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人物]田玉模的抗美援朝情怀

作者: 茶乡组织(向卫华)[文集]2020年06月14日散文随笔

历史需要我们铭记!

抗美援朝战争——那场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年了。岁月的洪流,卷走了年华人生,沉寂了历史硝烟,剩下的是刻在脑海中的记忆。重温这段历史,让人感到气吞山河,悲壮惨烈;缅怀革命先辈,让人崇拜敬仰,无不起敬。在那场伟大的战争中,古丈送出了600多名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用血肉和身躯铸就了一座座永垂青史的不朽丰碑,为古丈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田玉模便是其中的一个,他的那种大义凛然,慷慨赴难,国家为重,具有坚强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鼓舞后人,永放光芒。

一、师从乡贤,知恩报国

田玉模,古丈县古阳镇黑潭村泥湾潭人,1927年 11月27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田绍义,母亲李甲菊,7岁时便跟着父母种田犁地、上山砍柴、下河捞虾,可谓尝尽人世间的心酸冷暖。尽管家境不佳,9岁那年,为不当睁眼瞎,田玉模的父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将他送进了本寨的私塾就读,先生为古阳镇大龙村龙家寨人向子才。向子才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与毛泽东主席同一年级,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既教旧学,又教新学。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聪敏勤奋好学的田玉模受到熏陶,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1943年3月1日,在双景五、田海楼、唐汉臣、张世炎等古丈各界人士的倡议下,古丈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学,招收两个班,计一百余名学生,田玉模以扎实的功底考入该校,读书4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期间,北大学子、革命先贤向远谊(笔名萧离,古丈县白洋溪人)任该校教务主任,教授国文、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并与校长萧俊合作《校歌》,歌词是:“武陵之巅,洞庭之源。五溪十万云山,莘莘学子,无虑万千,纳于大麓,尽我俊贤,唯我教育,方开瘴雨蛮烟,抗战建国,重责何辞双肩,努力向前!重责何辞双肩!”以歌咏志,唱出了古丈一中全体师生的爱国之声!

田玉模有幸成为向远谊的弟子,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懂得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经历过战乱,匪患岁月的田玉模,萌发了国家、民族至上的强烈意识,也孕育了他那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田玉模参加了向远谊领导的学潮,矛头直接对准县警察局无理扣压“闹事”学生,在游行示威时,田玉模紧跟在向远宜的后面,挥舞着小旗,呼喊着口号。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1946年秋天,向远谊被迫离开古丈前的傍晚,将田玉模等学生召集拢来,突击教唱他写的《不要皱着眉头》一歌,激发田玉模等学生要向困难作斗争,寻求光明的出路。田玉模等学生不顾校方的反对,引吭高歌,直至凌晨三点,才依依不舍地辞别向远谊。

从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田玉模先后到黑潭坪、坳家湖等地,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一部挺进古丈,在人民群众大力配合下,肃清境内百年匪患,田玉模在课余时间,刷写宣传标语,教唱革命歌曲,积极协助剿匪部队和地方干部开展清匪、挤枪、减租、退押、征粮、反霸等工作。

二、投笔从戎,赴朝参战

1950年6月,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正当人们走出战争阴霾,沐浴着自由的阳光,享受着当家做主的喜悦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对我东北边境实施狂轰滥炸,把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企图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完成统一大业。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当从报刋上看到美国侵略朝鲜的消息时,想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田玉模,顿感义愤填膺,捶桌顿足,当着学生痛斥美国侵略者的暴行,恨不得马上奔赴前线杀敌。在一次快放夜学时,做工的村民陆续经过校舍,只听见田玉模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不容侵犯,刚刚过上的美好生活不容破坏。”接着,田玉模咬破食指,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家是最小国,有国才有家!”

祖国的荣誉、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古丈县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广大热血青年踴跃报名,出现了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景象。这让田玉模摩拳擦掌,激情迸发,下定决心要当兵去,报效国家。但此时的田玉模已经23岁,结婚生子,妻子向登英,树栖柯人;上有双亲,下有妻儿,并且与弟弟田玉训打好商量,动员弟弟去部队当兵,叫其放心,保证养活包括弟弟在内的三家老小。在田玉模动员下,田玉训已于一个月之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永顺军分区,参加当地剿匪和人民政权建设。此时的田玉模,心里矛盾好不激烈?!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田玉模相信人民政府的优抚政策。放寒假的第二天,大雪纷飞,飘飘洒洒落个不停,满山遍野一片银白。田玉模瞒着父母,冒着风雪,步行来到县大队报名。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张世乙亲自会见了他,与其谈心,得知他不仅有文化,还懂俄文,部队正需要这样的人,便批准了他的参军要求,编入47军141师422团。

