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思考

作者: 东山峰人[文集]2023年02月21日心情随笔

在这浸淫着雨意的仲春之中,料峭的春寒和周围疫情的诡异使头脑徒增了思绪万千。再打量起须臾的白发,不容置喙,凌逍飘身的志向和精邃的富赡悄悄地遁入远处,逐渐变成了回响,低语,成为我身边最后的一片寂静。

汉孔融在《论盛孝章书》中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转瞬已届,而我早已过‘甲子’之年。蓦然回首,忽焉而已。"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想着、想着,就想到了浮士德博士,年过半百仍在追问人生的意义上来了。几十年前我就读过歌德长达12111行的诗剧《浮士德》。该剧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内容以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

读《浮士德》虽深奥、枯燥,但几遍下来,基本理清楚浮士德的形象是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帕斯卡尔说过;"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活在世上,有数不清的不如人意,也有数不清的自寻烦恼。为此,我曾考虑要不要成为一个思想者,虽然喜欢思索、揣摩,但是我逐渐意识到,我并非天生擅长有逻辑的思考。一个无名之辈内心的所思所念,想把每件事情都思考清楚的人是不现实的,甚至会被人看成是白日做梦。在这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社会中我常常碰壁。我渴望交流,不想满足于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我郑重声明,我宁愿思考四肢和头部如何能匀称、如何能对得起大家上,也不愿意去计较我自己算不算成功人士,更别说是优秀还是拙劣的有思想的人了。我想到的是,宁愿去看飘着灰色云彩的天空和泥泞乡村笼罩的秋色边缘,也不愿将自己置于烦人的问题之中。

我还知道,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还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和逻辑作为基础,那么所谓的"亲身经历"只会让他变得更片面和更愚蠢。于是,我捡起古老的习惯:看书、思考。读书的时候,总有一些句子直击人心,发人深省,甚至泪流满面。我想做的事,就是一起寻找,一起分享,然后一起记住。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直奔天堂,又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说真的,我心里时时涌出一股对青春的怀念,想起昔时的红尘万丈,再看看如今被洗尽铅华,一拍二散。顾影自怜,满心身的疲惫和怠倦。只当是梦里贪欢。

我深知情绪的怜悯和温情就像雨后的水洼,浅薄而虚假,等风吹来太阳出来它们就消失了。那种描绘的青春的形象:自信,时朝,活跃,新颖,理想,叛逆,挥霍等都在我帘中眼过烟云。

我还知道,人一旦被孤独的情绪所包围,生活便容易陷入到无望之中,心态越来越差。

人生的"经历"一词有着比这宽泛得多的内涵:喜愤哀乐愁尽在其中,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百味吧,是否应算作人生的一种财富?未知可否。倒是多情善感时常眷顾着我,但我又不想把情感变为一种资本要素,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无形态性的内涵的秘密。所以,越老、越多病、越孤独,就越想用明艳的色彩报复,倘若一切果真如此,那我愿用我的观点来表达自己为一个怪人。为已近的现代社会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异意。

哎,人到了一定年纪,见多了油腻,看过了浮躁,渐渐会发现,要活得干净有多么难得。内心的纯静,能一眼映见到灵魂底色的人和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现代社会所描绘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形象:矫情,狡黠,阴柔,势利,蔑视大众舆论,骨子里的政治特权等级的优越感,特别是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的幽灵依然阴魂不散。

混迹于江湖,每个人的‘人格’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平时接触同学、同事、知青、朋友你就会有种感觉,那种在书本和教育中一直强调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此时变得阴暗起来,我们一直忽视了"人格阴影"的部分。所以,关系处理起来就觉得‘怪怪的’。事实上,阳光下必有阴影。我们必须能正视自己的"人格阴影"才能防止脱轨,才能进行人格管理。

以前我有一个弱点,越在意什么,什么就越折磨我。当我不再畏手畏脚,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忠于自己后,感觉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状态。其实,人活在世上,应该为自己而活,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扰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释。学会与舒服的人打交道。人逢一百各秋千,各自思量各自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防御系统。每个人光鲜体面的背后,都有脆弱与艰难,成年人不怕崩溃,比的是谁能自愈。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

触景生情,常常使我回忆起孩提时代的浑浑噩噩。不过未必每一个人都曾经注意到这个阶段,只是一刹间我忽然发现自己不能这样再浑噩了,不然我就完了。如是,我努力学习,自觉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休养,做到了与浑噩告别。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困难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概比升平盛世的小孩较早接触到人类社会的苦难深重,看到了社会的严重的不公,而且还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氛围下的转变,留给我的印象却是剧烈激动的。这一种困惑,此后经常侵入我的思想。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在讲究家庭出生的环境中,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在改革开放时期。那浩荡江声中的一片惊呼,也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次列入我的脑中。只有经历到可以有感触时,在日后才逐渐了解其意义。就像塔克曼说的:"眼睛说话的雄辩和真实,胜过于语言".

