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领菜籽沟

作者: 刘亮程 2016年01月05日现代散文

我们所在的这个山沟,是新疆木垒县英格堡乡的一个村,以前村里人种油菜籽,每年油菜花开时,整个山沟一片金黄,村里的老油坊日夜不停地榨着菜籽油。村庄因此得名“菜籽沟”。现在村里人不种菜籽了,油菜籽卖不上价钱。可是,不管村民种什么,地里都会密密麻麻长一层油菜籽。我想,这就是土地的厚道,只要你播一次种子,她就会生生不息长下去。

我们也想在这个村庄播一次种子。

2013年冬天,我们偶然进入菜籽沟村时,一下就被她吸引了。村里全是老房子,汉式廊坊建筑,木梁柱,木门窗,土坯或干打垒的墙,长着老果树的宅院这三家那两户地散落在沟里,整个村庄像一桩突然浮现在眼前的陈年往事。我们沿路一户一户地看,每个院子都像旧时光里的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

正遇上一户人家拆房子,院墙已经推倒,一辆大卡车靠墙停在院子,几个人站在房上掀盖顶,瓦檐、油毛毡、泥皮、麦草和苇子,一层层锨下来,房顶渐渐露天,圆木结构的担子、梁、椽子整齐地暴露出来,还有砌入土墙的木框架。我们边拍照边看着这些木头一根根拆下来装上汽车,运走。一个百年老宅院只剩下几堵破土墙和一地的烂泥皮土块。

打问才知道,这户人家搬进了城,老房子6000元钱卖给了木头贩子。陪同的村干部说,村里好多老房子卖给木头贩子拆掉了。这个村子原有400多户人家,现在剩下200户,一半人家搬走了,留下的也都是老人,眼看种不动地。

我们沿路看见许多没有人烟的老宅院,或许迟早也会拆了卖木头。

菜籽沟和她旁边的四道沟,是早期人类的温暖家园,她处在东天山特殊气候带,冬天暖和,春夏雨水充足,肥沃的坡地随处能长成粮食。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生活,留下诸多珍贵遗址。现在的居民多是清代或民国时到达这里的汉民。村里少有平地。他们垦种山坡旱田,因为坡陡,农机上不去,原始的马拉犁、手撒种、镰刀收割、木轱辘车、手工打麦场等传统农耕方式在菜籽沟依旧完整保留。可是能干这些农活的人都老了。年轻人外出打工。这个古老村庄和半村饱经风霜的老农,也都快走到尽头。

回到县城,我连夜给木垒县起草了一个方案,提议由亮程文化工作室入村,抢救性地收购保护一批村民要卖的老民宅,然后动员艺术家来认领这些老院子做工作室,把这个行将荒弃的古村落改造成一个艺术家村落。方案当即得到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就这样,我们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积极配合下,用一个冬天时间,收购了几十个老院子。本来一个院子卖几千元钱,我们一收购,都涨价了,长到几万元。有的人家干脆不卖了,等更高的价格。

我们收购的最大一个院子就是村里的老学校,占地40亩,4栋砖木结构教室,废弃后当了十多年羊圈。我们从教室的厚厚羊粪中清理出讲台、水泥地面。修整好塌了的房顶,换掉破损的门窗,在杂草中找到以前的石板小路,一个破败多年的老学校,被我们改造成了菜籽沟的文化中心——木垒书院。

现在,已经有几十位艺术家落户菜籽沟,他们大都是我的朋友,打电话说我发现一个荒弃的老村子,几万块钱就能买一个老院子,赶快认领一个做工作室和养老。他们都信任我,卡号发去钱便打过来。待春天雪消后开车来村里一看,都喜欢得不得了,没见过这么美的村子,没想到会在这么完好的古村落里有了一院自己的房子。本来要拆了卖木头的老院子,就这样在艺术家的妙手中获得新生。那些老宅院变成一件可以居住生活的艺术品。先入村的艺术家又引来更多艺术家。我们在村里成立了菜籽沟艺术家村落,我当村长,自己任命的。我任命村委会书记为艺术家村落副村长,归我管。村委会姚书记当了几十年村干部,当老了,在村里威信高,他带头动员村民把房子卖给我们。他给村民说,艺术家来了,对我们的下一代有好处,以后我们的娃娃会变得有文化。村民说,我们都老了,哪会有娃娃。

确实,去年菜籽沟所在的英格堡乡,只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了心里荒荒的,往后多少年,这些乡村只有走的人,没有来的。村里的老木活儿只剩下做寿房的,生意不断。书院请老木匠做一个大木桌,都推辞了,说赶做寿房呢。有几个老人病卧床榻,眼看不行了,家人过来看了板子,交了押金,催着快做出来。那个活儿等不得,人说没有就没有了,不能到节骨眼儿上活儿没做出来。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不管谁家的,邀不邀请,我们都过去随个份子,参加一下。今年书院随了几千块钱,多半是丧事。我们院子后面住的老太太就是上个月不在的,我好像都没见过她,没来得及和她照个面,打个招呼说句话,她就不在了。外面亲戚来一大堆,小车把路都堵了。去世的老人把走远的亲人都召回村子,好多菜籽沟的年轻人回来了,孩子回来了。他们回来看见我们在破败的老学校里修建的木垒书院,在荒弃的民宅上改造的艺术家工作室。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在他们离开菜籽沟的好多年后,一群艺术家入住到村子,在他们的家乡过起日子。他们扔掉的乡村生活,被另一些人捡起来。

我们改造书院老房子,尽量雇佣村民。今年村民从书院挣走了一百多万元劳务费。能雇来干活的都是60多岁的老人,干一天泥活150元工钱,也不便宜。那些村民从不觉得自己是老人。这些改造老房子的活儿,也只有他们会干。

在菜籽沟的第一年秋天,书院种的3亩洋芋丰收了,得挖个大菜窖。雇两个六十多岁的村民,说好价钱600块钱挖好菜窖。我坐在坑沿看他们往上扔土,其中一个仰头看着我,说:“老人家,你这么大年龄了,还到我们沟里来创业。”

我说:“老人家,我是来这里养老过日子的。”

其实我才53岁,他们怎么看出我比他们还老呢。他们活得忘掉年岁了。本来这个菜窖他们计划两天挖好,一人一天挣150块。结果挖了4天,干赔了。

村里许多老人都不知道自己老了。路边见一老者,提镰刀从坡上下来,腰直直的,气不喘。问:多大啦,还割麦子。答:90岁了,一天割一亩地麦子没麻大(新疆话:没问题)。问:干这么多活累吗。答:也不觉得。

不觉得就已经老了。老了也不觉得。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