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那棵树

作者: 张甫雄2022年01月10日生活散文

人生的道路上,经常会回忆起过去的一些人和事,特别是在自己成长的历程中,那些用自己的爱心,给我以温暖的人,他们是我成长历程中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是呵护我成长的那颗高高大大的常青树。

记得是1972年3月,我高中毕业回家乡高桥公社红光大队劳动已经一个多月了。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富裕中农家庭出身的我在参军、招工、上大学、入党等各方面是受到限制的,自己也只想在生产队钻研一点农业技术,在科学种田方面作出一些努力。有一天,在大队任民兵营长的邻居对我说,大队要在大有圩的三个生产队墙上刷宣传标语,这个任务就交由我来完成。还特别强调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吴连贵指名的。

吴连贵时任红光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三十多岁的他中等身材,身体微胖,圆形的脸上始终有着红润,长期在农村工作,造就了他壮实的身体,浓眉下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英武且有威严。真没想到,吴书记竟然将这么光荣的任务让我来完成。

我非常乐意,因为在大港中学读初中时,我的班主任王冠老师既会画油画,又写得一手端庄大气的宋体字。“文革”期间,由于停课,时间比较宽裕,我利用这个机会,向老师学习宋体字,尽管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但写标语却绰绰有余。

标语写成以后,受到了人们的肯定。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大队组织了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宣讲团,我被安排到宣讲团,与其他成员一道分头去宣讲。我认真备课,还把父亲给我们子女经常讲的有些历史故事运用到宣讲内容中去,努力做到通俗易懂,受到社员们的好评。

宣讲结束以后,吴书记找我谈了一次话。吴书记与人谈话,单刀直入,直切主题,没有客套和官话虚话。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谈话内容:“全大队十六个生产队,祝西生产队领导班子有矛盾,大队干部无法长时间蹲下去,你去祝西队工作,依靠现有班子,协调好矛盾,把正气树起来,春耕生产要掀起热潮。”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到祝西生产队后,我白天与社员们一起劳动,晚上拜访社员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事情其实挺简单:生产队长因口角与会计的儿子发生了肢体碰撞,会计听到吵架后,不问青红皂白与队长吵了一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引起的误会,但对生产队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口角的原因完全是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引起的。我通过双方共同信任的一位长者与他们进行了交流,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生产队的春季积肥、兴修水利迅速在大队跃居中上游,此事公社广播站专门进行了报道。

吴书记对我在祝西队的工作非常满意。1973年3月公社团代会以后,我当上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团支部成立后,我们组织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务劳动、兴修水利、扫除文盲、春节文娱等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团员青年挖小树苗移栽,一年后卖给苗圃,用这笔钱办起了大队图书室。吴书记对团支部的工作充分肯定,我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以后,大队给我的分工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负责团的工作外还负责全大队的文稿写作、情况搜集、广播宣传和大队“红光战报”的稿件采写、誊印、分发工作。

从事这些工作后的1973年11月,全大队秋收秋种劳动力非常紧张,丰固圩生产队办起了农忙托儿所,解决了妇女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秋收秋种又快又好地开展。大队广播站播出我写的稿件后,全大队一些生产队准备学习丰固圩生产队的办法,办农忙托儿所。我把这个情况向公社作了汇报,公社广播站报道了这一消息,但内容变成了“红光大队队队办起了托儿所”。公社广播站播出以后,我知道出了问题,但公社不肯纠正,于是有的领导认为我工作不够实在,吴书记在大队干部碰头会上特地为我解了围。他告诉大队的同志们,这是公社负责抓情况的同志对我们上报的材料进行了估计才出现的问题。他要求各生产队要迅速办起农忙托儿所,解决妇女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一篇报道产生的误会,吴书记举重若轻,轻松圆满地得到了解决,他关心年轻同志的做法令我终生难忘,他丰富的工作经验从中也略见一斑。

吴书记的工作方法,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得1974年8月上旬,双季稻的抢收抢种正在紧张地进行。顺兴圩生产队由于夜间脱粒,光线不佳,双季稻草中仍然有一些稻谷,生产队长组织老年人狠抓颗粒归仓,每个稻草把子中能拣出二两稻谷,每亩田约四百个稻草把,这样每亩田可增收八十斤稻谷。十个老年人一整天拣了十亩田稻把,拣出了800斤稻谷,全生产队有80亩双季稻田,如果继续拣下去,可以增收6400斤。

我把这件事写成了报道,县和公社广播站都给予了宣传。公社书记在大会上也推广了这个做法,因为颗粒归仓在学大寨的年代,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情况在报道后发生了变化,这个生产队只拣了二天、约二十来亩稻草里的谷子,其余的没有拣。但那时候,家家都有广播喇叭,生产队的人都听到了这个新闻,有人认为这是弄虚作假,我确实把生产队长估计的情况作为实际完成数写成了稿件,这是我工作的疏忽,新闻报道的生命是真实,我恰恰违背了这个原则。

吴书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非常懂得理解别人,他知道我完全是出以公心,为促进工作而写的这篇报道。他在生产队长会议上,要求这个生产队要克服劳力不足的困难,发动老人小孩继续抓好颗粒归仓,确保丰产丰收。并在这个队召开了颗粒归仓现场会,全大队用三四天时间,狠抓了双季稻的颗粒归仓工作。

这样做,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颗粒归仓问题解决了,群众的意见也自然消除了,但我的内心却受到了震撼。吴书记对这篇报道的事,一个字也没有提,但却把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圆满。他的这种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教育别人的工作方法,是一般的领导干部很难具备的。由于吴书记的水平高、品德好,工作积极,几年以后,被提拔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1986年元月,48岁的吴书记因积劳成疾,患脑出血而去世。到今天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时间不能忘却所有,对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只会越记越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吴书记的形象总是嵌得很深。他关心支持年轻同志的一言一行,永远温暖着我的心。在我的心目中,吴书记就是故乡曾经遮风挡雨、呵护我成长的那棵高高大大的常青树。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