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记忆

作者: 任随平2020年10月21日现代散文

关于元宵节,最易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逛庙会”,“采花灯”,然而,元宵之于我的记忆,首当其冲的便是踩高跷了。

那时候,不论是在村庄,还是小镇,踩高跷作为元宵节的重头节目,是人们相当重视的。高跷的彩排与演出地点如若在村庄,一般是安排在村庄的核心位置,要么是整个村庄的空闲场所,要么在村庄的中心——巨大的公共场院。演出当天,人们会早早地起床,三五结伴而行来在场院中心,领头的“团长”开始安排工作任务,上了年纪的长者坐在木凳上相互交谈,观看年轻人忙活,必要时指点一二。年轻人你给我绑,我给他扎,靠着草垛的,撑着围墙的,着戏装的,描花脸的,《水漫金山》,《八仙过海》,应有尽有,好不神奇。我们这些小孩子,便乘机在草垛之间穿梭追逐,嬉戏打闹,又调皮的,鱼贯穿梭在高跷之间,躲躲闪闪,惹得大人们一阵责怪。不过,就在我们玩闹的空当,高跷很快就装扮结束,接下来便是等待演出了。

演出的场面更是盛大。首先是“接高跷”,这“接”的仪式形同“接社火”,在孩子王的带领下,到每家每户收集油饼、花卷、麻花,不论有啥吃食的不管多少只要给了就行,大家就图个吉祥,除了这些,富裕人家还会装几个暖锅,供大伙演出完毕一起饱食一顿,其实,更重要的是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等这些收拾停当,大伙分成两队,一队是演出组,一队是迎接组,演出组由高跷队员和服务人员组成,迎接组人员庞大,关键的人物是仪程官,仪程官手摇蒲扇,身着袍衣,走在迎接队伍的最前面,紧接着的是锣鼓。正式迎接是在两队见面之后,锣鼓喧天,炮声如雷,仪程官将蒲扇在空中向后一摇,锣鼓停止,仪程官高声诵诗,每诵一句,锣鼓有节奏的伴奏一阵,诵诗一般有四句,或者六句,对仗工整,内容句句喜庆,或与节目有关,或与场景有关,或与仪程官眼见有关,不是机械背诵,而是随机应变,由仪程官脱口而出,诙谐幽默,常常引人捧腹大笑。一次诵诗完毕,双方队伍前行一段,好热闹者便再次回首聚集,高声呼喊要求诵诗,仪程官不得已再次作揖诵诗,众人再次高声欢呼,热闹非凡。就这样边走边闹,将高跷队迎进演出场地。

正式演出的时候,男女老少围在场地四周,表演者按照剧情装扮,按照出场顺序次第出场,向观众微笑示意并热情表演,时不时向众人招手,姿势诙谐,表情幽默,孩子们哈哈大笑,老人们掩面而笑,年轻的妇女们则面带羞赧,相互扯着衣角,扭作一团。

待到演出结束,人们已是满心欢喜,三三两两或坐在场院边上闲聊,或领着孩子回家去。而节日的喜庆与快乐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那样真切,那样恒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