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人

作者: 陈战东2020年07月29日散文随笔

官道口镇很小,却是山里人眼中的大地方。大地方人,山里人习惯称为街上人。街上人洋气儿、有范儿、条件好,山里人只有羡慕的份儿,却从来不敢想象自己也能成为街上人。然而,这件梦里的事儿,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回老家看到镇街上多了几排崭新的楼房,问父亲,才知道这就是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房。镇里前几天刚组织过集中抽号,贫困户现在都知道了自己房子的位置。再往前走,就看到很多前来看房的人。冬日的镇街很冷,人们的脸上却暖意融融。高高兴兴指点,高高兴兴交谈。房子很新很亮,房顶“新家园新生活”六个大字像一双挥舞的大手,欢迎它们主人的到来。

堂弟会东运气不错,抽的是二楼,一路上都有人拍肩膀祝贺。会东则不停地回道,三楼也能中,四楼也怪美……对方总会说,不如你的二楼。会东脸上就笑开了花。会东的孩子在镇街上小学,一直租房子住,这下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是125平方米的大房,咋能不高兴呢!

高兴的也不止会东一人。以前,山里孩子不上幼儿园,都是到了年龄直接在本村上小学。远一些的村子,孩子们必须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学校。学校附近村子有亲戚的,中午在亲戚家吃顿饭。没亲戚的,早上带几个冷馍,河里喝几口凉水,就是中午的饭食。后来,有人开始把孩子送到镇街上幼儿园,上完幼儿园在镇街上小学。一个是镇街教学质量好,一个是方便孩子吃饭休息,再也不用啃冷馍喝凉水趴课桌了。慢慢成了一种风潮,几乎所有的山里孩子都开始在镇街上学。条件好的山里人就直接在镇街上买房,除了方便接送孩子,农闲时一家人吃住在镇街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街上人。条件不好的山里人只好租房住,不但增加负担,还得经常换地方,十分不便。谁也想不到,随着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安置房的到来,贫困户们竟然圆了日夜盼望的住房梦,成了不敢奢望的街上人。

我问会东:“啥时候住新房?”“快了,政府这几天正让回家收拾东西呢。”“没装修咋住?”“政府给装修好了,直接入住。”我目瞪口呆,像听戏文似的。然而从会东的表情上判断,这不是戏文,是现实。

作为村主任的父亲当然很忙,开会说事儿、走村入户、调解矛盾……几乎脚不沾地,难得在家吃顿安生饭。我这才知道,贫困户入住新房需要基层干部那么多的辛苦投入。有的家户要了新房,却不愿意按照政策交出旧房宅基地;有的家户抽号抽到了四楼五楼,老人觉得楼层高不方便,闹意见;有的不是贫困户,自己家在镇街上买有房,眼红邻居“不劳而获”……“困难问题多得很,一个一个处理吧,真是把政策、道理说透了,明事理的人还是大多数。”父亲说。

回到我们后漂池村时,碰到了一群正在跑跳玩耍的小朋友,一个也不认识,让他们自报爸爸姓名,才对上了号。当年,这个小山村正是我和他们爸爸们的游乐场。不同的是,我们这茬人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山里娃,他们却只是放假、周末回村里玩几天,嘻嘻哈哈中时不时还蹦出几句标准的普通话。

我们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将来会成什么样呢?按照政府规划,贫困户搬迁后,收归集体的宅基地要集中统一使用,一些年久失修的危房要拆掉,一些还能使用的房子要重新分配,确保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用房。多余的地方植树绿化。将来,一村人又将在镇街上成为邻居,而这个小山村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美丽的旅游之地。

前些年,拉犁拉架子车的耕牛被犁地机、三轮车挤出了历史舞台,村里再也没有了“哞哞”的牛叫声。后来,下蛋的鸡和当年货的猪被镇街上的大超市挤出了历史舞台,村里再也没有了鸡叫猪哼哼和遍地的粪便。最近,尘土飞扬的泥土路被水泥路挤出了历史舞台,村里人再也不必忍受走路一身土、下雨一脚泥的日子。再过些时日,祖祖辈辈住惯了的土坯房也要和人们说再见了。想起了以前为村子作的一首小诗:“雪落炊烟起,不远闻鸡啼。路人相见笑,家犬摇尾急。”这样的情景,以后或许只能在梦里见到了。

在会东家吃了顿饭,弟媳妇儿用柴火烙饼熬汤,我吃得特别香。心想,下次回家,说不定就是在他们家的新房里吃饭了。一旁,会东边吃边跟我说:“我准备考驾照呀,咱这儿正在修铁路,开大车拉料肯定挣钱……”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