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足

作者: 张建祖2020年01月10日游记散文

正月的一天中午,天气晴朗,我带了瓶矿泉水,从榆中县城出发,徒步向十多里之外的兴隆山走去。

穿过县城南河公园,沿一条水泥路向西南方向行走两里路,到了张家庄。张家庄有百十户人家,庄子中央是十字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通往周边的村庄,路口有便民商店,商店门前宽阔干净,几个小孩在嬉戏打闹,有人下棋,一圈人在围观,“观其不语真君子,起手无回大丈夫。”大概这些人不是“真君子”和“大丈夫”吧,因“说棋”、“悔棋”不时引起争论。还有一圈人在打牛九牌。与商店一路之隔的是水房,水房背面有一个平台,朝着阳光,很温暖,有八九个人在聊天,驻足听了一阵,话题是外出打工。去年活多,工资也高,建筑工地上干零活,匠人一天180到200元,小工90到120元,姑娘媳妇儿在酒店端盘子洗碗,月工资2000多元。今年的工地少,活不好找,工资可能会低一点。

出了庄子向西,是开阔的田野。灌过冬水的地块,白雪覆盖,没灌过冬水的地块,积雪已经消融,褐色的土坷垃里冒着淡淡的雾气。冬小麦还没有返青,麦行儿依稀可见。覆过地膜的玉米地,玉米茬儿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整个田野就像一组诗,不同的地块是不同的章节。勤劳人家春来早,六九还没有过,早已有人在田地里打土坷垃、耱地保墒,准备春耕。

沿着一条灌溉渠旁边的土路向西行六七里,到了麻家沟,抬头一看,半山腰是明晃晃的滑雪场,隐约听见人们的嬉闹声。通往滑雪场的水泥路上,来往的小车络绎不绝,路边遇到一位牧羊人,五十多岁,披一件黄大衣,羊不算多,二十来只,我主动搭话,和他聊了起来,说到滑雪场,牧羊人自豪地说,“你看,这滑雪场多好啊,有了它,这山坡红火得很,车来车往,就是下了大雪,路上的雪有半尺厚,也有兰州城的人开着车来滑雪。”我说,“山坡上,有树、有草、有野花、有小鸟,草木成荫,鸟语花香,比明晃晃的滑雪场强……”“和你说不到一搭儿,不说了。”牧羊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赶着羊群走了。我向一河之隔的兴隆山村走去。

兴隆山村原名峡口村,2008年更名为兴隆山村,全村占地面积2319亩,人口1300多人,建在“榆兴”公路两旁的民宅是清一色的两层楼,商店、旅社、饭店、茶馆、农家乐,比比皆是。

从峡口出发,向西南方向走一里多路,到了兴隆山山门。每年我要去兴隆山好几次,都是坐车去的,这次步行,才看清楚山门门楣正面红底烫金大字“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背面“陇右名胜”。进入峡谷,有了微风,光线也暗了起来,路边有溪,溪流蜿蜒,冰雪覆盖,叮咚之声清晰可闻。

到了兴隆卧桥,看风景、坐在亭廊里小憩之后返回。

出了兴隆山村彩门,马路北边是兴隆小学,欧式风格的两层教学楼,十来间教室,楼顶凸显的半圆造型高高托起四个烫金大字“兴隆小学”,格外引人注目。时值寒假,校园里静谧安详,校门两边庆祝春节的对联让人赞叹:学校毕竟是学校,有人才,自己裁的红联纸,一笔行楷遒劲潇洒,让人对这所学校的老师肃然起敬——这次,一路看了不少春联,商铺的门,单位的大门,农家庭院的大门,春联大多是买来的印刷品,红纸上一大片子烫金字,缺少了春联的原汁原味。校门前方,宽阔优雅,苍松、草丛、石径,还有两条长长的古色古香的亭廊,亭廊尽头各是一座高耸的亭子,似两条巨龙昂首欲飞。操场也不一般,有篮球场,有很多健身器材,有象征全民健身和体育精神的钢塑钢雕,三面围墙,临马路的一面是开放的,看来这所小学有大胸怀:周围的居民可以在早晚学生不在校的时间来这儿运动、健身。

辞了兴隆小学,沿“榆兴”公路,穿万家庄、过郝家庄,徒步返回县城。

平时去兴隆山,只是一心想着目的地,忽略了一路的风景,一个人静下心来行走,路上的景物也很有情趣。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