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涤荡心灵的圣地

作者: 放飞梦想[文集]2019年11月07日游记散文

己亥年7月28日,前往青海塔尔寺。来青海之前,虽然也做了功课,但对青海的印象还是很模糊,那些脍炙人口的美谈和神圣感依旧是那么的遥远,毕竟那是别人的感悟

雨后西宁的天空很蓝,空气清新,前几日在家乡陕西的暑热早已不再,人的心情格外地舒畅。车辆驶出西宁,来到城郊,微风吹拂,阳光明媚;柳枝舞动,风姿优雅,花儿盛开,清香娇羞;行人悠闲,快乐自在,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详。很快,客车便到了停车处,于是改乘专用电瓶环保车前往塔尔寺。

过莲花湖,在八座平缓而形似莲花花瓣的山峰环抱着的地方,我们远远地看到了寺群,寺院依山势而建,一间间,一座座,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布局严谨,雄壮巍峨,气势恢宏,从山沟一直延续到山坡上。清晨的阳光照射着寺院鎏金的瓦殿金顶,金碧辉煌,佛光四射,神秘吉祥。

据查: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原名塔儿寺,因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又名塔尔寺。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的檐下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西宁的天气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还是艳阳高照,我们刚到寺前,天空却突然飘起了雨,还吹起了凉风,不一会儿,眼前的塔尔寺便罩在一片薄蔼和苍茫之中,空气中到处弥散着清凉。虽然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寺院门前的人潮,人头攒动,游客摩肩接踵被涌进了寺院。

入寺过门塔,循入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来八塔,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 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青砖砌面,四面是砖雕花卉和云纹角;白色圆型塔身,内有小龛,装经文;尖顶是圆锥螺纹形刹杆,有珠宝顶饰。这八塔由东向西象征佛祖从诞生、成佛、讲经、降魔、超度、息诤、祝寿、涅磐的八功德、八圆满。八塔一字连贯排列,气宇轩昂,庄严神圣。导游用还算听得懂的普通话给游客介绍着如来八塔的由来以及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不由得令人心生出几分敬仰来,佛祖一生都要历经如此坎坷,才能释然,何况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尤其是没有靠山背景者,除了一生不断地努力奋斗,恐怕也别无选择。所以人生的不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抱怨、沉沦都是在毁灭自己。想到这,刚才还笨拙的脚步也轻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在塔前留影,这也是寺中唯一允许拍照的地方,也许多数是想争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吧。

行至主殿大金瓦殿前,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游人密集得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该寺的主建筑。大金瓦殿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

人实在太多,我们被人流挤进了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殿前几根粗壮的廊柱被五彩羊毛编织的藏毯包裹着,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便见高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四个字,煜煜生辉,再细看,建筑上那些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花瓣,金刚套兽和铜铃以及屋顶的“火焰掌口”,也处处显出精致和厚重的气息来。大殿顶部是红白相间的大银塔,四面缠着不计其数的白色哈达,塔上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塑像微笑地俯瞰着长跪的信徒。殿内的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在寺里随处可见。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它是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再精心绣在布幔上的。这些堆绣,从姿态到动作,高低起伏,立体感很强,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的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就是寺院里的喇嘛们堆绣而成,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伸展到山腰,数万信徒和游客瞻仰膜拜,甚是壮观。三绝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酥油花的制作。按设计的总体要求,在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敷面描眉,塑花点蕊,一些特别之处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再将各类模型用铁丝一一固定在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都要情态逼真,栩栩如生。但酥油的融点很低,15℃就会变形,25℃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双手残废。这酥油花虽然美丽,但也有另一个名字 “残忍花”。正是这些艺僧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才让我们看到藏传佛世界的五彩缤纷,神灵的慈悲,中华文化的博大。

殿里光线昏暗,千百盏酥油灯闪烁着淡红的火焰,焰苗投下斑驳的影子,恍惚迷离,幻若梦境。酥油味,经书味,供香味、游人体液味、粉脂味混杂在一起,浑浊、迷离、神秘。

在大金瓦殿后,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据说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每角由彩珠点缀,塔身缀满了珍珠,塔上有一龛,内供奉着宗喀巴大师金身:他左手拿着一本经书,右手拿一把宝剑。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殿内到处悬挂着精美的藏毯和唐卡(壁画),置身其中象进入一座珍宝馆,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美仑美奂。据史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建“雍和宫”起,历朝的皇帝入宫后都指派一个太监去做喇嘛,叫“替僧 ”,每月吟诵几遍藏经,以此体现清朝皇帝对宗喀巴创建“善规派”功绩的肯定。

塔尔寺与宗喀巴是紧密关联的。据说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此,他在野外诞生时,剪脐带滴血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一株高原上从未生长过的菩提树,而且树上十万片树叶,每片上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十分神奇。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见。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建成寺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再在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1583年春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在塔尔寺流传着最神奇的说法: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现在仍然还在生长,殿外的百年菩提便是它古老枝丫的衍生,这样的说辞,更给古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的确,在殿墙外院子里,有一株生长了四百余年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在倾诉说着这寺院久远绵长的沧桑历史。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干瘪得令人心疼,它用自己残存的力量撑起一片婆娑和苍翠。它和大金瓦殿里诵经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样,姿态肃穆,内心虔诚,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

