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水间

作者: 尘缘 2015年06月07日散文随笔

节前,同事邀我一起参加他们的自驾游,我说不去,因为特不喜欢长假到风景区去添堵。另一位同事说是去爬山,我欣然应答: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定在第二天早上八点在渡口集合,我提前十五分钟到了。参加爬山的同事先后来到渡口,共五人,四男一女,应该是标准的搭配了。于是,我们坐船过沅江水,走路经沅江村,沿着计划的路线慢慢步行。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但相对来说,其他几位似乎更熟悉、更专业,有的背着双肩包,有的带着登山杖,那架势,一看便是步行、登山的老手。一位仁兄,手机里还下载了计步器,到沅江村准备爬山时,他说我们已走了5.1公里了。好家伙,原始的徒步与科学的计量紧紧地连在一起了,简单方便有意思。

从公司到沅江村,是平坦的公路,从这里岔路,我们就要开始爬山了。虽是山路,但已经是拉通的公路雏形,还比较宽。走起来很舒服,同行的徒步“专家”说,远距离徒步,这样的土路比水泥路好走些,脚感舒服些,不伤脚。翻过山再下坡,就到了双溪口。这是一个村,两边是山,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在村口,正好碰上犁田回家的爷孙俩。爷爷扛着犁耙,赶着牛,孙儿拿着斗笠走在一起,我急忙赶到前面去,想拍下这一情景。待找到最佳角度时,那小孩却放慢了脚步,与前面的爷爷、牛拉开了一些距离,我怎么找角度,也找不到孩子的身影,只好在镜头里留下爷爷赶牛回家的身影。我想,如果那小孩子能把斗笠戴在头上,走在牛的身边,还能够捕捉到假期里孩子参加劳动的快乐表情,那便是最好不过的镜头了。相信有,但可遇不可求。

一位老农扛着锄头走在路上,手里拿着葡萄苗。他说是园里长得不好的苗,拿回去栽到房子后面,同样可以成活,结出好葡萄。他问我是来旅游的吗,我笑着说是呢,这里空气好,山水好,房子也蛮漂亮的啊。他说,空气肯定是好,比你们城里的肯定好。我笑笑,用相机不停地拍小溪、房子、田坎、石拱桥,那溪边的房子、阶梯、树、石头坎,都吸引着我从不同角度去取景。两条不同方向的小溪在这里交汇,两座石头桥成九十度角垮在小溪的两边,今天的天气好,一座桥的两边坐了很多人。我们在另一座桥上歇下脚步,拿出路粮分吃一些,顺手也给了老农几块饼干,他笑着接过。他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你看那桥上坐着的都是些年级大些的人。只要不下雨,只要有空,他们都会到那里坐一坐。我吃完饼干,问老农包装纸往哪丢?他说,丢在这地上就行,等会有人来扫,但不能丢到溪里去,现在村里专门有人管卫生,也请了人打扫卫生,现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垃圾桶。我看看溪里,真的没看到塑料袋、饭盒、包装纸之类的杂物,很干净。同行的递给他一支烟,他摆摆手说,我原来抽,现在戒了。我们说,那不错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更好了。他笑笑,算是默认。老农知道我们要从这里爬过山头,便说,这山有点高,多吃点东西,才有劲。我们道个谢,便一路向前。

从这里开始,就是真正的山路了,路小而且是坡路。当然,这对我们这些山里人特别是经常徒步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远远地看到接近山顶处有些人家,便知道这里的路也不会那么难走。但也许是走的人少了,这路不算大。路边的花各式各样,有的能叫上名字,有的好像是第一次看到,但都骄艳、鲜亮,用相机远距、近距或微距地咔嚓几下,也好在回家之后再能欣赏到花的美丽。一路有成片的楠竹林,今年的新竹也都有老竹一般高了。路边有砍倒的楠竹,不知这砍到的和新长的会有怎样的因果关系?是否也表现出新旧更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只是知道,这竹林应该是这些人家的一处经济来源吧。

走过竹林,便看到了人家。不多,就十几户,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看到俩小女孩在玩,我们便走进了这家人家。一打听,原来这几天放假,她们跟妈妈一起来外婆家了。我们问,家里就你们俩人吗?她们说,我妈妈和外婆到那边的人家去了,床上还睡着“我妈妈的奶奶”,今年已经105岁了。也许这小女孩真的不知道她“妈妈的奶奶”应该叫什么,看她们的年龄差距,应该是五代同堂的人家了。坐在这里,因为天气好,这屋的位置也高,多少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目光所及,是叠叠的山峦。更何况,天气晴朗,还能看清远处的沅水。我们在这里加了些水,又继续上路了。告别时,五个人似有同样的心境,默默的祝福:那便是老人家的健康、小女孩的成长。

再往上,便到了山顶。我们在一处水塘前停下,塘里的水不深,应该是修好的水库。在这样的高处,更多的靠下雨来蓄水了。几位小朋友在不远处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我于是拿出相机向他们走过去,以便能抢拍到他们在一起时的快乐表情或满意镜头。只是还没等我靠近,他们就散开了。而在他们刚刚站立的地方,长着这个季节特有的山莓,本地叫“三月泡”,大红大红的一颗颗。枝条上虽然有刺,我也没顾上那么多,慢慢靠近,小心摘下,送入嘴里,甜得自然,酸的有味,于是叫来其他几位也来尝尝,都说好吃。你一颗,他一颗,凡是红的都被大家一一摘下,剩下的便是淡黄的,不好吃,过几天也会红,吃起来一样的酸甜可口。那几个小孩就在不远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离开而不吃这些好吃的“三月泡”,是否是因为他们平时吃得多了而不想吃了,还是想把这好吃的留给我们?不管怎样,我们是实打实地品尝了难得一见的这么多、这么甜、这么大颗的乡间野味了。

徒步“专家”说,走过这里,便是坳口了,我们于是加快了脚步。达到坳口,顿时豁然开朗,大江口镇的全部风景尽收眼底,沅水、溆水在这里交汇,山下的路、水上的桥、镇上的房子,还有这晴朗的天空,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山水画。下山的路盘旋而下,十几道弯,像是把这条路织成了轻盈、飘逸的白色绸带,与远处的沅水、溆水互映,在此处的镜头里留下了路和水、山和桥的独特风景。

下得山来,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徒步“专家”说,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好,带有计步器的同志向大家宣布:今天步行32公里。我说,这条线路不错,下次有机会再走一次,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因为,在自己看来,节日里的“自驾游”和“自己游”的选择是对的。“自己游”没有景区的拥挤、公路的拥堵,有的是大路、小路上的随心所欲,是小溪、树林里的清新呼吸,是爬山涉水中的互相照应,更有那同行人谈笑间的轻松与快乐。

这一切,应该远比长假去景区的旅游来到轻松,来得经济,更来得舒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