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记事

作者: 康玉琨 2016年02月05日叙事散文

1978年,全县首次统考统招,我和弟弟便有机会到20公里外的永春三中求学。我读高一,弟弟读初一。这两个年段的一、二班几乎集中了我们这些内半县的“尖子”,拥有一流的老师、一流的实验设备,成绩也是一流的。但那时的生活条件却实在是苦。

第一天报到,我们宿舍一下子聚了二十来个人。除我以外,清一色的初一新生,都是内半县的,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门到外地求学。白天,大家对这陌生的学校感到很新鲜,热热闹闹的一天眨眼就过去了。晚上,几乎都想家,不知谁先哭了起来,便有许多人跟着啜泣、掉泪。

半夜时分,“扑”的一声,把我惊醒。原来是睡上床的一位同学翻身时不小心跌到了地上。他一边揉膝盖、抹眼泪,还一边喃喃自语:“妈妈,我要回家。”第二天早晨,生管老师前来检查时,一个同学正为打破菜罐子而伤心地抽泣着。掉在地上的咸菜,他本打算吃一星期的,哪能不哭。生管老师问明情况后给了他4角钱,并劝慰了一番,总算把问题解决了。

当时的寄宿生,袋子里即便有几元钱也得精打细算着花。食堂供应的一份3分钱的包菜多数人也只能偶尔买一次,算是给老吃咸菜的日子改善生活了。有个小同学用一分钱买菜,食堂的师傅犹豫了片刻给了他一勺菜汤说:“一分钱实在是不能卖。”

青菜吃得少,开水喝得多,蒸饭、咸菜吃得多,许多人就流鼻血吃不下饭。吃不下的饭当然舍不得倒掉,再放点米合蒸着下一餐吃。这样上午第三节肚子便饿,第四节便老走神,此时最悦耳的便是教室里汤匙掉落地上的声音。

我们这些内半县的寄宿生,一般是两周左右回一趟家。一二十公里的路靠的就是自己的一双脚,很少有舍得花钱坐班车的。回家时,一路轻松;返校时,带米带菜什么的,则常累得喘不过气来。此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能搭个顺风车了。

艰难的生活倒是很能磨练人的意志,这些寄宿生读书大多很用功、很刻苦,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数学课调板,我把证明题做错了一步,数学老师就把我狠狠训了一通。末了又是老话一句:“别人做错了情有可原,你们不行,因为你们是带米带菜来读书的。”

是啊,我们比别人难。但这些带米带菜的学生都很懂事,不敢忘怀的是父母家人的期望、领导和老师的厚爱。据我所知,当时这两个年段的“尖子”们无一例外地都考上了高一级学校。

今天的学生们绝大多数是不可能也没必要那么苦了。有些学生袋子里的零用钱甚至多得足以让他们想入非非、去做不该做的事了。他们能否从长辈的切身经历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