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巫山脚

作者: 蒋忠民2019年11月03日精美散文

十二峰下,桃花江畔,古树掩隐着巫山脚村。淅淅沥沥的小雨,整个桃花湾烟雨迷蒙,若有若无的烟雨给巫山脚村平添了诗情画意。

解放前,这个当时只有三十多户一百多人的小村庄,与相邻的狮子塘、徐家里、敦睦村等村子统称致和村。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有名的新安旅行团,1940年从东江迁移到这里复校上课,在巫山脚村办起了致和新安小学。

这个烟雨迷蒙的上午,我们来到巫山脚,寻觅当年新安小学旧事。

当年新安小学初级班学生如今83岁的秦宗如回忆,村里就读新安小学的有10人,分别是:阳双弟、阳长妹、阳映弟、阳连弟、阳催弟、秦宗荣、秦宗旺、秦顺仔、秦春息、秦宗如。如今,仍健在的只有秦宗如、秦宗荣、秦春息3人了。

秦宗如记得,那是中秋之后,天气渐凉,一辆牛车拉着床架子床板等,从侯山脚下慢慢地走向巫山脚村,车后跟着几个人。这辆车拉着的就是从东江迁移过来的新安旅行团的全部家当。

巫山脚以宽厚的胸怀接纳了牛车拉来的新安旅行团。村头马仙庙供奉的菩萨被“请”出来,村里两户人家的旧房子,略加修缮,分别成为致和新安小学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校舍。村里适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这在当时的巫山脚人看来,真是莫大的善事。83岁的秦春息说,自打新安小学被迫迁走后,他们这一帮穷人家的孩子就再也没有上过学,私塾先生的学费,他们交不起。

秦宗如说,那时候教学管理很严格,上课不准吃零食,不准讲鄙话,不准争吵打架。教他们的是一个姓张的女老师,看样子不到20岁,留着长辫子戴着眼镜,说话很和蔼。

回忆当年上新安小学的情形,秦春息、秦宗荣、秦宗如3人异口同声地提到了“开蒙”。他们的“开蒙”教育,就是新安小学老师教的抗日童谣和抗日歌曲。这些童谣和歌曲如:“小红小白拔萝卜,拔不起,来帮忙,人心齐,力量大,什么困难都不怕。”“红蚂蚁,黑蚂蚁,我们都是好兄弟;你咬我,我咬你,就让别人占便宜。”说到动情处,老人们用沧桑的声音唱起:“轰轰轰,炸炸炸,敌人飞机我不怕,中国飞机飞上天,打掉日机几百架。”就是在这样的抗日童谣和歌谣的熏陶中,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抗日的种子。

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秦宗荣以及相对调皮的秦宗如,还跟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在新安小学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到灵川的粑粑厂去慰问抗日伤员,给他们唱歌跳舞表演节目。

秦春息回忆说,新安小学的老师就住在村民的柴草屋里,生活很清苦。但是他们很乐观,每天放学后,还组织高级班学生到村民家中,教妇女识字唱歌。秦宗如说,上课的教材都是新安小学老师自编,他们还编排了一个舞剧《虎爷》,在省政府礼堂演出,光是卖门票收入,就筹集了修建新校舍的经费。当时买的木料还是村民们帮助从桃花江里运到巫山脚村头,拉到村里,堆满了三间屋子。

新校舍来不及修,新安小学被迫迁移离开了巫山脚。秦宗荣、秦春息、秦宗如三位老人记得大约是初冬,早上起来跑到学校去看,大门紧闭。听大人们说,头天晚上,学校老师赶着牛车悄悄离开了。被迫迁移的原因据说是国民党某兵工厂要搬迁到佛山脚下。

过了一阵子,秦宗如和秦春息去临桂走亲戚,在二塘火车站看见一列火车正缓慢地驶离车站。他们看到了李辅导、关辅导和尹老师在一节闷罐车打开的车门边。他们喊老师,老师也喊他们,互相挥手致意。

秦宗如和秦春息带领我们到村头寻找新安小学高级班旧址。一片杂树林里,荒草掩隐着一溜青石地基,一块孤零零的石条伫立在地基的一端。老人们告诉我们,这里当年是一溜四间建筑,有院子,院子里有一棵大大的桂花树。如今荒弃已久,不知后人能否记住,这里,当年曾经是新安小学的校舍。

与秦宗荣一起坐在村体育场旁边树下聊天的村民七嘴八舌,希望笔者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能否将村头的新安小学旧址修复,免得一段重要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

巫山脚最初叫佛山脚,因村后大山形如一尊坐佛而得名。不知哪一辈老人觉得取名佛山脚之后,村里男人娶亲困难,“和尚”多起来了,于是改名巫山脚。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