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嗅到桂花的芬芳

作者: 贾载明[文集]2021年10月10日原创散文

成都龙泉驿区有个沫若艺术院,离我的住居很近很近,常常散步路过那里,也曾经到里面参观过。最近想写点关于郭沫若先生的文字,于是又想进去看看。

沫若艺术院左侧紧邻巴金文学院,门前林木成荫,并有驿马河缓缓经过,出大门斜行100余米,就是跨越驿马河的董家桥,右侧有龙泉驿城区最宽阔的“马路”—北干道经过,“马路”与艺术院中间隔有人行道和花草、树木。而对面,就是花团锦族、热闹非凡的驿马河公园。假如在沫若艺术院和巴金文学院前面的过道上架一座通往公园的人行桥,不仅更方便人们往来参观,也会把两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艺术院大门的横匾就是“沫若艺术院”几个“郭体”大字,褐色的底子,绿色的字。两边的对联是:“德艺双馨与天地同在;才技并绝共日月争辉。”顶部盖着琉璃瓦。大门不是很气派,但略有古朴味。

院内有坝,可容数百人,四周亦植有花草、树木。

艺术院正厅,正在展览“中国画”,为周鼎等五位画家的作品。走马看了画作,上得二楼,有会议室,门开着;上得三楼,有数人在办公。

名之曰“艺术院”,可能看不到关于郭沫若先生的更多内容。于是下楼,走出画展厅,正准备走过院坝出门,忽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芳香。

寻找,蓬勃一簇夹杂着小白点的绿茵进入我的眼帘,走拢,把近视的眼睛贴近,这就是桂花嘛!把脸凑近,鼻子对着细细珍珍的花朵,深深地吸,让花香进入肺腑,再入心脏血管,流布四肢百骸,使花香在全身流淌。

桂花的特点,就是香的很幽,来时缓缓地,悠悠地,在你的嗅觉器官里,也是缓缓地、悠悠地浸润着,就像春天的夜雨,慢慢浸入泥土的心里。

细瞧一朵一朵桂花,很珍小,每一朵都是对称的四瓣,着附在无数细小的枝条上,像着附的洁白的雪。看看地下,铺满了一层凋谢的桂花,也如铺了一层雪。

这些年,流行银杏树和桂花树,很多地方都把这两种树搬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来。为啥呢?我想都是因为他们的美吧。秋天,银杏满树金黄的叶子,灿烂夺目。叶子在秋风中飘散,像蝴蝶翻飞。而桂花,不仅那香沁人心脾,绵绵缠缠,还有那名也取得很好,“桂”象征着“贵”。

看来,沫若艺术院植配桂花树非常贴切,郭沫若先生不就是一个大贵人吗?先生尽管逝世了多年,但他的精神还散发着桂花般幽幽的香。

这些年,受到某种风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贬低郭沫若先生的现象,并没有从历史、艺术、学术、民族贡献等社会影响的角度评价郭沫若先生,而是从“势利”的心态臧否大师,听说学界研究郭沫若的人也鲜见。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政府将进行隆重纪念,在9月3日进行盛大阅兵,有近50个外国政要前来中国参观或参加阅兵仪式。由此联想到郭沫若先生,他无疑是中华民族坚强脊梁中的优秀分子,是二战时抵抗日寇侵略中国的优秀分子。他曾在日本留学,回到中国宣扬革命思想,受到蒋介石的追杀避难到日本,还讨了日本女人作妻子,可是当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毅然离开在日本,“别妇抛雏”,回到中国,加入抗战洪流。在途中写诗云:

又当投笔请缨时,

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

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

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见《归国杂吟》之二)

此诗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先生的祖国情怀与民族情怀。诗的结尾很有气势和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同心同德抵抗日本侵略者。

眼看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日渐复活,不断挑衅中国。种种迹象表明,现任首相安倍之流侵华之心未死,他们不断在打再次入侵中国的算盘。所以,中华民族精神不能弃,坚决抵抗日寇侵略中国的意志不能丢。特别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后来人,当见贤思齐,继承和弘扬前人的精神,在祖国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拿出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奋起抗御外辱。

郭沫若先生有很多可贵的成果和精神,例如研究历史的学术精神,通过文学艺术唤起民众觉醒的艺术精神,但我觉得最为可贵的是他为了祖国和民族,不怕牺牲,勇于奋起抗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斗精神。

郭沫若先生是一棵散发着芬芳的桂花树,是祖国和民族的贵人。惟愿沫若艺术院里的桂花树得到更多护花人的浇灌,让她长成耸入云霄的祖国和民族的富贵树、富强树。

作者贾载明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