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

作者: 张惠新2020年04月25日情感散文

家中的壁柜里,有盏仿古的青灯,那是母亲精心收藏的。她时不时要拿出来擦一擦,抚摸端详一番。这盏充满禅意茶道的油灯,是仿宋代的青灯。陶瓷做的老旧油盏灯,中式风格,具有古典韵味。圆圆的底座,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间的直杆,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举手托着一个圆形的花盘。一旁是优美弯曲的弧形把手。

母亲的这盏青灯是用黑陶制成的,看着古朴雅致,给人沉稳端庄之感。这盏青灯,虽然不及电灯带给人明亮灿烂,但它却给母亲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喜悦。

母亲小时候,就是在这盏灯下看书学习的。那时,母亲住在农村一间宽大的老房子里。门窗不大,因为采光不足,屋里很黯淡。一到阴天下雨,即使是大白天,昏暗得五步之外就看不清人脸,显得阴森森的。母亲到了入学的年龄,特别需要有盏煤油灯。母亲告诉我说:“在解放初期,煤油是很金贵的。平常农村人家,基本不用。偶尔用也十分节省。用灯的时候,要根据情况调节灯的亮度。只有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凑着这灯光,妇人会在一旁纳鞋底或缝补衣物。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吃完饭,再把灯端到里屋用。”

原来,在那个吃不饱饭的艰苦年代,点煤油灯是件奢侈的事情。可姥爷是个开明的人,他知道知识的重要,默默地记在心上。等地里的粮食刚打出来装进麻袋,他就赶着牛车,走了一天一夜去到城里卖,用得来的钱,给我的母亲买回来了这盏青灯。它带给母亲无数个光明的夜晚,满足她对知识的渴求。

现在,偶尔停电,我会点起这盏灯,体会一番母亲当年灯下读书的情景。小小的火苗跳动着,那亮光远不如白炽灯明亮,光线也就能照亮灯下咫尺的地方。稍远些便是影影绰绰看不清了。在这样的光亮下看书,不一会儿眼睛就开始酸涩。我伸出手掌凑近那小火苗,感觉到掌心里传递的阵阵温暖。用火柴梗拨弄一下灯芯,燃尽的黑灰,便飘然落进盛水的底座中。吹上一口气,星星点点的余灰浮在水面,便如浮萍般随风而动,恰似母亲的一生。求学的路上,尽管动荡漂泊,但她始终痴心不改,后来,光荣地成为一名为人解除病痛的医生。

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几经辗转搬迁,可这盏青灯始终被母亲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母亲拿出来擦拭的时候,满脸柔情。手指间那份细致和优雅,浑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是靠知识熏陶出而来的。点亮母亲心灵和眼睛的,已不仅仅是那盏青灯,分明是知识的充盈,让母亲整个身心格外明亮。

母亲和这盏青灯的故事,大有宋朝诗人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意思。一盏青灯,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和一份不变的深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