25~30克标准,超出一大截。

吃错油伤害更大。最典型也最让人深恶痛绝的,要算吃到地沟油了。思之大倒胃口,避之防不胜防,食之致病伤身,视之十分无奈。此物从餐厨废弃物中来,在城市下水道中捞取,经黑窝点中提炼,再低价销售回流餐桌。此行程虽一路有监管,却每能钻其漏洞。小小地沟油成为治理难题,从根本上说,凸显的是餐饮食品监管中的无效和缝隙。根源恐怕还在于轻视,与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环境、生命安全的大问题相比,地沟油不过是餐馆后厨的一颗老鼠屎。然而民以食为天,吃得安全,喝得放心,公共管理部门无疑应全力做好。从目前情势看,食品监管路还很长。祈愿生产者守道,经营者守法,管理者守责,消费者受益!

在饮食文化里,油不单涉及一种口味,还包含着一种回忆、传承和亲情。直到今天,我一直爱吃妻子用农家猪油和菜籽油炒的菜,因为从中我仿佛尝到了母亲和岳母传承下来的厨艺,体会到妻子浓浓的亲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