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静流》2首及诗人卜一的评点

作者: 王霁良[文集]2020年01月29日自创现代诗

大河静流,灌风的房子
站在坝上
四周是青草的蜜香
两岸林木
远处的桥,近处的钓者
都是静的

在黄河北岸的鹊山
在它抛掷的寂静山峦
乱石嶙嶙,草木披拂
这里看不到大河涌动
看不到车流及林梢的风
但静与动,都是存在的
就像你静坐于此
内心正涌上如潮的往事

在浑善达克沙地以北

我见过天的尽头
在浑善达克沙地以北
浑善达克,那是沙漠里的
一片城堡,大墓一样的沙丘
生着蓊郁的榆树
再往北,榆树消失了
代之以久无尽头的草地
透过车窗,你会看到
骏马、牛羊、草原鸥
白鹤、金色的鹰
还有横穿公路的沙鼠
牛群过路你必须停车等待
即使这样,首领还不买账
后蹄刨起的砂砾击向车窗
在空旷的草原疾驰
赴死的沙雀访问着挡风玻璃
我结石般的心和硬词
无法怜悯它们
只看见通天的大道断在前方
以为尽头是大海,是断崖
是世界的尽头
自己跟沙雀一样是去赴死
实际只是驶上一段丘冈

卜一:诗意的演化与提炼,源自诗人“物事”与“自体”的融合与对峙!很多时候,自我只是一个触点,与诗的关联并不直接,转圜存在于诗人的认知累积到某种程度的当量,瞬间以何种方式释放,进而形成结果的“活在”!实力诗人王霁良的“物自体”来自诗写者夯实的诗元构成:“静与动,都是存在的/就像你静坐于此/内心正涌上如潮的往事”,诗人背依黄河,面对涛涛流水,即使是一所“灌风的房子”,也不忘“寂静山峦”所赋予的使命。有人说,诗是被生活忘记的那一部分。我们写作,是为了唤醒本真和意义。如何在一首诗里植入力量和气息,在诗节与诗节的空白处,启动转换和腾挪,《在浑善达克沙地以北》作了解读的样本。诗人采用冷抒情的方式,把叙述降到零度,一组一组镜头游移中切入表达,“再往北,榆树消失了/代之以久无尽头的草地”,不选择修辞,不刻意意境,不摇头晃脑,只让语言自己往前行走,没有成熟的心境,没有稳重的驾驭,这首诗这样发展下去,很容易失控。诗人设置阅读的陷阱:“大道断在前方/以为尽头是大海,是断崖/是世界的尽头”,表面的冷漠,恰恰是诗人内心烈焰的燃烧,这得需要多大的力量把控语速的流动!在这个时候,语言千万不能加快,对于初学者,我建议您仔细体味诗人在这一时刻对状态的把控,“大海”、“断崖”、“世界”都是重词,不禁担心这样用词会不会空洞?会不会言之无物?所有的疑问戛然而止,写作如此,生活莫不如此:那些被日常畏惧并夸大的不过是“一段丘冈”。至此,我们应该能体会到诗人的良苦用心了!

作者王霁良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诗歌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诗歌鉴赏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