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漫谈

作者: 彭睿昕2019年11月01日生活散文

最初看到青花瓷是在爷爷朱漆斑驳的老式书架上——那是一个瓶口缺了一小块的大肚花瓶,夹在架子上一摞摞发黄的书籍中间,白净如玉般胎质上面淡淡地青色绘成一幅江南烟雨图。书架是曾祖传下来的,无论颜色还是样式都显得有些老旧,然而那花瓶却也一直摆在那里,在周围一片的昏黄里,看上去温文儒雅,卓尔不群,就像一位文人隐士一般傲然肃立,只用一双睿智的眼睛静静地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我还小未上学时,却经也常喜欢捣鼓书架上那些看上去有些“年纪”的书。那时候爷爷刚退休,经常的,我会搬上两张小木凳,叠罗汉似的爬上书架随手抽上一本,然后撒娇般地摇着爷爷的大手央求他讲故事给我听。就在爷爷沉郁的声音里,我知道了醉酒吟诗的李白,也知道了横槊赋诗的曹操……那时,经常地我会侧着耳朵,想象着许多意想之外的故事,眼睛却会不由自主地盯上了那些青色,还有那些青色世界里的烟雨图。

发现我走了神,爷爷总是一只手轻轻地拍在我的腿上,言语中半是训斥半是慈爱。记得有一次他也凝视了一阵那瓶子,然后告诉我说:“那是青花瓷,是国粹,更是信条。”转眼许多年过去,每每想起这深奥艰涩的话语,我都会想起童年的岁月,更会在日月流转里加以体悟,探寻着许多年前的疑问和困惑。

青花瓷,一个包含了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一种承载着千年悠悠历史的艺术载体。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相传青花瓷的最初形式出现于唐宋,成熟则是在元代,明代逐渐成为瓷主流,至清则无论从造型还是技巧上都达到了顶峰。

古人贵青者多之又多,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正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青花艺术以其素洁雅致、娇而不艳的独特风格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往大了讲,青花艺术因其宁静淡泊、含蓄悠远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最深认同,也从另一层面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国人中正、平和的人生信条与脾性。

艺术即是人生追求的延伸。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价值追求在于意境之美,具体体现为追求“画在意中,言在意外”的自然而然、含蓄蕴藉之美。故而,我国传统书画艺术载体一般为宣纸,一笔落下,墨随笔走,深浅浓淡,自然荡开,体现出了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绝佳统一。一如为人处事,太过直白则易于陷入粗俗,太多掩饰则会落入窠臼。

曾和一位浸淫于青花瓷多年的友人交谈,他告诉我说 “青花”艺术最大的特色在于重意而不重形,所以寥寥几笔,胸中丘壑便似隐若现于一片洁白安宁之中。因此,做人亦是如此,不必浮华,不假雕饰,以自然之心、率真之为待人接物方是正道,方能不负一生心意。

工作八年,虽无大风大浪,然而光阴飞逝,在经历了许多琐琐碎碎之后我却也成熟了许多。爷爷老了,八十七岁的他许多时候记忆开始模糊,言语已然不是很清楚。记得有一次闲暇回家,我重又同他提起那张书架,还有许多年前他告诉我的那句话。爷爷说他已经忘了,至于书架,早就已经散了,就堆放在南边的杂物间里,而那只烟雨江南的青花瓷瓶子更是全无踪影,或许被谁在曾经的某个疏忽里打碎,又或许被谁家淘气的孩子拿去灌了沙土肆意玩耍。

末了,爷爷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补充说道:“好的青花瓷和好人一样,都是简简单单,大大方方”。我知道,他既是感叹,也是提醒。清清正正、坦坦荡荡的他几近走完了他的一生,剩下的心思呢,只把希望全放在儿孙身上。

第二天上班将走的时候,我特意去杂物间看了看,虽然眼中不见青花瓷,心中却早已描上了许许多多浅青素淡的人生信条。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