1951年1月8日,是勇士出征的日子,古丈县城锣鼓喧天彩旗展,鞭炮动地笑语飘。这天早晨,田玉模怕父母为他担忧和牵挂,便扯谎说道:“爹,娘,儿有重大事情需要出去几天就回来!”说完便毅然地辞别父母和妻儿,赶到县大队,穿上军装,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军歌,踏上了铁血硝烟的征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到了朝鲜后,由于战事频繁,田玉模一直没有机会给父母写信,直到1951年5月的最后一天黄昏,才利用战斗的空隙,蹲在土堆上,提笔写家书,告诉父母及妻子,自己在朝鲜为“保家卫国”而战,写道,“家里出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和过去在地主、土匪的欺压下相比,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相信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家里的日子和全国人民一样都会好起来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多月后,田玉模的家人才知道他离家后,先在沅陵集中,后到长沙进行短期培训,然后随部队直接开往丹东,跨过鸭绿江,至对岸的新义州,到达了狼烟四起的朝鲜战场,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三、接管战俘,义正辞严

名振中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军长曹里怀,政委李人林),于1951年4月11日由安东入朝参战,在朝鲜共三年零五个月,英勇顽强,历经朝鲜严寒、缺粮、扫射、轰炸、战火洗礼,辗转于开城、临津江及安州、肃州、汉川等一带,打出了天德山、老秃山等一系列大胜仗,毙伤俘敌45000余人。

由于田玉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英语基础,入朝后,被选拔编入47军政治部战俘营,当见习翻译,主要从事接收、管教、训化俘虏工作;再就是协调部队与驻地老百姓的关系。

“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瓦解敌军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在战俘营中,田玉模和他的战友们,坚持瓦解敌军的原则,认真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每天对接管的战俘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入伍时间、部队番号、职务、军阶、军号、被俘的时间和地点、编入的俘管团、营等情况一一进行详细地记载,形成战俘卡片、档案、资料库,为交换俘虏作衔接准备工作;同时,配合战场需要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利用广播、电影等宣传手段,对战俘进行时事教育,唤醒俘虏的良知,帮助他们认识侵略朝鲜的本质,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前方和后方之分,哪里都是战争,哪里都有炮弹,哪儿都有伤亡,没有一块宁静的土地。这样,田玉模和他的战友们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去协助战地接管俘虏,把俘虏安全地押解回战俘营。

1951年11月8日,47军421团(团长郑波,政治委员董振元)攻下338高地后,前线打来电话说已攻下主峰,现正往前推进,要战俘营立即派人前去接管战俘。田玉模和四名战友奉命急行军,赶往前方负责接管和转运俘虏。当汽车载着俘虏快回到战俘营时,美国飞机像发疯了一般,一路狂奔追杀过来,嗡嗡的,飞得很低,周围的树梢被掀得哗哗的直响,扫射的嗖嗖枪声从耳边划过,吓得战俘们直哆嗦。突然间,一颗炸弹落地,随即“轰”的一声爆炸,后排的两位战友被拦腰炸断,当场壮烈牺牲。田玉模和幸存的两名战友没有胆怯,反而更加同仇敌忾,怒火万丈,继续押解俘虏。

回到战俘营后,田玉模又马不停蹄地对俘虏逐个进行登记和编队。由于田玉模毕竟是个“半拉子”翻译,战俘们讲的话,很多听不懂。于是,田玉模就给每个俘虏各发一张纸条,叫他们写上自己的部队番号、姓名、年龄、职务和军衔后,再收拢来逐个一一核对。当核对到一个30多岁、中等身材、肤色红润、尖下巴的俘虏时,见他写的职务是“士兵”,田玉模当即质问他:“你是当兵的吗?”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其他几个20岁左右的年轻俘虏马上叫了起来:“他是当官的!他是连长!他是连长!”田玉模怒气冲冲地把他写的纸条丢给他,并严厉斥责了他;他这才战战兢兢地重新写好,然后规规矩矩地交给了田玉模。

