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书忆

作者: 李金砚2021年04月05日生活散文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度过的,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里,懵懵懂懂地将一个没有什么五光十色的童年过完了。而今,到了我耳顺之年,回想起我整个童年的时光,却有着许多快乐的回忆。由于那个年代,生活贫困,孩子们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金贵”。记得那时,我们孩子可以撒着欢地在野外玩,什么上树掏鸟窝,河边去摸螺蛳,夏夜捉萤火虫,雪天堆雪人等。那时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太高,只要能不再外面闯祸,长大后能自己养活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然在这些记忆外,留在我记忆里最深的痕迹,则是我看了许多的课外书,而这些书籍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一生受益。

从“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里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是一个视知识为罪恶的年代,有文化的人被称之为“臭老九”。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下,爱看书、爱学习是一种危险的爱好,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只要能无病无灾,长大后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当售货员、或是修鞋还是修自行车,只要能有一碗吃,这孩子就是有出息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进行文化启蒙教育——胎教。更别说到了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各种辅导学习,说起来头都会大的,什么外语培训班、数学辅导班、二胡、美术、舞蹈、乒乓球等五花八门的辅导班,但独独没有让孩子去上课外读物辅导班的。我就亲眼目睹了我的一个熟人的孙子,还在上幼儿园,家长就为他报了一个外语辅导班、一个儿童绘画班和一个小提琴辅导班。看着小小的孩子,每天在那不是背外语,就是画画,要不就是拉小提琴。小小的孩子,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大人似的,几乎看不到他在户外玩耍。我不知道这是这小小孩子的快乐还是他的烦恼。

话说远了。由于我的童年是生活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里,那个年代是一个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所以在那个年代里课外书籍就是一个稀有物,是十分难得的。对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来说,什么学画画、上辅导班,那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能看到一本课外书籍、或拥有一本课外书,便有了在小伙伴们面前“得瑟”的资本了。

因为我父亲年轻时是一所乡村师范学校的老师,所以我的童年便在这所乡村师范学校里度过。尽管当时赶上“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师范学校暂时全面停课,所有的老师都没有课上,大家都那么闲着。但学校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却在默默地传播着文化的种子,等待春天来临时的勃发。

真的要感谢这个图书馆,记得我从这个图书馆借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是一本儿童读物,名字叫《小木偶遇险记》。书中描写的是一个玩具布娃娃,在离开主人后,遇到的各种惊险有趣的事,最后是善良战胜了邪恶。厚厚的一本书,当时看的我是如醉如痴。此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从这个图书馆里借阅了许多课外书。

由于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许多中外名着等好书统统被称之为“大毒草”,像什么《红日》、《青春之歌》、《安徒生童话集——海的女儿》等。不过,这里要感谢当时的图书管理员,一位不苟言笑、被戴上“反动权威”帽子的女老师,她看我拿了当时被称之为“禁书”的这些书,佯装不知道,让我把这些书带回家看。也要谢谢我的父母,当时看我看这些“禁书”、“闲书”也从来没有管过我,批评我、责骂我。所有,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所阅读过的这些“毒草”,就全成了滋润我的营养品。直到今天,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喜爱读一些“闲书”、“杂书”的爱好至今没有变。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