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作者: 白耀红2019年12月04日生活散文

故乡过年讲究多。单就大年初一开始的浓浓年味,就足以熏得人晕头转向。

早晨三四点钟,父亲就开始在院里点旺火。老家没煤炭,各户大都用老树根、粗树墩架在一起烧旺火,点火耗时费力技术性又强,都靠父亲完成。母亲也早早起来清点排列供品,分门别类配置香纸香火,把十几种供品一一安排妥当之后再帮孩子们穿新衣服。那时的新衣,大都是把老旧的棉衣裤拆洗、缝补一番,粗厚僵硬,穿起来很费劲。五点左右,开始在院中摆放好供品,接神回家。这个时间段,整个村庄都笼罩着猛烈的炮仗声和滚滚的香火味,庄严肃穆又生动活泼。

祭祖之后就是全村大拜年。要先从辈分最高、年岁最大的老人开始,磕头的人往往能跪满一院。长辈们穿着新衣或老寿衣,站在门前台阶上看晚辈们热闹,高兴得合不拢嘴。这种全村性的大拜年要逐户行进,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我是家族长孙,大年初一早晨磕多少头实在记不起数不清了,几乎是见人就磕头。家里磕完头后,就开始吃盼望已久的年饭了。老人们说,谁家的年饭吃得早,谁家的庄稼就熟得早、开镰早,就丰收。好不容易等到饺子煮出来后,母亲仍要先盛在盘子里敬家里的各位神灵,之后才允许开吃。如果饺子里有肉,那个馋啊、香啊真是一言难尽了。早饭后,全村人要在村里村外走一圈,叫“游喜神”。人见人则吉言相贺,人见动物、景色则以吉象自慰。比如碰上狗就是保平安的;碰上猪是送财宝的;碰上鸡是送幸福的;碰上喜鹊是喜临门;碰上刮风也是一年通顺,等等,不一而足。

大年初二,各户都要到自家祖坟上祭奠,以男人、小孩为主,当年过门的新媳妇都要在姑嫂陪同下去拜坟。初三开始则要走亲、请客了。农村人重感情、知礼节,知恩感恩,凡是一年中对自家有帮助、有贡献的,诸如帮忙耕种的、说媒提亲的、救急救病的、奶娃育孩的,正月里都要请人家吃顿饭。有些恩重的,还要在吃饭前给人家磕头重谢。

过了正月初五,村里就要糊彩灯、扎彩门,准备元宵节活动。大点的村子,少男少女们要组成“秧歌队”;青壮男人们要组成武术(骨术)队。条件更好的村子,还要组织锣鼓队、舞狮队等多种表演团队。各种表演在正月十三至十五达到最高潮。过去农村有顺口溜叫“坐正月、耍二月、轻轻松松三四月”。后来,很多陋习得到根本改观。我爷爷曾给我讲过他爷爷“造反”的故事。说的是那年大年初一,他爷爷要点灯焚香敬财神,可家里穷到连一小盅点灯的油都没有,他爷爷一怒之下,把家里供奉的木刻财神爷当头砍成两半,用脚踢到旺火堆里烧了。当时家里老小吓了个够呛,战战兢兢随时等着神灵的惩罚,不想以后家族年景反而逐年好转。因此,爷爷常讲,敬神不能全靠神,金子还是要自己年年从土里刨。他勤劳持家一辈子,活得很安逸。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