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生命都是一次美丽的绽放

作者: 明庆国2021年04月30日心情日志

近日回乡下老家,母亲告诉我:庄子上的王大妈被医院“回下来”了。母亲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她哽咽难语、悲伤难过的神情,令我忧虑不安。我知道,在农村老家,一个病人被医院“回下来”,意味着什么。

前一段时间,母亲在电话里就告诉我,王大妈在医院里查出了子宫癌晚期,“不晓得怎么办呢!苦了一辈子,一天福也没享到,就得了这种病。”

王大妈年近七旬,与母亲是同龄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她们经历了农村三年自然灾害,饱尝饥寒困苦。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挑河工、罱河泥、制砖坯、磨豆腐、犁田拉纤……这些苏北里下河地区男人“唱主角”的重活、苦活、累活,她们都干过,而且干得丝毫不比男人差,是当之无愧的“半边天”。就因为村里大集体干活肯吃苦能受累,敢与男子汉们比拼力气,母亲与王大妈在一千多人的庄子上颇有名气,连续几年被村里、乡里评为劳动模范。在村里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她俩都曾多次走上主席台披红挂花,接受组织上的嘉奖勉励和全村人的瞩目致敬。

越是物质短缺的时代,精神奖励越会显得珍贵。乡里和村里的干部用颇具时代特征的溢美之词,把荣誉包装得如同华丽夺目的凤冠霞帔,装扮在母亲与王大妈的身上。王大妈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母亲也只有小学文化,她们想不到也悟不出,干活不惜力气竟蕴含着如此伟大的时代意义。农村人特有的谦卑与善良,驱使她们坚定了为集体而拼命出力流汗的决心,以不辜负领导们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其实,母亲与王大妈能“不让须眉”,为的只是能挣得与男子汉们等额的工分,年终能多分点口粮,让全家人果腹除饥。所以,她们即使被组织上捧上云端,每次受表彰领到的奖品也仅有一条毛巾和一只搪瓷杯,其他的可能还有领导们言词铿锵的激情、和蔼可亲的笑脸,以及会场锣鼓的余响,可先进与荣誉最终并未能兑换多少可以有效改变她们生活与命运的资本。现在看来,也许这些根本不值一提,甚至让人觉得可笑。但母亲每当回忆起往昔这段艰苦而又美好的人生岁月,脸上就会有如春风吹过般泛起的涟漪。就在这些战天斗地的苦难日子里,母亲与王大妈结下的深厚情谊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一听说王大妈患了癌症,母亲内心产生的那种疼痛感,我特别能体会到。

对母亲这一辈农村人来说,晚年生活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也就是庄上人经常谈论的是否能“接到儿女的力”。遗憾的是,王大妈的两个儿子都未能“接上力”。对大儿子,王大妈两口子使尽洪荒之力,举债数万元,才为他建了房子,娶回媳妇成了家。但时间不长,就为养老问题,老两口子与大媳妇争吵过数次。小儿子初中毕业,王大妈托亲戚把他介绍到镇办厂上班;镇办厂倒闭了,他就跟人办起了建材厂,专门生产城市道路建设用砖。开始几年生意很好,赚了些钱,王大妈趁热打铁把他的婚事给办了。和庄上人的想法一样,母亲也以为王大妈终于苦尽甘来,能享福了。哪想到,小儿子赚了点钱后心路大了,自己另起炉灶搞单干。两三年时间,欠下一屁股债,最后跑路了。小儿媳妇看日子没法过了,便离婚一走了之。本该是莳花弄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王大妈,却再一次跌入生活的泥潭。为了年幼的孙子和自己的生活,老两口子不分寒暑,到处打短工、找活干。每次看到王大妈羸弱而蹒跚的身影,母亲都哀叹不已。

对自己的病,王大妈其实在一年前就已察觉了,但她没当回事,一直硬撑着,因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现在,眼看人要殁了,自己看病借的十多万元债就像一块巨石盘桓在心,让她难以瞑目。王大爷已年逾古稀,且左眼失明,小孙子才读初中,大儿子家庭纷争不断、自顾不暇,小儿子跑路十多年杳无音讯,这个苦难家庭该何去何从?

在老家庄子上,类似王大妈家境况的还有几家。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左右,家中的两三个子女文化程度都比较低;他们不是在家务农就是外出打工,干的都是低收入的体力活,生活在困境中的这些老人们,着实让人揪心不安。

庆幸的是,就在我动笔写这篇短文时,母亲又打来电话,说村里、镇里对王大妈已启动了大病救助程序,她所借的看病的钱很快会得到解决,连王大爷的养老及其小孙子的上学难题也已一并列入了救助计划,病危中的王大妈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王大妈家的遭遇,让人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温情与暖意。有理由相信,生逢盛世中国,无论你身处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你是贫贱还是富贵,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王大妈们来说,生命也绝不再是一场虚妄的坚持、一次苦难的修行、一笺飘零的烟雨,而是一场精彩的邀约、一次美丽的绽放、一段出彩的旅程。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