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流年

作者: 梁媛2021年12月06日优美散文

黛青的瓦房,散落在绿树间。弯弯曲曲的田埂上,开着细小的野菊花。芦苇丛中有水鸟“咕咕”叫着。麻雀成群成群飞过。还有那不倦的风,从田野的那头吹过来,又从田野的这头吹过去……这就是我童年的故乡——埠场镇的一个小村落。

小时候的故乡,不通水,不通电,一入夜,四周便漆黑一片。狭窄、凹凸不平的乡间土路,晴天尚好,一下雨,便泥泞一片。因此,当我们举家迁往城市时,故乡的人,把我们送出很远很远,眉眼里,有不舍,有羡慕。邻居三婆摇着蒲扇,豁着牙已稀落的嘴对我说:“二丫头,你可享福了。以后住在城里,不但有白面馒头吃,还可逛公园,看电影呢。”那时,有电,有自来水,有水泥路,有电影院,有公园的城市,是乡下人的天堂。

在城市的繁华里穿行,我曾无数次思念过故乡的父老乡亲,故乡的蓝天白云,还有老家门前的那两棵荔枝树。花开时节,应是千朵万朵的吧,空气里,一定布满了花的香气,让人每一步里,都缠了香。但似水流年,故乡于我,还是一日一日地远了。

直到前年的一天,在街上,一个乡下妇人向我问路,听口音有点耳熟,问她是哪里来的,她说出故乡的名字,我一下子怔住。然后,微笑,说我是故乡人。她听了愣了一下,随即惊喜地问:“你真是我家乡埠场人?”我说:“是呢。”她一下子兴奋起来,陌生瞬间成为熟识。

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萍水相逢的我们,站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旁若无人地说开了。多半是我在问,她在答。说故乡的一些人老去了,一些人诞生了;说村里早已通水通电,尘埃飞扬的土路已变成了水泥路面;说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连阿叔阿婆都有了手机,年轻人更用起了电脑,家家户户不但有了摩托车,一些人家,还开回了小车……那一口乡音啊,一下子把人,拉得很近很近,也一下子把故乡,拉得很近很近。才知道, 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多久,灵魂始终不肯丢弃的地方,便是故乡,属于故乡的那份亲切,是骨子里的。

时光仿若一只摇橹的船,摇呀摇,花影飘摇般的,二十多年的光阴,就摇过去了。岁月深深处,我那曾经贫穷落后的故乡,在撤县建市后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如今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惊喜,更让我感慨。

2016年,随着市里的文化采风团,我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一路上,花红,草绿,鸟叫,生命在欢腾。有宽阔的水泥路,直通人家的家门口。一望无际的,是田畴。深的绿,浅的绿,在阳光下,绵延成绿色的海洋,黄的花、蓝的花、粉的花,藏不住快乐似的,从绿丛中探出头来,欢喜地笑。水稻已抽穗了,穗成淡黄色,远看去,像笼罩着一层金粉,有丰收的喜悦在里头。

村子很静,初秋的好阳光,沁满整个村子,恬淡的,安详的。一幢一幢新式的楼房,让我们欣喜,众人叹,好漂亮哦。

来到村委会,村支书已在门口候着,是个稳重而不失干练的中年人,中等身材,黝黑的脸上,一双眼睛特别有神。见我们一行人到,他伸出双手热情地迎了上来。进门,是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墙角的一盆植物,长得绿意婆娑。我们坐下来,听他作简短介绍:村里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五金业发展较快,每年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就业。再看他们的规划图:蓝天白云下,漂亮的建筑群、宽阔的道路、绿树、草坪……更让人感奋的是,作为靠近海边的村落,这里,已成为充分利用海上资源,落实“蓝色崛起”战略,打造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描入充满美好前景的滨海区域发展蓝图……

我开始走神了。窗外有鸟在啾啾叫,是些可爱的麻雀们。我想起某日看报,看到休闲时尚这一栏,大幅的照片上,村庄田畴铺陈成原野,阳光融融,人们脸上,笑成了一朵花。旁边有文字介绍,说现在城市最时尚的生活,是去乡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看“农家景”。于是,突然间起了念头,要在假日来个“农家游”。电话给姐妹们,竟都很雀跃,只待择日向乡下奔去。

正想得出神,村支书要带我们到村子里转转。走在故土的田埂上,小野菊们还像从前一样,开得星星点点,黄泥土在脚底下唱着歌。放眼望过去,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但流年暗影里,村庄又不再是从前那个古旧的村庄。宽敞明亮的楼房前,栽种着花草;干净的水泥路上,不时有小车、摩托车驰过;绿荫掩映的休闲园地里,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笑着,跑着,快乐得像只追风的猫……

炊烟升起来了,一个村庄,温暖着。夕阳远远抛过来,将一个村庄,染映成一个橘子那么明艳。我想起我的“农家游”,现在的乡下,真让人向往,空气清新,视野辽阔,天很高,很蓝,植物青葱,鸟很多。“坚持因地制宜,打造韵味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这是我们乡村发展的蓝图,多美的蓝图哦!

我又想起我家的那间老屋,想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把它拆掉重新盖成楼房,那多好!这样,我,还有我的亲人们,就可以像游子归家一样,站在美丽故乡的土地上,听风吹,听鸟叫,看花开,看日升月落,将凡俗的日子,氤氲成另一种鸟语花香。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