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又忆知青

作者: 东山峰人[文集]2022年01月15日散文随笔

晚饭后的黄昏,坐在书房里,隔着凉台透过夹层玻璃窗户,抬头就瞧见了夏至的天空,白昼紧紧的咬住太阳的余晖变幻成几丝丝绚烂的残阳贪恋的挂在麓山的西边。身背后电风扇摇摆着徐徐吹出的凉风,前额头却已是挤满了汗珠,身体着实感到气候变得更为炎热了。

我知道,时间无需通知我就可以改变眼前的一切。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盛夏来临。怎样不负盛夏的好时光,却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心燥。窗户外面吹进的是丝丝热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寂寞的沉思,只有一种复杂窘境的心态在思绪里晃动,这个过程中,最让我难受的就是一种没有取得‘成就’的感觉。在这个年龄渐将封顶的过程中,是否会落下了不可逆转的残疾呢? 猛然间,就想起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殊不知,人一下子就从年少就蹦到了甲子之年。

究其一生,从文化大革命到上山下乡,从回城到工厂,又从结婚生子到重返校园读书,拿文凭、入党、或调动工作,无一不是充满艰难困苦,一言难尽。

其实,印象最深刻的多还是知青中的一些往事。

我从知青名字中读到过不少的悲壮故事,读到沉痛的,也有所耳闻,见到出类拔萃的也有一定比例。睥睨世间,凉凉的就能把知青生活的经历运笔成刀慢慢地撕开给人看,纵然,发生过那些透着寒意或者带有暖意的知青生活都早已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了。看到当年的人都走过的那条路上,其实我也从未缺席,今天,我也与二十一世纪同行,身同感受,可能会觉得知青暖色调的人生和文字会更多一些。

在怀旧风盛行的当下,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仍是我心里久觉的思考。从我下乡的经历到招工回城、再到回城后结婚生子、后来又面临读书、单位改制、工作调动、直至退休,经历了人生的整个过程。回过头来看,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也遇到许多委屈,甚至还遭受些磨难。但纵观共和国历史的发展和巨变。我还是能理解,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初衷。

我想,谈论知青问题,不能简单地站在个人恩怨立场和个人得失的角度,必须跳出个人局限、超越片断经历,站在国家全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认识问题,方可能获得事物的真谛与本质。如果仅仅自己曾经受过一段苦,甚至在某个时段、某个问题上受过一些委屈,就以个人的某种好恶感受去断言和评价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优劣,就显得过于浅薄了。

不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其本质,确有解决城市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应该知道,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的宭境,城市人口和失业不稳定的现实,险恶的周边国际环境,西北边疆的陈兵百万?诸多的因素合成在一起,使国家不得不有此‘下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农村,却有着安置人口的海绵作用,起着劳动力蓄水池的功效。所以上山下乡的本质就是解决城市的劳动力过剩问题。

这正如温铁军所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软着陆武器,在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

所以,审视历史,我个人觉得,不能以个人片断的经历和感受去评判全部上山下乡历史的优与劣,也不能以现在的某些观点来评断历史事实和进程的对与错。

我不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受益者,也绝非是单纯的受害者。只是随着时代的大潮随波逐流。中国有一千七百万知青,因此,每个知青都会根据自身下乡和回城的经历做出各自的诠释和定位。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一样。而每种见解地位平等,无需对错之分。

如果抛开历史偏见,摒弃个人恩怨,实事求是看待知青问题,我觉得;在一定意义上讲、沒有当年的知青运动、沒有广大知青的牺牲精神、就无法度过六十年代的国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而且还给国家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如果没有几百万知青扎根边疆,手持钢枪的预备役兵源的存在,也就很难面对当时北方边界苏联陈兵百万的军事威胁。没有知青运动造就的知青吃苦、忍耐、承受能力就很难度过改革开放的困难时期。没有知青运动就没有当代中国以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为首的反腐治国精英。

我们现在回忆总结知青的现状、城市与农村改革、知青命运的归宿,背后都有城市与乡村两个时空中精神和身体的移动。作为明显横跨两个空间的知青感受,确有居多的分歧。从知青“伤痕”的感受中会得出另外一种不同。他们下放之后的心理状态,城乡生活的差异和困扰,从理想追求的幻灭到苦闷求索,社会和人际矛盾,境遇的悲惨。这些我自己下乡期间就亲身经历和遭遇过,这都是客观事实。也注定是我们这代人在时代浮沉中付出的代价,并以此来透视自己的青春和中年以及退休后个人生活经历的变迁。

由此可见,知青虽然是那个时代浪潮下的被裹挟者,但这个群体不是时代一抹浮光掠影的漂浮。其中闪耀的人性,则带有永恒的社会特质,供当事人和后来人去追忆,去怀想。

知青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承上启下”,上承革命时代,下启一个改革时代,它横跨在城市与农村两种地域,摸过农村的犁耙,拧过城市工厂八小时工作制的螺丝,还有坐过有电梯的办公室。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产生着特殊的社会信号,信息容量非常丰富。

现实是窥视历史的窗口。只有跨越历史的变化才能对知青和那个年代得出更客观的评价,只有真正认清“现在”才能更好解释知青心里的纠结。所以,当我们思索‘知青’主题现象时,绝对不要忽视背后的社会机制。更不要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呢。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与历史定位;这正如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中所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毋容置疑,一慨否定知青下乡运动、否定知青对国家和社会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否定知青的历史地位、否定知青的社会作用、否定知青一代人的锻炼成长都是极其错误的谬论、但是,一慨给与知青运动唱赞歌抹杀它的缺失和负面影响也是不正确的,更是对一千七百万知青的不公正!

慷慨之余,已近深夜,书房的电风扇还在轻声的悠转着,几丝凉风从窗户吹进脸狭,心里也少了莫许的烦躁,思绪慢慢的搁浅,原因是我下笔拘谨缺乏灵动,往往受事实的约束而难以放胆而书。

今晚,恐怕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难眠之夜,挣扎着想入睡,迷迷糊糊中终于有了困意,却又将小解,虽然不一定长期如此,但偶尔的焦虑难入睡,也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情绪会变得烦躁易怒,精神状态也萎靡不振,日复加重的黑眼圈就是佐证。

近来,长沙的高温骤然延长,夏天过半,接着将又是秋天的到来,再后就是大雪纷飞的凛冽寒冬也在赶来的路上,知青之雪让甲子之年

成了匆匆过客,但是匆匆之夏却给我留下了太多回忆与秘密。

承然做为一代知青,在社会主体上我们已经退幕,但现在我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退休老人,能拿着基本生活的退休金,我释然了。我想,今后的命运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无非是你钱多多吃点好的,多去高挡酒店享受,我钱少多吃点青菜和五谷杂粮什么的,去些价廉物美的酒店消费。知青朋友们珍惜我们的后知青时代吧! 言及末尾,不禁诘问;几载坎坷消云散,晚年心底只留宽。莫轻叹,沿途风景看江山。 2019.6.25晚草于家

作者东山峰人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