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简介: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相关栏目:人生感悟人生哲理励志文章搞笑文章美文欣赏感人故事

  • 梦回长安

    第一次来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所谓梦回长安,不过是看多了前人的诗词歌赋,对这座陌生的城市,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自己的前世,曾经到过长安,见识过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到达西安时已近黄昏,入住的雅夫酒店在西安城中钟楼附近。这里的城中意指西安...

    饶昆明 发表于 2023-04-12
  • 不惑之路 如此而已

    十多岁的盼着快点长大,四十多岁的希望时光慢些。不知不觉,这两个希望就将我送进了不惑之年,站在了人生最大一个分水岭。四十多年来,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老实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过。但总体来说,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觉得有更重要...

    王华松 发表于 2023-04-12
  • 白鹿原上的六月六

    民谣曰:六月六,日头红;粮丰收,人无病,晒了衣服不生虫。又有俗谚曰:六月六,晒丝绸。农历六月初六,古称天贶节,关中民间称晒夏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又正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

    白来勤 发表于 2023-04-10
  • 在小日子里“哲学”着

    哲学,高大上吧?言必称哲学的,大都成了哲人.起码他自己是这样感觉的。 我等,头脑简单,外加一点谦逊,从不敢妄谈哲学. 大学一年级是学过一点的,那是基础课。我的哲学课老师姓沙,女士,白白净净透着宁静,文质彬彬显着高雅。我喜欢。 学生欣赏老师,老师...

    司马小萌 发表于 2023-04-10
  • 故乡路

    我在都柳江边的从江生活三十多年了,已是他乡变家乡。然而故乡依旧在。维系故乡与我的,除了日渐老去的父母和故人,还有一条漫漫故乡路。如今,似乎故乡并不遥远,从江回老家天柱,现在车行路程不超过二百公里,时间不到两小时。可是,从离家到从江工作后来...

    龙登煌 发表于 2023-04-09
  • 但愿窗边只有阳光,没有豆豆

    有些书今生能读到,是非常幸运的,比如这本《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是黑柳彻子,日本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为淘气被退学了,妈妈并没有把真相告诉他,而是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帮他转...

    陌陌 发表于 2023-04-09
  • 买书与读书

    某作家在微博上说,家里有一千本书就够了,多余的大可以丢掉。他的这个建议正确,但只适用于那些书多为患的人,对于爱书如命的人来说,无论搬多少次家,别的东西可以丢,书是不可以丢的。 爱书如命的人,多是从出版物匮乏时代走过来的。那时候读张报纸都不容...

    韩浩月 发表于 2023-04-09
  • 火柴盒

    快晌午时,五婶抓个碗来我家借辣椒面。河东人喜欢吃面食,每天中午的饭呢,又喜欢吃酸汤面。酸汤面里点了柿子醋要酸得够味儿,还得在油里浇好多辣椒要辣得够味儿。 我妈正在和面,搓干净手上的面,去找洋火盒。 我们管火柴叫洋火,火柴盒叫洋火盒。洋火和洋...

    袁省梅 发表于 2023-04-08
  • 中山印象

    中山的山,最高者,也就500多米,不高是肯定的了,但,有仙则名!孙中山的故乡就是现在的中山市。 国庆节前夕,我来到南海之滨的中山市,为的就是看看那儿的山和树。古语不仅有言,山不在高,还有言,百年树人!中山百多年前名为香山,仅是村镇而已,改革开...

    刘兆林 发表于 2023-04-08
  • 缝纫岁月

    妻是小学老师,教书认真。她班上几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在放学后被留下来辅导。妻为方便干家务,就把他们带回离学校不远的家里。 家里没有课桌椅,餐桌凳子茶几派上用场,还有阳台上一架缝纫机,被一个女生独自享用着。那天,她和平常一样趴在缝纫机上面完...

