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荠菜

作者: 张西昌2022年06月21日生活散文

最切实的春意应该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过了正月,就是暖春。在阳光的抚慰下,土地像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豆腐,开始变得酥松而滋润,似乎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开始了呼吸。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诗人辛弃疾在醉后所书的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平原春日里泥土清新,荠荠菜花开吐芳时的盛景。相较之下,倒是苏东坡的句子——“时绕麦田求野荠”更有生活的烟火味。

与园子里的菜蔬不同,在满眼翠碧的麦地里找寻荠荠菜,无疑是伴随欣喜和心跳的发现旅程。其实,挖荠荠菜也是一种踏青的变相。

荠荠菜多生于路边、渠垄和田间。路边顺风,荠荠菜也就色泽深沉,相对显老。渠垄近水,荠荠菜多鲜嫩肥美,体形硕大。生于田间者,因有麦苗掩蔽,受光调节,生长匀速,故而味道最好。在《诗经》中,就最早记载了百姓对于享食荠菜的味蕾认同——“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关中地区,平畴千里,宜于野菜生长,其种类也就很多。荠荠菜又名护生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最常见的是散叶荠荠菜,其叶茎长,叶面形似钥匙,也称“钥匙菜”,散叶荠荠菜最喜聚拢,有时密密匝匝,软如地毯。还有一种荠荠菜的近亲,称面条菜,叶形如柳叶,表面毛涩,视觉温润,我们称之“合瓶菜”或“麦合瓶”。还有一种“勺勺菜”,形态最美,叶子如菊,末端宽大,呈凹面卷起,状如小勺,颇受青睐。最引人发笑的是一种干涩曲皱的荠荠菜,耐干旱,但外形不招人喜欢,当地人给它取了个五味杂陈的名字——“老婆脚趾甲”,意指裹脚的老太太,因其脚型受到挤压,骨肉连带指甲均已变形。

农家饭菜不用太讲究,在菜蔬缺乏的年代里,荠荠菜便是上天的恩赐,因为荠荠菜的生长期短,因而也就成为了倍值珍惜的时令菜肴。荠荠菜不仅可作为食材,同时也有良好的药用。《别录》中载,荠荠菜“主利肝气,和中。”《药性论》也言:(将荠荠菜风干后)烧灰(服),能治赤白痢。《千金·食治》言其“杀诸毒。根,主目涩痛。” 《日用本草》和《纲目》中载,荠荠菜有“凉肝、明目、益胃”之功效。目前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病症。

在农家的厨房里,“简单舒适”是基本的生活美学,荠荠菜从生长到食用,成为这一朴素美学的最好体现,我国民间就流传着“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的说法,可见其与百姓生活的情感关联。

虽然荠荠菜“蒸、煮、煎、炸”都适合,但相较而言,蒸煮的方式则更能保留其清新的乡野本味。最简单的吃法是凉拌,荠荠菜过水后,颜色更清脆,此前略带土腥的杂色,过水后都被洗却一新。凉拌的荠荠菜,最适合关中人的早饭晚餐——包谷糁。略甜的糁子配以稍苦的荠荠菜,黄绿之间,包含了农人们多少朴素的生活愉悦。诗人陆游就曾用文字表达了他食用该餐的感受,“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

关中人吃荠荠菜还有一种搭配,是将其作为搅团的配菜。搅团是用包谷面熬成,糊膏状,热时入温水,使其凝结成团,其表面爽滑,破开后,舌头味蕾可以感触到沙沙的微小颗粒,是关中人喜欢的杂粮食物,要搭配荠荠菜食用,最好是汤饭,这样不会有明显的干涩口感。深红色的汤水中,搅团保持了包谷的金黄色,再配以鲜绿的荠荠菜,再辅以些许葱花和肉臊子,一碗简单的美味就此生成了。

值得一说的,是关中的特色小吃——荠菜春卷,或曰锅贴,含咬春之俗,是春饼的变体。春卷好不好吃,首道技艺即在和面,面饧好,才会筋道,春卷的皮才会韧薄。做春卷皮儿真是一道技术活,先将平锅置于小火上,锅底涂菜油少许,待锅温热,抓起面团,在手中扬甩,并快速在锅内轻抹成掌面大小的圆面皮,薄皮在锅内受热,边缘自然微张翘起,估计离锅时,用手揭下,即成春卷皮。馅料的多少,有经验的人自然知道,量的具体拿捏,全在熟稔的心念。皮内填入馅儿后,手指上蘸稀面糊,将春卷皮的边缘粘合,包成扁平的长方形,手指将两端轻按,使封口粘牢,不至于煎炸时张开,春卷的生坯即成。

炸春卷时,火候的掌握很重要。如今有了天然气灶,操作就方便了些。平锅内注油,漫过锅底,旺火烧至七成热,轻下春卷生坯,煎炸的过程中,控制油温很重要,薄皮呈金红色最好,并能隐隐透出荠菜的绿色。春卷出油后,要稍微冷却,使皮儿酥脆,这样口感才更好。

关中人吃春卷,喜欢蘸汁,酱醋辣椒,或再有蒜泥,调成汁水,可冲淡油腻味。这样,毛韧的荠荠菜、酥脆的春卷皮和调味汁一起所生成的美味,足以挑衅你的味蕾。

在古代文人中,数苏轼和陆游书写荠荠菜味美的诗作最多,苏轼评价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还自己下厨,以荠菜烹制糁羹,并将其名为“东坡羹”。

陆游对于荠菜似乎更是情有独钟。诗作亦很多,诸如“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等句。尤其是他在效仿苏轼做出“东坡羹”后,写出了咏荠的佳句:“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这些句子,真切表达了自己对荠菜清香的体味,也为后人理解朴素的生活美学笼上了一层别有妙味的诗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