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文章

2023年03月21日优秀文章

劳动的文章(必读5篇)

劳动节里的幸福事

文/魏益君

那年"五一"劳动节前,我和爱人从民政局领到大红证书后,按照老家的惯例,我要带着新媳妇回乡下老家祭祖,向先人报喜。

本家三叔听说我带着一个城里媳妇回来了,特地从山里赶回来。三叔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经营着面积不小的一片荒山。

吃饭时,三叔问我喜事在哪办,我说我们打算婚事简办,旅行结婚。三叔就说,旅什么游啊,净花钱受罪了,到我的山场来看看吧,那里的风景不比外面差,再说栽两棵树不是更有纪念意义吗。

新潮的爱人听三叔这么一说,立马来了兴致,追着三叔问东问西。三叔就滔滔不绝,将他的山场描述成《西游记》里的"花果山".爱人听着,表情沉醉,充满向往,当即决定,"五一"就去三叔的山场。

"五一"那天,当我们来到三叔的山场,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当年的不毛之地,经过三叔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变成一片植被密集、蓊蓊郁郁、林茂果丰的"花果山".三叔一边引我们参观,一边讲着他开山造林的故事,听得爱人唏嘘不已,赞叹不止。山风悠悠,送来阵阵新叶的味道和山土芳香,使人悦目,也令人心醉。

走到一片开阔地,三叔放下镐头和铁锹说:"这是我今年计划开垦的地块,打算造一片银杏林。"三叔将镐头递给我说:"这块地不错,你们就在这栽植两棵银杏树吧。"说罢,三叔巡山去了。

挖坑是极其艰难的,我抡镐头,爱人抡锹。一镐头下去,碰上坚硬的石头便火星四溅。我刨一阵,爱人铲一阵。干了大半天,累得腰酸背痛,手掌出泡,最终按照三叔的要求挖好了两个树坑。我们又从山沟里取来新土,小心翼翼地将两棵银杏树苗埋进树坑。

午饭,三叔做了山鸡炖蘑菇,爱人一边吃一边喊"真香".三叔说:"只有劳动,吃起饭来才会香甜!"三叔又看了看我们手掌磨出的血泡,问:"怎么样,累吗?"

爱人看看手掌,笑笑说:"从小到大,还没有这么劳动过呢。那么贫瘠的地块,我们栽的树能活吗?"

三叔说:"说的是啊,当你看到亲手栽植的树成活且长高长粗,你就会有幸福的成就感。"

三叔的话让爱人产生遐想。爱人对三叔说,把周围那片地留给我们吧,以后我们每年都来栽几棵树。

果真,后来每年"五一",我和爱人都去那片山场,去看望我们当年栽植的那两棵银杏。看到两棵银杏树发枝展叶,渐渐茂盛,我们心中就充满幸福。尔后就兴奋不已地再植新绿,再播希望。劳动的快乐,也让我们兴趣盎然,无比充实。再后来,不仅"五一"去,平常的节假日我们也去,那片树林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年,我们期盼"五一"."五一",成了我们婚姻生活和夫妻感情发力的加油站。

劳动最美

文/徐祯霞

常常,我们会为一些画面所感动,而这些画面,都是劳动中的时刻。一个荷锄的老者,一个扶犁的耕者,一个戴着头盔的打钻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的建设者,一个弯腰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我们会禁不住凝望他们很久,并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因为,他们工作的时刻,是最动人的场景,是最美的画面。

摄影师会情不自禁地用相机拍下他们,画家会不由自主地用笔描下他们,作家会无限感慨地用文字写下他们。虽然,劳动者很平凡,但是劳动者却是最值得我们敬重和称颂的一群人,因为正是他们日积月累的劳动,让今天和昨天不一样,让未来一天比一天好,让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质和量的变化。

劳动者很平凡。劳动者多生活在基层,他们是多项工作的第一实践者,在车间,在作坊,在厂矿,在工地,到处都有劳动者的身影,他们是一群最普通的人,一群生活在最基层的人,他们多名不见经传,我们多不知道他们的名与姓,他们给我们的概念只是男人和女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总的称谓"劳动者",在他们中间,有固定的劳动者,也有迁徙的劳动者,无论他们在哪儿,他们都是身体力行的人,鲜花和美酒离他们很远,掌声和荣誉多与他们无关,但是他们却勤于劳动,安于劳动,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快乐,在平凡的劳动中体会不平凡的欢乐和幸福。

劳动者最美,劳动者也最伟大。

劳动光荣

文/李敏

种子只有放进土里才会生长,梦想只有努力才会实现,汗水与努力结合才会成功。所以说要想生存,要想吃饭,那就得干活。

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远离土地的地方,而农村的孩子每天都要干活。我们已经懂事了,有义务和责任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周末是"五一",我决定实践"劳动最光荣"——去帮父母点玉米。一路上,春风徐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头顶上的太阳在伸着懒腰,小鸟也在附和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地里。

