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语录”

作者: 牧白2021年04月09日心情日志

“人大了不值钱,骡马大了才值钱”、“恩不在大小,而在救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随着岁月的流逝,儿时的印记逐渐模糊起来,但唯独冲刷不掉的是耳提面命、伴我成长且受益终生的母亲“语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分的玉米、地瓜“口粮”,让面黄肌瘦的姊妹四个难以吃到一年的两头。懵懂记得深冬的一个夜晚,在生产队的敞篷里留宿了一个乞讨人。母亲听说后端着饭食,让我陪着她,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寻找那位素不相识的“过客”。终于从大堆的柴草中“喊”出那个熬受饥饿的人,他一边吞咽着干粮,一边不住地念叨遇着了好人。月光下,望着那个蓬头垢面的乞讨人,看着“躺”在地上的那副拐杖,年幼的我也生出几分怜悯。 

父母帮助乡邻、施舍他人,从不求报答。难怪从乡下搬到县城居住近20年,至今庄里乡亲还不时来拜望他们那年近90高龄的“老大哥”、“老大姐”,感念当年对他们的粥饭施舍,布票、钱粮的济助。 

参加工作后,母亲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回家进了村,不能骑着车与庄里乡亲打招呼,要推着自行车走,以示对长者尊重。母亲最怕乡亲们闲言碎语,说自家的孩子当了“干部”,人“大”了!言传身教中透悟了母亲语录中“人‘大’了不值钱”所涵括的做人警示。 

平日里,母亲对我们兄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爹一辈子当干部,就是怕树叶落下来被砸着”。当然,数落中更多是自豪。品读母亲之语,咀嚼其味,儿女眼中的父亲更加正直、伟岸。 

1963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父亲响应“干部下放支援农村”的号召,开始了那段激情燃烧的艰苦岁月。携家眷从省城济南沿清澈的小清河一路而行,来到黄河入海口处,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一干就是20年,从不抱怨。微薄的工资难以养家,卖掉自行车才盖起了几间土坯房。我庆幸出生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感念父母对子女、子孙的养育培育之恩,让子孙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汶川地震那年,灾情震惊国内外。一天,正在乡镇忙碌工作的我,召集会议安排为灾区捐款的事项。刚刚走出会议室,接到远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的电话,“爸,学校组织为灾区捐款,我捐了1000元,班里数我最多了。”话语中透出骄傲和自豪。我惊愕,平时花费尽是家里提供,这不是变着法儿,要我再往卡上打钱吗? 

原来,儿子捐的钱是用3个月的课下时间为一家公司打工的劳酬。为此,他本想换手机的念头又推迟了半年多。那天回到家,我噙着幸福的泪水,告诉妻子,儿子已经长大了;告诉对子孙牵挂不下的父母,您那18岁的孙子,真的长大了…… 

如果说我们兄妹是看着父母的脊梁长大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将会循着、望着祖辈的脊梁一直往前走。因为树有根、水有源,我们淳朴的家风定会代代相传。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