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的情结

作者: 大同马海 2015年03月14日散文随笔

出生在农村的我,总有一种村的情结。村庄再土、再穷、再不繁华,回去总是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回村成了这些年我的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无论什么缘由,只要是能回村,心里就满当当的喜悦,是那种突突突要蹦出来的喜悦。

说起来,村里有什么好?吃的住的穿的戴的,哪一样比得了城市,要不怎么会有城乡差别呢?然而,正如鞋大鞋小只有脚知道一样,回到村里就是有一种异样的好在里头,这种好似乎只能感觉,用心才能感觉到的好,你懂的、我懂得,而他不一定懂得。

我常常自称为老农民,不是儿戏更不是做作,是自己骨子里有一股永远脱不了的农村气息,脾气性格、生活习惯、办事做派、处世习性,哪一样都活脱脱一个老农民。若是躺在地上打一个滚儿,站起来再随意擤一把鼻涕,接着把鼻涕抹在鞋底子上,那就更形神兼备了。抹在鞋底子上那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怕您笑话,抹在衣襟上、抹在袖子上、甚至哪儿也不抹两股鼻涕就那样粉条似的挂在鼻孔上,也大有人在。

其实,现在的农村人,也不是这个样子了,该讲究的也很讲究,小日子也过得水灵灵的,广场舞跳得热火朝天,农民的生活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农村生活变化再大,农民骨子里的那点东西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诸如:淳朴、善良、热心、实在等等。农村人大都是一根肠子,而且还不盘不饶不拐弯儿,就那么直通通地。所以和农民打交道,您尽管直来直去,办事要那种石头砸磨扇,石(实)捣石(实)的作风,曲里拐弯在农村是没市场的。你和农民拐一个弯儿试试,人家根本不搭你那茬儿。前些年城市没怎么改造,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经常会看到市郊农民赶着毛驴车进城卖菜,斤斤数数根本不在话下。买他们的菜不用问价钱,越是不问给的越多,有时候甚至连秤都不带,就那样用手去抓,抓多抓少无所谓,一边抓一边还说,自个儿地里长的,不值钱个东西。有时候干脆论堆儿卖,嘁哩喀喳,一车菜就买完了,得得得地赶着毛驴车,悠悠然离去。哪像现在的小商小贩儿,秤杆稍高一点都不行,你不会砍价,多少钱都敢要。城市周边多了一栋栋楼房,少了一块块菜地,赶着马车、毛驴车买菜的很快就在这个城市绝迹了。或许是种遗憾,或许是种进步。而摆在眼面前的却是一种难受,生活成本涨了,兜子里那几个沙板钱儿紧捂慢捂就没了,看你难受不难受。

村子里的空气好,那是真好。春是春的好,夏有夏的好,秋冬是秋冬的好。泥土的醇厚、庄稼的芬芳、野草的清香、雪后的甘冽,绝对不参杂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沁人心脾。村子里的视野开阔,无论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还是茫茫无际的原野,站在田间地头,极目远眺,视野之所及,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天地之间辽阔无比,心胸随之伸展开来,奔腾着飞驰着,那才是真正的心旷神怡。村子里的饭菜好,啥啥啥都好,自己打的粮食,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猪,自己喂的鸡下的蛋,用自己的方法烹制出来,那才是真正的粮食味儿,真正的绿色食品。

特别喜欢坐在农村的炕头上喝烧酒,没几道菜也没什么好酒,大杯大碗痛痛快快,猜拳行令诈诈唬唬,你来我往嘻嘻哈哈,那叫一个带劲。坐在炕头上喝酒有一个好,那就是别担心着凉,几杯酒下肚,就大汗淋漓,浑身的筋骨舒展开来,连汗毛眼儿都充斥着快乐和兴奋。完后罐一海碗豆儿粥,养胃醒酒暖暖和和,人人心满意足,个个红光满面,然后天南海北地聊上一通,各种笑话笑料拉上一气,啥时候困了累了,躺在热炕上闷头睡上一觉,醒来上下通气神清气爽,剩下的只有两个字:舒服!

久而久之,回村成了我的一种情结,一种生活的调节,一种人生的享受。时不时回村待上三天两日,舒筋活络,养生修性,解馋解闷,真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