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光芒

作者: 刘刚2022年05月14日优秀散文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每次听到这首歌曲时,我的双眼就会不自觉地湿润起来。

虽然工作在外,但每年的大小长假都会回去故乡,回到那个有山有水的小村子。每次回去,小山村都有新的变化,这归功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归功于勤劳善良的村民们。

村子有个名字,叫飞马村,不那么诗情画意,却个性鲜明,寓意一飞冲天,马到成功。自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村里每项科技兴农的惠民工程都非常成功,受过乡、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表扬。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是民不聊生,“草盛豆苗稀”的庄稼地养不活比现在少一半的村民,他们一面生产,一面躲避战乱,也没有少忙活。听爷爷辈的人说,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盼望大救星的出现。甚至想象着神话里的情景,能有神仙搭救。飞马村的名字最早源自一个传说,据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闪电把天际划开了一道口子,飞来一匹金马,照亮了大地。人们只觉窗外金光万丈,便起身察看,不料,受到惊吓的金马飞向云层,再没现身,大地依旧漆黑一片。金马飞走了,名字留了下来。

传说无法考究,但新中国的成立却是实实在在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晰记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的那句激动人心的话语,拨开乌云见红日,受苦受难的华夏儿女终于盼来了心中的大救星。逃难的村民回到村里,挽起袖子建设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土地改革的春风吹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业合作化的推行,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时,村里的青壮年陆续走出大山,去到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务工。贫瘠荒芜的小山村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下,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真正的富裕不是背井离乡,去外地挣钱,而是因地制宜,发展本土产业。一时间,小山村如其他地方一样,也掀起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热潮。当那条昔日尘土飞扬的村道铺上柏油之后,各家各户响应政府号召,大面积种植果树。县里还派来专家,组织村民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道路通车了,水果丰收了,就可以远销外地了。记得我家的那台黑白电视机就是父母用水果换来的,我早就梦想过,要是能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我们的小山村也开始酝酿发展特色产品。不局限于种果树,还要种蘑菇、种西瓜、种甜姜……除了种植,还要养殖。村里选派有文化的青壮年去山外学习养殖技术,回来后再传授给其他村民。刹那间,小山村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后没有荒土,村前没有闲田。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一片天。真是国盛人不闲,愿意去外地发展的人有事做,愿意留守在家的人有事干,在哪都能挣到钱。

在深化农业生产改革之后,“科技兴农”不仅缓解了农民生产压力,还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当我打电话关心父母别在农忙季节累倒时,父母哈哈大笑,说现在的农村哪有农忙时节,一年四季一个样,根本不算累。插秧、收谷、种豆、割麦,全是机械化。以前收稻谷得花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最多一天就收得干干净净。父母还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十多年前免了农业税,如今农民种地还有农药、农肥等各项补贴,你在外面发展,不用担心家里了。

电话那头是满满的幸福,我在这头也非常放心。

深深记得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三农”工作早已深入人心,并稳步推行,截至现在,短短三年时间,我的家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增收成最大亮点。小山村通向城市的水泥路不再是那条孤独的村道,新增的三条道路与之并驾齐驱。曾经住在砖瓦房甚至土屋里的村民们,如今都住进了漂亮的小楼房里,太阳能、天然气、自来水……一应俱全,这些配套设施与城里无异。我知道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农民已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乡亲们幸福了,也就更加关心健康,都希望自己多活几年,能多享受几年美好的生活。其实村民想到的,国家早就想到了。十多年前就制定并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里所有村民都参保了农合险,且人均补助标准逐年增加,保障了大家的健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可见习总书记的高瞻远瞩,相信全面小康社会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晨风轻拂,野鸟欢啼。我与父亲顺着石阶而上,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与父亲同登这座名叫龙翔的山,只记得每次都是来山顶看日出。这座山与村子一样,名字都别具个性,龙翔、飞马寓意鲜明。泛白的东方冉冉升起火红的太阳,霞光从云缝间蹿出,照亮了我的村庄,照亮了一排排小楼。楼顶金色的太阳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也是小山村映射出祖国发展的光芒。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