分工很明确:我点玉米,爸爸施肥,妈妈在撒化肥。太阳从早上的微弱光芒变成现在的光芒万丈,汗珠顺着额头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后背是如此难受,喉咙像着了火一样,很干。全身无力,已经没有刚开始的干劲了,既然已经干了,就把它干完。我一咬牙,又重新提着桶出发了,虽然很累,很热,很饿,但是一想到父母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觉得自己也该努力了。

天渐渐黑了,农活也干完了,望着面前一片属于自己的"成果",我笑了。

回家的时侯,望着快要落下的夕阳,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母亲的"劳动节"

文/徐学平

周末,就在我们一家三口聚在一起制订"五一"出游计划时,妻子嘱咐我千万别忘了提前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你就让妈早点过来吧,咱们今年一起出去过‘劳动节’。""应该是叫奶奶过来和我们一起过‘五一节’哦",我那调皮的小女儿逗逗在一旁纠正道:"‘劳动节’呀,奶奶天天过!"听着逗逗那奶声奶气的童音,看着她那副一本正经的模样儿,我和妻子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提起我那在乡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她还真是个闲不住的人。儿时印象中的母亲总是忙碌的,喂猪、担水、劈柴、烧饭……甚至是哼着小曲哄我睡觉时,她的手中还不忘纳着鞋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读懂了母亲的艰辛。因为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家庭的重担基本都落在了母亲的肩头,特别是父亲去世后,孤零零的母亲明显衰老了许多。

在小城安家后,我和妻子便想把母亲接来同住,可是母亲总是不允。母亲说自己在乡下生活惯了,邻里乡亲的还可以相互串串门、聊聊天,她可受不了城里的那份拘束,不过,她只要得闲就会进城去看我们的。

此后,母亲总会隔三岔五地给我们送些新鲜蔬菜和鸡蛋过来,更让我们过意不去的是只要母亲一来,她每次都会帮我们把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这也就难怪妻子经常开玩笑地说母亲来我家就是过"劳动节"的。

其实我也劝说过母亲多次,说以后这些家务活不用她再费力了,可母亲总是笑笑说自己习惯了。其实,我知道,这平常的习惯,就是母爱。因为转眼间女儿已经上小学了,这么多年来,我真的已经无法记清母亲到底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劳动节"了!

母亲,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这样的年龄,正是最需要有人关心照料体贴的时候,然而母亲却还在时常牵挂着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女,时刻想着自己还能为儿女分担些什么……这让我心里顿时涌上一股隐痛和一份自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母亲度过一个闲适欢畅的"劳动节".想着,我已情不自禁地拨通了老家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

到武汉过劳动节

文/周广玲

老家在武汉,在外工作很多年了,一直没有时间回趟老家。今年春节前,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1月24日起武汉封城,春节又没能回老家过节。

整个春节都是呆在家里,与老家的亲戚只能通过手机联系,每次视频,他们都是戴着口罩在家隔离,我一直牵挂家乡的亲人们。现在疫情已经过去了,到处生机盎然,"苏醒"之后的武汉按下了"播放键",武汉这座城市也正在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这场疫情,让我明白了,有些离开,留给我们的只有永无再见的可能和终生愧悔,家人在旁,才是世上最大的幸福。

老家让我多了一份牵挂,现在武汉解封了,大多数患者也已经康复出院。五一劳动节来了,我想趁这个放假休息的机会,回老家看看家乡的亲人们,和乡亲们一起过劳动节。

老家武汉是美丽的,我要和亲人们畅游美丽的东湖,呼息那里新鲜的空气。我要到武汉大学走走看看,这时候樱花虽然已经凋谢,但飞檐翘翼、碧绿琉璃的记忆还在我脑海里。我要登上黄鹤楼,远眺这个大都市——— 黄鹤楼,屹立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寄托了无数江城人民的情思。

武汉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亲情,我要和他们住在一起,我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疫情过后他们的生活,我还要去看看那些逆行者留下的美丽身影,以及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其实那些感人的镜头早已凝固在我们心中,我们不会忘记这些英雄。

我最关心的是武汉的孩子们,我是一名老师,我会陪孩子们呆上几天,给他们补补课,和他们一起画画,画未来的生活,画美好的明天。他们中有的失去了亲人,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一点都不孤单,他们还有很多很多不知名的亲人在身边,关心和呵护他们。

临行时,女儿用积攒的零用钱,买了很多的口罩,让我带给武汉的小朋友们,我突然发现女儿长大了。女儿还画了一幅画,画的是大树下面站着一群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上面有蓝蓝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我问女儿,孩子们在做什么?女儿笑着说:"孩子们在等着那些支援武汉的妈妈归来。"

我想我一定会从武汉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希望,带回来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恩。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