索尔仁尼琴说:"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却历史,你会双目失明。社会的现实和残酷总是强烈的刺激着我,作为人生的经历者,总有种痛楚淤积在心里,于是,我喜欢在文字中啰啰嗦嗦。这些虽然都不是邦国兴亡的大事,也不是社会变革的经过。在此文,我只是记述一些个人生命经历中足以回忆的片段和部分社会现象,对别人也许没有意义;不过,假如有人不存着读掌故的心情读本文时,他也许会愿意看一看另一个人心灵经历的路程。

过去我喜欢阅读一些思想家的文章,像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黑格尔的《逻辑学》,莎士比亚的37部剧本等。,还有欧洲那些文艺复兴的文艺代表作。这些书籍帮助我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此,套用到人生经历的自然规律后,窥看那个时代真实的样貌,主动将视野置于时代之中,去理解它的局限,就会触发到无限的可能,揭示了每个人的必然归宿。这种规律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别的法则来取消。懂的这一点就能缩短和减轻思想忧郁的痛苦,甚至还会变得明智。

如今,是一个以价值判断的年月,价值混乱,金钱就会变成衡量的尺度。而我依然烧着自己的感情,喷发着性格的实在性,一切皆因,是我真正看清楚这些生活征兆背后的寓意,更是为自己晚年生活提前减少了坎坷与凄苦,所以,若心有所向,平凡的日子也会泛着光,

活在当下,人生里,不仅关乎商贾与权贵的倾轧,更关乎每一个平民百姓,关乎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它也可以是藏在每天买菜购物的贸易里、喝茶抽烟嚼槟榔的形象中,还可以在朋友、同学聚会之中议论开什么档次车的文明碰撞。说穿了他们无非就是想炫耀来得到别人的赞叹和仰视。我非常反感那些喜欢显示所谓‘人脉关系’的人。好像省里、市里头头都认得,俨然一个‘组织部长’式的人物,其实,每逢关键时刻却又无极如事。人脉的本质,说到底其实就是势均力敌的资源互换。卡耐基也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发挥你的一技之长,让别人尊重你的价值。"

悉数每个人的结局,都有惊喜和恐慌,继而被无力感侵袭,内心在这一状态中渐渐滑向沉默;冷静处,又有粗粝式的想法充斥于幻想之中。想还是不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想,才是灾难。颓废了那么一段时间,在熬过了蹉跎岁月,熬过了青春和中年之后,有一句很时髦的话;我忘记了时间,呼吸着沧桑,将岁月铭记心中。

我常常把文字添在思绪里韵味,是想保留一份心底的记忆与柔情,在热闹的世俗与宁静的思考中穿梭交织,就会感觉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现在老了就能用智慧去看这个社会和人生,在我精心思考的结果里,曾经和现在、贫穷与富有融合成新的叙事结构,酿成一首首深邃潜藏的生活小诗。

仲春的3月,还有冬天的缩影,寒冷,冷得让我打颤。仅浮于舆论上面的事件就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这种病毒的肆虐,几乎全世界都被其扰攘,把2020年放大一看,其实就是人类灾难的缩影。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最美逆行的背影。疫情出现了以后,很多医护人员前去当志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特别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立下请战书,按下手印,紧急驰援;要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中国速度。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将希望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感情的出场顺序,从来都是很重要,那些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延伸到人跟人在一起,其实很多时候真的很微妙。因此,在对其人生经历后的总结考量和分析之后,或许我们就能真正领悟到,在人生的一隅中;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我们真的已经老了,是历经了沧桑之后在身体变得逐渐萎缩后的一种多么复杂又委婉又夹杂着些许无奈的心绪。别人的目光或许一点都不重要了,我只管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决定我的人生。

人过甲子不像古代寓意着生命的危机,如今更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我只希望自己能过得简单、从容。人生哲学大师斯宾诺莎有一句名言:"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所以,健康很贵,请别挥霍。

2020.4.2草于家

作者东山峰人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