平生里第一次见到菩提树,脑海中突然想起了佛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面对此情此景,心中便有了更多的感叹:佛家的偈语永远寓意深遂,让人难懂。不过也正常,我们对过往的历经都少有思考,都是在将就中消磨我们的意志,放弃自己的梦想,平平淡淡过一生。如果我们随便就懂了,那些大师们也就用不着舍其一生来苦修了。秘以我们大多都做了凡夫俗子,在挣扎中匆匆而去。

殿外门廊间整齐地摆放着巨大的经筒,黄铜制成的经筒,不断被人转动,发出“咣啷啷”,“咣啷啷”的声响。在藏民眼里,转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转经筒上印有六字真言,梵文读音为:嗡嘛呢叭咪哞。都说经筒里装满了经书和经文,转一次经筒就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就等于接受了一次佛祖的亲吻和抚摸,不管你有多么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过转动经筒借以救赎,使心灵抵达澄澈明净的境界。所以,凡转动经筒的信徒都是手转经轮,口诵筒上真言,心想佛训,他们坚信转经会

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以解脱自己的轮回之苦。

在塔尔寺的景区内,只要进殿进寺,一律都是不允许拍照的,整个塔尔寺都笼罩在一种神圣的气氛里,让人心怀敬畏。这里的毎一座建筑、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都能让人心灵受到洗礼,就连三绝中的壁画也不例外。这里的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也叫唐卡,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壁画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色调和谐,工艺精湛,画面构想巧妙,用笔精细,着色艳丽,体现了非常浓郁的藏族和印度艺术风格,盯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壁画,内心便自然升腾起对艺僧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

与寺中心大金瓦殿相辉映的是小金瓦殿,又名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与家神一并陈列供奉。殿内也是挂满了各种珍宝、壁画、堆绣等艺术品。神殿内供奉着造型生动的佛祖、观音、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六罗汉像和神态各异护法神像,虽尊卑有序,但热热闹闹、和气融融地挤在一块儿,仿佛是在讨论佛道的精妙。

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大经堂了。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其建筑面积近2000平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琳琅满目;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屋面装有铜制鎏金的金鹿法轮以及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整个大经堂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威严豪华。

大经堂外,朝拜的信徒颇多,他们磕着原地长头,为防止手掌和膝盖磨出鲜血,每个人身下都铺着一条毯子,手下有一块长方型的棉质护具,膝盖关节处也有护膝。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口手并用。“嗡嘛呢叭咪哞”的诵读之声连绵不绝。有一位年轻的女子,衣着鲜亮,长相出众,只是双眉紧锁,眼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疲惫,但每一次的叩头,触额、触口、触胸都特别虔诚。紧挨着的是几个藏族大嫂,带着身边八九岁的孩子,旁若无人地叩拜着。佛教的信仰是纯粹的,它最终的目的,也是在规劝世俗的人们,管住人性的欲望,敬畏神灵,让自己有一颗感恩向善的心。听导游讲这些叩长头的信徒,为了心中的那个愿,他们廉价地卖掉了全部的家产(牛和羊),并捐献出大部分的收入,仅带着维持基本生存的一点钱物,不远千里、历经坎坷磕着长头去还心中的那个愿。他们双手合十举起头顶, 然后放在胸前,双膝跪下,手撑地面,向前伸直双手,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他们要完成十万次的跪拜。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一丝痛苦和厌烦,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叩拜的动作让人震憾,叩拜的数量让人瞠目,只要你有点滴触动,你便会泪眼婆娑。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我们无法确定他们中间有多少人会成为信徒或者已经是这里的信徒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刻,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在向佛靠近,也许,在这一次次的跪拜,他们内心的愿望会不断地挣扎、躁动乃至罪恶,但最终会在反复长久地跪拜中渐渐平静、释然、甚至解脱。信徒们舍其珍宝,甘于贫困,虔诚供佛,让人惊叹。

后来我们去了小花寺。也同样是被挤进去的。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小花寺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小花寺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无论远看还是近观,小花寺都如一件精美的木雕画。院中央小花坛上供奉着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异样怪石,传说宗喀巴之母当年背水时曾依此石休息。

参观完这些主要景点,我们再次被挤到广场,这时雨早就停了,太阳又出来了,温度也回升了。塔尔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一团团白云慢慢地飘着。寺院里,那些高高扬起的幡旗、红白相间的墙面,流金溢彩的屋顶,都无一例外地明艳起来。阳光懒懒地照着,风儿轻轻地吹着,更让寺院呈现出几分澄亮清透,幽静旷远的意蕴来。艺僧为了艺术献身,宗喀巴潜心修炼,不成正果决不归的虔诚,信徒为了信仰舍弃财产,完成十万长头的坚毅,都像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不停地闪烁。在涤荡心灵之后,再回首,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一片寺庙了:这里的一切都是藏族同胞的智慧,信仰,文化,精神和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 钱家明 QQ: 569131988

作者放飞梦想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