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镇

作者: 唐光玉2020年07月18日现代散文

这是巴掌大的一个镇子,短短的一条街,街面也许是明清的格局吧。

远处,山青水秀,这是陇南。

一些小小的铺子,门面很小,半尺宽的门板不多几块。杂货铺也好,布店也好,铁匠铺也好,药铺也好,门前都放着两条使唤了好多年油光油光的长长的木板凳,买东西也好,不买东西也好,可以在板凳上坐着说话,歇歇脚。这使我想起了儿时故乡的老街,老店面,老乡亲,那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回忆。

街上人不多,几个小孩,一条狗,一只猫。

还有一些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

老太太也好,老爷子也好,见了人总是笑眯眯的,腼腼腆腆的,没话,有话也很少,小孩子见了生人还有些羞羞答答。可我看到隔壁烧饼铺的烧饼打得很大,也很厚,给人实实在在过日子的那种感觉。

我第一次知道,小小的烧饼,在甘泉镇是可以买半个的。半个烧饼当然是一种乡情。

民风纯朴到像一朵篱笆上带露水的牵牛花。

一个学生在路边的凳子上画画,本子上画了房子,画了树,还有人,还有狗。房子是土土的盖瓦的镇子上的那种房子,树也是镇子上的树,人也是镇子上的人,狗也是镇子上的狗。就像丰子恺画的那种,不加修饰的,非常传统的,非常传统的那种画。

看到一个挑担卖菜的,他挑着绿绿的水水的菜在街上转游。不喊也不吆喝,有个女人要了一把菜,两根萝卜,还有一根葱。买东西没话,卖东西也没话,好像他们都知道价钱,而且根本用不着讲价钱,该多少钱就掏出多少钱付账,一下省出了好多交易斗嘴的时间。

镇上有个甘泉寺,一个小小的寺庙,几间不高的庙房而已。

一座小桥,潺潺流水。

甘泉寺因一眼泉成名,泉水甘醇清冽。大旱年间百泉干涸,唯甘泉不枯,救了许多人。人们在这里修庙,恐怕还有一层意思,象甘泉一样度人。

从县志上知道,甘泉寺有一红一白两株十分珍罕的玉兰花树。我们来得迟了些,四月末五月初,花市虽靠近尾声,还是灿烂得很。白玉兰花俏俏的,爆爆的,高高绽放的花瓣像一只只尖尖的耳朵,似乎树上藏了几百只小白兔。红玉兰花火火的,烧烧的,花瓣拥成一疙瘩火炭,宛如枝上燃着了几百堆火焰。

齐白石先生九十五岁题写的一块“双玉兰堂”匾,就挂在文化站门前,虽然陈旧了许多,仍给人几多温馨,更能发人幽思。我看了许久,像一些研究书法的人,想从这几个字里得到一些什么启示似的。

我们赶的很巧,晚上甘泉寺有戏。

小镇上,地方戏还很红火,一个舞台,几盏电灯,戏就演开了。秦腔《劈山救母》,这是一部传统的神话。人们就站在台下看戏,围了半个圈,没有门票,没有坐位,什么麻烦事也没有。想看就看,想走就走,想回来就回来。想再看就再看。一些孩子顽皮地爬上老榆树看高戏。

下了点雨,有些骚动了,人们渐渐散去。我心里说真扫兴,演戏是不该下雨的。可过了一小会儿,散去的人们又陆陆续续回来了,他们举着花花绿绿的伞,戴着高高低低的各种草帽,从四面八方重聚在舞台下。我在想,戏为什么不停?一位老人告诉我,庙会的戏是不能停的,下刀子也不能停,一定要演完。

雨有些大了,可看戏入迷的人根本不理会。秦腔演员高亢而又沙哑的嗓子逗引得人们的头有韵律的摇动,有韵律的赞美,他们入迷了,任凭没有事情的雨点儿在伞上轻轻叩响。

小镇很小,小镇的事也都很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