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

作者: 崔丽君2022年03月05日生活随笔

朔风呼号。趔趄行走在北方深冬的雪野,远远看见一棵树,赫然兀立于山岗之侧。在这纯然一色的天地间,它黢黑粗壮的树杆,古铜色硕大的树叶,格外醒目。

北风猛烈地撕扯着它的叶子,是想把它们拉下来,但它们稠密的叶子如无数只手,相挽相牵,“呼啦啦——”扯成一面旗帜,直指南方。

“好倔强的树!”我指着那树说,“过去看看!”

走近了看,树皮黝黑而粗糙,有不均匀的纵向裂纹。树根铁铸一般地牢牢扎入大地;主干不甚笔直,有点曲里拐弯,呈现着它与狂风抗争的姿态,从根到梢,几乎一般粗细,当仁不让地突显着它强势的主体占位。许多枝杈从腰部以上像一只只手臂,朝四下里旁曳伸出,支棱棱地不弯不折。满树叶片硕大、厚实而繁复,锈红色;叶脉纹理清晰,筋脉凸起;一片片倒垂披挂得满枝满杈,像无数只勇敢直视的眼睛,在严冬的风中,凛凛然逼视着,令人不敢近觑,又像古代武士铠甲上满挂的鳞片,在强劲的寒风中,随着树身的不断摇动,撞击出紧促的金石之声。

“好霸气的树!”我禁不住说。

“这叫什么树?”没有人回答我。

又是一个冬天。我在北京某小区院内散步,不期然又一次撞见了它:小区广场中间的一个大圆坛里,约五六棵簇在一起,更高大,更壮硕。寒风中,满树赭红色的叶子,“哗啷哗啷”撞击出金石般的脆响,像姑娘小伙子们爽朗的笑声,又好像千万只风铃一起摇响,真是美妙动听极了。

我仰头看了一阵,仔细听了一阵:“异哉!奇树!”

这时,我发现树干上挂着一枚不太显眼的小树牌,字迹有些暗淡,凑上去仔细看:蒙古栎。

蒙古栎?心下暗自吃了一惊。

好有个性的名字!

不过,好歹我也是个内蒙古人啊,咋没听说过?有点汗颜。知道了名字就好办,赶紧查资料。

翻了很多资料,收获也不少:蒙古栎,别名:柞栎,柞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蒙古栎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耐寒冷、耐干旱。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是营造防风林、防火林及水源涵养林的优良树种。是中国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是中国东北林区主要的次生林树种,是俄罗斯的国树。

蒙古栎树叶富含糖、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可饲柞蚕。种子富含淀粉,可供酿酒或做家畜饲料;树皮可入药;树干可做建筑用材和制作家具、农具等:朽木可用作灵芝、木耳、香菇的培养基。

蒙古栎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造型景观的精品树种。由于它的树干特别苍劲,树形优美多姿,枝繁叶茂,所以,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

资料上的信息印证了一个事实:我对它绝非少见多怪的一惊一乍,也不是故弄玄虚的矫情作态。蒙古栎,的确是一种奇特又优质的树种。但是,资料上却没有我以为的“内蒙古专属原生树种”的信息。相反,它的生长地域很广,种类也很多,各地名称叫法也不一样。

尽管如此,我还是偏执地对蒙古栎的别名“柞树”这个名字,接受起来有点不情愿。柞树,我早就知道啊,可它就是蒙古栎?

柞树,这个名字读起来别别扭扭,有点硌耳朵,哪如蒙古栎响亮入耳啊!

蒙古栎!蒙古栎!读起来,有抑有扬,有韵律;听起来,有形有色,有质感。名与实符,声与形合。它就该叫蒙古栎,它只能叫蒙古栎。

我和蒙古栎一样倔强执着,一定要弄清它名字的由来。

近两年,我在市内的公园里、行道旁也发现了蒙古栎的身影。

冬天里,所有的树——矮小瘦弱的,高大粗壮的,一律都被蛮横的西北风剥去了昔日的华裳丽服。唯独蒙古栎,脚蹬黑色蒙古高腰长筒马靴,身披古铜色蒙古战袍,在街衢园林、在茫茫雪野,威风凛凛,傲然挺立,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春天来了,天气暖了,该是脱掉厚重的战袍铠甲换上轻薄新装的时候了。稍没留神,蒙古栎的铜袍铁甲已经换成了锦缎绿袍。一时间,活脱脱站出一个眉清目朗,挺拔俊秀的翩翩少年,于那万绿丛中煞是夺人眼目。

