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螺肉

作者: 庞祥艺2019年09月27日生活散文

近日逛菜市,见有毛螺肉岀售,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产自家乡的海,但也毫不犹豫地买回来。吃毛螺肉,勾起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南三岛的光明堢与坡头镇的塘尾村,两地相隔一片海域,海中央有个面积约3平方千米退潮时才有部分露岀水面的海滩,它名叫“横滩潵”。这个名字的来历我无从考究,但我知道,横滩潵与我们海边人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域也是如此,每片海域的海产品都各不相同。从1966年开始,横滩潵就盛产毛螺。

毛螺属贝类,呈卵圆形。外壳坚硬,整齐排列着纵纹,表面显白色,近螺嘴处布满黑色茸毛。毛螺肉红润带血,煮熟后丰腴细腻,味道鲜美。我长大才知道,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蛋白质、铁和钙等元素,营养价值颇高。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发现横滩潵盛产毛螺,就像在深山里发现金矿一样,无比高兴。筢毛螺来赚钱,成为村民们脱贫的新门路。于是,家家户户都加入筢毛螺的行列,每三五户自由组合,集资买木船,请来铁匠打螺筢,砍竹子做筢柄,有的还亲自动手编箩筐、织螺兜。所有工具准备齐全,一支浩浩荡荡的筢毛螺“海军”就武装起来了。

划船岀海筢毛螺,是要看潮汐的。在我家乡,每月的农历初三前后和十八前后,潮汐落差很大,是岀海筢毛螺的最佳日子。海水开始退潮的时候,人们就顺着水流方向划船岀海,既划得快又节省体力。到了横滩潵,由于退潮,海水深度已经降落了许多,正是筢毛螺的好时段。

筢毛螺是件靠力气的苦差事,如果没有强悍的体魄是吃不消的。先将柄长十来米的螺筢,从船上抛到海底,然后不停地用力拉,再把筢兜里的毛螺提到船上。每提一次螺筢,都有3至5斤毛螺;每出海一次,都有200斤左右的收获。我们村的汉子,有与海搏斗的能力和意志, 他们不怕风吹日晒雨淋,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描写一首壮丽的耕海诗篇。当歌声满海螺满舱的时候,海就开始涨潮了,水流又助着人们将小船划回村子旁边的海岸。

毛螺搬回家里,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得全家动员,架起大锅,一锅一锅地将毛螺煮熟,男女老少齐动手,捡出毛螺肉,挑到圩市上卖,换取劳动的回报。

如果是农忙时节,村子里的人为了不耽误农事,总是选择在夜里出海筢毛螺。虽然非常辛苦,但看到满舱的毛螺,再苦再累也值得。他们不辞劳苦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能不让人赞叹。

毛螺一身都是宝。螺肉是餐桌上的佳肴,螺壳可以烧成灰,作建房子的材料。我们这些穷乡村,人们因为筢毛螺,小孩就有钱交学费,姑娘能添新衣裳,老人可买棉袄过冬。

我们村子里,有位青年民办教师,他利用两年暑假的时间岀海筢毛螺,分别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和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秋季开学前夕,公社教办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其他村子的教师看见这位民办教师如此“武装”,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有几位年龄近三十的汉子,原来家里穷得叮当响,娶不到媳妇,就凭着筢毛螺创收,很多姑娘都追上门来攀亲事。村民们筢毛螺赚了钱,那些低矮潮湿的泥砖茅草房陆续不见了,替代它们的是崭新的红砖瓦房。

乡亲们探亲访友,若是带上几斤毛螺肉,是最受欢迎的。横滩潵接近黄坡海的鉴江岀水口,得到大量有机物的滋润,毛螺肉质优味美,对健康大有益处。我们村里的人,有了毛螺肉作餸菜,个个身强体健,精神抖擞。在南三岛,“毛螺”几乎成为我们村子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每年春节期间,公社都组织运动会,我们村代表队参加的体能对抗项目(如拔河等)竞赛,总能取得好成绩。当对方败下阵来时,就摇着头叹息:我们队这样孱弱,怎么敌得过人家强大的“毛螺队”呢!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改革开放十多年后,村民们凭着国家的好政策已经富裕起来,无需再去干筢毛螺这种苦力活。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横滩潵就不再出产毛螺,村里那支“海军”早已经解散。

毛螺也许成为横滩潵美丽的绝唱,但每当想起它,我就为那段艰苦而快乐的岁月而感慨,为那代俭朴又憨厚的村民而感慨。

横滩潵的毛螺肉,是我舌尖上最难忘的记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