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里的乡愁

作者: 廖金璋 2015年08月15日散文随笔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磁波的发现,人们把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产生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出现了电报、电话,后来又出现了电脑……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使人类生活的地球似乎变小了,距离拉近了,时间也缩短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话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手机也越来越普遍使用,很多家庭都装上宽带用上电脑,人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如今人们钟情于电话、手机短信和微信,有事就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息,漫游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几千几万里,乃至地球的另一半,人们之间信息的传递瞬间即可完成,真正是“天涯若比邻”。于是,传统书信受到冷漠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邮寄的传统书信明显下降,现在几乎销声匿迹,彻底退休了,许多年轻人连写信的格式也不懂了。电话、短信虽然快捷方便,然而我常常怀念过去的书信,总觉得传统的书信具有某些现代化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功用,它所承载的情感信息,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看到那熟悉的笔迹,见信如见人,倍感亲切。

我国的书信起源很早,据载,秦代开始人们就有书信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有了牵挂和思念,则书信往来,以尺牍有限之地,叙绵绵无尽之思,通过书信来传达相互间的牵念、关切、崇仰、思慕、砥励、慰安……把彼此相隔甚远的人联系起来,书信成为人们跨越时空,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一道桥梁。古代不少文人还用书信体写作,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书信体散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等,都是名传史册的书信。可见,书信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记得自己年轻时,常常把恋人的来信揣在怀里,久久不释,感觉信就是恋人的化身,能传递恋人的体温啊!后来上大学的孩子给我来的信,我也要反复看上好几遍,觉得那些出此于孩子的手写的文字特别好看,特别亲切,所以我一直保存着。每当想念自己的孩子时,我就拿出孩子的信来看,仿佛孩子就坐在我的眼前跟我说话一样。为此,几次搬家我都不舍得把那些信毁掉,信虽然是一张薄薄的纸,但是纸上的文字是能够储存的亲情,不像电话说过即逝,无踪无影。遗憾的是,自从普及了电话,我就再也没有收到亲人和朋友的来信了,书信淡出了我的生活,觉得少了点滋味。

去年我突然收到一封信,那是一位92岁的老师邮寄给我的,我很高兴,真有“家书抵万金”般的激动。老师在信中说:“有好多事情在电话中说不清楚,所以我还是选择了给你写信,你不会认为我是老古懂吧?……”老师说得好,书信虽然看来落伍了,但的确还是有网络通信所不及的作用。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有了电脑工作,可不要忘了脑力劳动;有了智能手机,可不要丢了善良心机;有了机器人的服务,可不要久病床前无孝子……” 是的,新事物的出现是好事,我们要应用好它,但也没必要把传统的东西都丢掉吧?

书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书信里的乡愁是浓浓的亲情或友情。让我们记住这份乡愁,传承和光大民族文化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