想起小时候听奶奶讲,老家辽南一带,在挨饿的年头曾把柞树的种子(叫橡子)碾成面粉以充饥。这种面粉吃多了,人会涨肚,大便干燥。又讲用柞树的枝干做栅栏,栅栏经风吹雨淋腐烂后,还会长出蘑菇来。如今,我最感兴趣的,是用它的叶子做桲罗面饼吃。当年奶奶那代人是为了度饥荒,粗粮细作,以增加食欲;我现在想起这事,却有贪玩的小孩子突然发现了一种游戏新玩法的快乐

待到夏初时节,柞树的叶子长得足够肥大,却又正当嫩时,摘下几片,用清水洗净后控水待用。用上好的面粉再掺入适量的淀粉,调成稠糊状。拈起一片树叶,叶片正面朝上,刷上一层素油,用小勺舀一勺面糊均匀地铺在叶片上,再放一勺事先调好的青葱、胡萝卜、猪肉馅料,然后拈起树叶叶柄向上对折,一手捏住叶片边缘,一手取一只牙签,签在边缘处。这样,一只桲罗面饼就做好了。

依次将所有的桲罗面饼做好后,摆入蒸屉,蒸七八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揭开锅盖,一股鲜叶的清香和着肉香扑鼻而来。

上桌。拈一只在手,抽去牙签,展开叶片,露出白生生、鲜嫩嫩的面饼。面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红红绿绿的饼馅清晰可见,油汪汪地在里面诱惑着……

据说,桲罗饼是满族人发明的。满族人的祖先将柞树叫作“桲罗木”,他们在从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转变初期,受仙人指点,发明了桲罗饼以适应新的生存方式。后来,在辽南一带民间,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特色小吃。

“桲罗饼”,这名字也好听,和“蒙古栎”一样美丽动听!

有一年的秋天,我又意外地和蒙古栎相遇。

那是2018年10月的中旬,去乌旦塔拉五角枫公园赏枫的时候。那一年的枫叶红得特别好。我们一行人一下车,便被一簇簇火焰般热烈的五角枫招引着,从这个坡跑到那个坡,从这一丛追到那一丛,大家叫着喊着:

“太漂亮啦!”

“看那,还有那……”

真是这山望着那山美,美不胜收了。只是,我的体力哪跟得起呢?我不再追着他们跑,就地儿四下里慢慢转悠。于是,竟意外地看到了蒙古栎秋天的样子。

它们就长在一丛五角枫的后面,也是一丛一丛的,和几棵高大的榆树相邻相生,比枝向上,竞相轩邈。

生存的环境造就了它们最好的姿态:腰身修长,枝叶繁茂。风儿一吹,便像草原上善舞的蒙古族姑娘一般婀娜的纤姿摇曳,柔美的长臂舒展,万般曼妙,美而不媚,艳而不娇。完全不是从前我在冬天的雪野里见到的那般强悍、倔强的模样。

最令我惊艳的,是它的叶子经霜后的色彩,有绿,有黄,有红;绿有浓绿、淡绿,黄有杏黄、金黄,红有大红、赭红,真是斑斓绚烂得迷人眼了。

近看,片片硕大的彩叶,如雕花,如彩绘,如锦鳞。站开些,选一个高坡,再看那攒聚的一丛丛,简直就是一群蒙古族安代舞者的狂欢:马靴,长袍,彩绸,“啊哈呼——”微风拂煦中,舞出了一片绚烂的色彩,舞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越发地想要弄清楚蒙古栎名字的由来了。

我决定去请教专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齐广教授,正是自然科学、特别是植物资源学研究方面的专家。齐广教授用非常专业的表述告诉我,蒙古栎是它的中文学名,而国际通用的植物学名用拉丁文表述。蒙古栎的拉丁学名为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表示这个植物是在蒙古植物区系发现的,并以Mongolica为之命名的。

蒙古植物区系,蒙古栎。

我的脑海中顿时接连浮现出蒙古人发祥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大片山林;斡难河畔,那护佑着成吉思汗崛起的肯特山上茂密的原始森林……

我像准备应考的学生终于拿到了老师的标准答案一般,兴奋不已;又好像冥思苦想中一下子找到了寻求已久的解题思路一般,豁然开朗。

原来,在四季更迭中荣耀地挺立于天地间的蒙古栎,恰如蒙古族人身上的蓝斑一样,也是一种民族的印记和符号的象征。

你看,它那姿态,它那妆容,它那活力,那处处透露出的,不正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气质吗?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