    鲁求平 发表于 2023-04-07
  • 中餐馆

    此刻,我在罗马的一家中国餐馆。 最近几天,我都准时来这儿,一壶茶从晌午喝到午夜。能够在异国喝到茶水,是件较为奢侈的事。之前,每去一个地方就餐,服务生递上的不是柠檬水,就是矿泉水,另有一小杯冰块。咖啡是热的,果汁是冷的,味好品正,但我思念的还...

    臧玉华 发表于 2023-04-07
  • 书房

    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无斋说斋》,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副刊上。我在那篇短文里写道:犹如画家希望有自己的画室,钢琴家希望有自己的琴房,乃至一个木工师傅希望有自己的工作间一样,我这个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的人,十万分地渴望能有个书斋.今天,我终于有了一个十...

    王唯唯 发表于 2023-04-07
  • 幺店子

    幺店子是石柱土家人对客栈的俗称,是古代川盐销楚商贸活动的特殊产物,也是古代巴蜀山区特有的民俗,包括巴盐古道上的路边店和场镇上的客栈,是供往来商贾、力夫吃饭住宿的简易场所。 古代川盐销楚商贸活动,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向湘鄂地区辐射的数条盐运大...

    黄玉才 发表于 2023-04-03
  • 谷雨纷纷小放牛

    谷雨本属于一节气,同时也指这一节气时所下的雨,在我老家称之为栽秧雨。栽秧雨如牛毛,似花针,纷纷扬扬,时来时去,绵无晴日。这个时节,正是耙田插秧的好气候。雨水充足,地湿气润,山间的各种莓类也次第成熟起来。 我的童年系在牛绳上,在密密的栽秧雨里...

    杜华 发表于 2023-03-31
  • 谷雨节气历史民俗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雨生百谷,乃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追溯历史,我国古代有谷雨祭祀仓颉之习俗。仓颉,黄帝时期的史官,象形文字的创始人。每年谷雨时节,古代祭礼大典,以祭乐、祭器、祭品,恭读祭文,谒祖扫墓为主。古代谷雨庙会,也以祭祀仓颉为主...

    卜庆萍 发表于 2023-03-31
  • 走过“好人步道”

    那个鸟鸣滴翠、露水映曦的早晨,一切都沉浸在一种清新的气息里。我徜徉于地处大市区东首的一座公园,不知不觉间步入一条小道。 好人步道!刚走不到两步,一个小巧雅致又格外醒目的标牌映入眼帘,也在我的心湖上泛起缕缕涟漪。放眼望去,步道两侧每隔几米就立...

    子晓 发表于 2023-03-29
  • 什么都没发生的下午

    午后,一所乡间小图书馆,宽敞,温暖,明亮。阳光照到桌前地上,又反射到墙上,靠里一排排书架也被照得明暗有致。玻璃门上印着一片柔和的、微微泛黄的绿色,那是初秋山风翻涌下的草木颜色。还有空气,像被早晨的山泉水浸泡过,经过一上午晾晒,依然是那么干...

    詹丽 发表于 2023-03-26
  • 紫藤花馔

    时值暮春,紫藤花如约而至,碧蔓间那串串紫色的花穗,繁花垂飘,紫云累累,芬芳阵阵,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紫藤,又名藤萝、朱藤、黄环,豆科大型落叶藤本植物,在我国大江南北皆有它的踪影。紫藤常见品种有多花紫藤、银藤、红玉藤、白玉藤等,从外观上...

    缪士毅 发表于 2023-03-25
  • 柳木号

    记得少年时,每逢春天刮杨柳风时节,柳木号声就在陇东高原的山山峁峁、村村户户响起。 柳木号是我记忆里的珍宝。在老家,柳木号又叫咪咪或咪子,与唢呐发声的部位同名、同形。 柳木号是不用花钱就能拥有的神奇响器,它随春天而来,可我们在冬天就开始想它了...

    巴陇锋 发表于 2023-03-25
  • 家乡美食

    淮安,我的家乡,是我年少时生活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美好的记忆,美食就是其中之一,令我至今难忘。 淮安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2021年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淮安饭店众多,知名的...