一次,在战俘营里,有很多联军俘虏正在排队等待登记。轮到一个俘虏时,冲着田玉模嚷嚷不休,恶声声的说道:“我是战地记者,不应该把我当俘虏对待。根据国际公约,现在请你们立即释放我!”说完,从怀中掏出记者证,“啪”的一声扔在桌上。田玉模站了起来,怒目而视,用英语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地对他说道:“你穿的是美国军装,腰里别着手枪,开着军车,车上架着机枪,你不是军人谁是军人?”有道是一物降一物,田玉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番话说得声色俱厉,使那位“战地记者”登时哑口无言,噤若寒蝉,乖乖地遵守战俘规矩,顺从地和其他俘虏一样登记,然后领取战俘服装(跟中国军队一个样式的军服,只是没有标志)。田玉模的敏锐、机智,得到了军政治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战友情深,终生难忘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战争进行到最惨烈的时候,黔驴技穷的美国侵略者公然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自1952年1月20日开始了一声场寂静无声却又异常肮脏的战争——细菌战。他们在夜间用飞机投下各种病毒、病菌,发射各种细菌弹、毒气弹,污染水源、交通孔道、军民集中区,使不少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惨遭荼毒。田玉模也成为这场细菌战的受害者。

1953年1月,朝鲜大地上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后,田玉模冒着尚未散尽的硝烟,来到战场上接管俘虏。在接管俘虏的途中,因田玉模被细菌感染患上了烈性胸膜炎,血液全部被毒化,胆肝俱裂,上吐下泻,剧痛难当,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雪地上,不省人事。战友们见之,心如刀绞,哪里还顾得上被传染的危险,赶紧将他送往战地医院。到了战地医院后,急需换血,战友们纷纷挽起衣袖,排队要为他输血。经抽检化验,10名志愿军战士和2名朝鲜女兵将自己的鲜血输送给了田玉模。

经过抢救,在死神那里转了一圈回来后,田玉模被直接转送到东北安东(即现在的丹东)的东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在抗美援朝期间,第六陆军医院共救治和转送志愿军伤病员34万余名。其中,向后方转送伤员26.3万名,抢救伤员6.3万名,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田玉模的身体极度虚弱,在治疗过程中曾两度陷入长时间的重度昏迷状态,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处于生死关头。昏迷中,田玉模呼喊着:“飞机来了,赶快隐蔽!”病床边的医生护士和领导都不停地抽泣起来。待田玉模转醒过来后,领导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俯在他的耳边轻声问他有什么要求,他缓缓地说道:“感谢组织的关心,如果我真的死了,我只有两个请求:一是我是湖南湘西人,请领导尊重我们那里的风俗,给我一口棺材;二是请转告我的家人,叫他们不要悲伤,因为这是光荣的,要相信人民政府会照顾烈属的。”领导强忍着频频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滚儿,半晌说不出话来。

1953年12月,田玉模被作为重伤员再次转至浙江省荣军医院诸暨第一分院进行康复治疗。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南临义乌,这里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康复医院,条件相对优越。每位医生、护理人员都把从朝鲜战场转来的伤员当作功臣,如兄弟姐妹一样看待,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最可爱的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护理人员每天给田玉模熬小米粥配“掌中宝”(即鸡爪当中的肉),田玉模十分感动,这是祖国人民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一定要报答党和祖国人民对我的关怀;于是,在疗养期间,田玉模抑制不住心潮的激动,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写成小说草稿,可惜的是转业回乡后在搬家时散失,实为遗憾。在诸暨医院,由于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田玉模得以康复。

1954年的元旦。又是一年吉庆时,普天同庆。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诸暨县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车来人去,喧声欢语,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随着一声悠长的笛呜,在战友们的簇拥下,田玉模登上了火车,然后乘汽车、坐轮船……回到了古丈;休息一年后,被安排在县人民政府教育科工作;1957年至1959年,被县委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政干班进修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让田玉模倍感荣幸的是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在行政楼前的操场上,毛泽东接见了包括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在内的4所大学1.3万余名师生员工,田玉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古丈而言,能零距离见到毛主席的人屈指可数。毕业后,田玉模不居功自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从组织安排,此后一直在乡镇从事党务工作(正科级级别),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工作。1980年因病提前退休;1995年腊月病故,享年69岁。

折戟沉沙缅岁月,丹青难书是情怀。时至今日,“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亲历者已经愈来愈少。面对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我们更应该记住当年像田玉模那样的保家卫国的英雄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地址:湖南省古丈县委组织部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