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春节

作者: 李全仁 2016年02月16日现代散文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战争中渡过,人民饱受日寇侵略和内战之苦。但民族传统文化没有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没有丢,每到春节,那浓浓的年味使人难以忘怀。

小时候盼过年。一到“腊八”(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腌腊八蒜,把房屋和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年味就来了。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的日子,大人们给灶王爷上供、烧香、磕头,请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然后把旧灶王从墙上揭下来烧了,再贴上新的。

腊月二十四是我村的年集(叫花集),这个集是全年货物最多最全的一个集,也是赶集人最多的一个集,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大姑娘,这时也穿了花裤花袄,挎了竹蓝,甩着长辫子赶花集来了。花集上人山人海,拥挤不透,吆喝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各种年货摆满河滩、街头。胡叶、红枣是蒸黄面窝窝用的,麒麟菜是上供时做菜帽用的,头花、彩色头绳是大姑娘小媳妇喜欢的。那时花集这天有个习俗,兴“占摊”。平时商贩赶集摊位是免费的,唯有花集这天,本村的青少年把摊位都占了,或放上棍子,或放上秫秸,或画上记号,外村商贩用了摊位得给钱,没有正价,双方协商。我七、八岁时,为了捞外块也占过摊,商贩瞅着我年龄小,不肯给钱,急得我哭了。这时一位年龄大点的哥哥过来帮我要,越生意忙了越给他吵,商贩觉得耽误生意不合算,便狠狠心给了几毛,我拿了钱立刻向鞭炮市跑去。

到了年根,大人们最忙了,打扫院落,贴春联、做豆腐、准备过年的饭菜。饺子馅多数是胡萝卜的,胡萝卜家家种,不用花钱。富裕人家才吃白菜豆腐馅或肉馅。年三十傍晚家里挂家堂轴子,八仙桌上摆供品,把长布袋装满谷糠放到大桌前磕头用。我家的家堂轴子是一幅大中堂,上画古式楼房,两边有配对,上联是:忠孝持家远,下联是:诗书处世长。这时该请家堂了,父亲端了传盘,传盘上立着“李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的牌位,走出家院,经过一条窄胡同,到河边上,冲着西南方向(祖坟的方向)烧纸烧香,嘴里说着请祖先回家过年的话,然后端着传盘回家,把牌位放到家堂轴下的八仙桌上,把大门和每间屋的过门石上都放上拦门棍(意思是祖先走不了,坏鬼进不来),再给祖先烧纸烧香磕头。待黑了天还要“照庭”,照庭是每家捆一个杆草(谷草),在大门外点燃,这时全村烟火通明,爆竹声响彻夜空,我们小孩就围着烤火,照得小脸通红。照庭大约是期望明年丰收的意思。

年三十的晚餐是全年最好的一顿饭,肉、鱼、鸡蛋、豆腐,各种青菜都有,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吃团圆饭。我们家庭成员很简单,父母,我和弟弟妹妹。晚饭后,母亲忙着拌馅子包饺子,父亲喝茶,我打着花灯上康家大门上去玩。

康家是财主,古式大门飞檐流角,大门西侧是他家的药铺,东边有个院,院内是康家的羊栏和放羊人的住屋。大门外隔街有一棵很粗的古槐,古槐下有一片小广场,这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这天晚上,我和邻居家最要好的小伙伴小山,打着同样的花灯,里边点了腊烛,互相追逐着,喊叫着,疯了似的,玩得很开心,半夜时分被大人叫回家吃年夜饭。

大年初一,天不明就被鞭炮声惊醒,赶快起床吃饺子,晚了有来拜年的就不方便了。年初一这顿饺子是素馅的,象征着一年素静。天亮,跟着大人去拜年,挨家磕头,学说吉利话,偶而也赚点压岁钱。有一位堂伯父,是独身,做卖油生意,本家孩子去拜年时,他肯给点压岁钱。这天我给他拜了两次年没给钱,我不死心,又去拜了第三次,他才给了二分钱。

从年初一下午,街上锣鼓声响起。背风向阳处,这里一簇那里一团,打锣鼓,唱秧歌。唱秧歌不是扭秧歌,唱秧歌有固定的曲调,爱唱的人即兴编词,唱时锣鼓伴奏,往往是这个唱完那个接上,争先恐后。这时候,我常常到大槐树底下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有打瓦、黄鼬拉鸡、拐鹁鸽等。大些的孩子到大地里去“打柱”,打柱人分成两伙,把线缠的“行头”(有弹性,似皮球)远距离扔来扔去,讲输赢的。

这样玩三天就算过完年了,第三天傍晚撤拦门棍,送家堂,收家堂轴子。其实这只是过完三天正式的年,热闹的还在后头。

村里的“玩友”大都在过年时排练节目。我村有个老戏班子叫“草根子班”,演员是中老年人,演技不错,记得他们演的一出“王大娘锯缸”很是逗笑。另外还有个村剧团和村抗日儿童剧团,表演抗日的歌舞、小戏,自编自演。尤其村抗日儿童剧团很出名,在附近四、五个县演出。过完三天年,节目排练出来,或上街玩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或唱旧戏,或演新节目,很有看头。外村的也来玩灯,相互交流。我们小孩跟着玩灯的跑,玩到哪里看到哪里。

那时候还有一种娱乐活动叫“悠花”。悠花就是把破生铁锅和木炭砸碎,分层装进铁丝编的灯笼皮里,从底下将木炭点着,把灯笼皮用长绳拴在高杆子上,身强力壮的青年榥杆子(累了可换人),灯笼皮在空中越转越快,木炭把生铁沫烧红,从灯笼皮里甩出来,摔在河滩上石头上,崩出璀璨的火花,高潮时似一片火海,人们激动的欢呼、呐喊。这算是一种土熖火吧。

年初五叫五马日,是小年,比过大年轻松,看节目,吃好的,或走亲访友,也很有味道。

那时是残苦的战争年代,仲宫就有鬼子,我说的是鬼子不来“扫荡”的时候。有一年年初六鬼子汉奸来“扫荡”,村民们四处逃荒,我干姐的母亲就是那天被鬼子打死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过年的尾声,这天大街上锣鼓喧天,有玩灯的,有扭秧歌的,有卖糖果和山楂串(糖葫芦)的,非常热闹。过了正月十五,大人们安心地上坡干活,我们也该上学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