    余峰 发表于 2023-03-24
  • 美的韵律

    安是我下乡时的伙伴。在生产队,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工分论。比如,我只会割麦且麦茬很高,还不会捆麦。安不仅能够又快又好地割麦,还能三下两下拧一把麦秸,就把麦子捆成了个儿。其实乡村的孩子大多都会。安区别于他人的是麦场上的活儿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庄学 发表于 2023-03-23
  • 老家的老家

    也许和别人不同,我有两个老家。 我的老家在孟津县白鹤镇七里村,房舍建于清光绪年间,典型的清代四合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二哥还住在那里。而老家的老家在七里村西沟,我们都习惯叫它老老家。 老老家所在的这条沟,父辈们称它为织布袋沟。早些年...

    雷冠波 发表于 2023-03-23
  • 留住枝头的美好

    有些事物你是不能随便触碰的,一旦触碰就破坏了它的美,比如枝头的红柿子。 你见过柿子笑吗?柿子会笑,尤其是冬日树梢上那一串串宛若红灯笼的柿子,远远地冲着你笑,望上一眼让人感觉蓦然一亮,有种暖融融的感觉。在老家,我们叫它哄柿子冻柿子,天越冷,雪...

    刘琪瑞 发表于 2023-03-23
  • 走喀什的路

    车窗外的变化让我吃惊,再也不见绿草,再也不见飞鸟,这就是去喀什的路给我的第一印象。 黄沙,黄沙,迎风飞来的黄沙咬着牙往车窗里钻,似乎黄沙也耐不住荒原的寂寞,只有挤进车来才能同人们一起享受存在的快乐。尤其火车过了阿克苏后,几个小时也见不到一丝...

    陈晓雷 发表于 2023-03-22
  • 秋严忽至秋叶舞

    长春之树是吉林的眸一棵树上的叶子长成三种颜色,北方的秋天应该很多,我却头次看到,长春眷顾我。这是夏敏先生的新书《长春的秋》中,他为长春写的散文,他儒雅、低调,行文间足见静水流深的功力。 年轻的桦树迎接它第几个秋呢,波光荡漾里它用一树金黄回应...

    冰彩 发表于 2023-03-22
  • 大哥的肩膀

    大哥长我19岁。他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大,在叔伯、姑姨兄弟中也排行老大,毫无争议地被尊称为大哥.大哥有大哥该有的样子:方脸,浓眉,脚大手大,腰粗肩宽,就是个身挑大梁作大哥的胚子。他没上几天学,和父亲一样,早早耕田务农。 从祖父起,家里就比较...

    枫叶 发表于 2023-03-21
  • 山寨“背脚子”

    背脚子又名力夫、巴山背二哥、背盐汉子,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土家山寨一群特殊的劳动者,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也是石柱土家人古老的行当之一。一双铁脚板,一副硬朗体魄,是其生存的资本,用血汗凝结成土家族历史文化遗产。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中不可缺...

    黄玉才 发表于 2023-03-20
  • 地摊点缀小镇繁华

    撤乡并镇后的小镇相比之前的小身板,强壮了许多,几经规划调整,小镇变得越来越繁华,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路面让人走起来脚步轻盈。 不知不觉,曾经沉寂的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各色地摊应允而生。地摊,在川流不息的步行街上彰显出生活的新风尚,地...

    刘刚 发表于 2023-03-20
  • 冬夜的灯光

    夜幕降临,风冷雾湿,楼下的路灯也坏了,借着对面楼里透出的几点灯光,只能模糊地看见绿化带里,几棵清瘦的树影。 两道车灯的光芒突然间点亮了夜路,白花花的灯光从小路的西边缓慢地铺过来,在我们的楼下停住了。我以为是儿子回来了,仔细看了看,不是。这辆...

    崔向珍 发表于 2023-03-19
  • “地摊哥”出更记

    从上周起,我有了一个新的雅号:地摊哥.单位员工中,我是第一个利用班后时间闯进夜市摆地摊的,成为小城复苏经济的先驱者. 说起这个雅号,我心里不禁酸酸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经济都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复苏经济,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地摊经济夜市经济...

    钱国宏 发表于 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