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衣冠拜冕旒

作者: 许丽虹 梁慧2020年10月08日心情随笔

如果让你找一首形容大唐盛世荣光的诗词,估计不少人会拿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其中“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句,画面感极强。要是我说,一看“冕旒”两字,就知此次早朝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早朝,必含重大事件。你信吗?

冕旒,即我们经常在电视古装剧里看到的皇帝的帽子。帽子上一块长板,两头垂下帘子。皇帝一震怒,帘子便稀里哗啦地晃动。

帽子上那块板,叫“延”。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那就是“旒”。一串就是一旒。置旒的目的,一说是规范步伐与动作,以保持端庄之仪。二说是为了“蔽明”,能够透过障碍物见到本质的东西。

唐朝,天子的冕旒是白珠十二旒,皇太子白珠九旒。一品官青珠九旒,二品官七旒,三品官五旒,四品官四旒。再下面就无旒了。

唐朝皇帝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起,除了大祭祀及元旦、冬至接受大臣朝贺时身着衮冕外,其他场合都只穿常服。头戴折上头巾,也就是“幞头”。

但是,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却写皇帝穿了隆重的衮冕装。这有何解?

“贾舍人”贾至原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中,有“千條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分明是早春之景。长安的冬至或元旦,都是大冬天。所以不是大朝会。

平日早朝皇帝戴“冕旒”?这里暗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组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天。就在三年前,“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出逃四川。马嵬坡缢死杨贵妃。二年前,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一年前,安禄山被其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内乱。肃宗命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攻克洛阳,回到大明宫。十二月,将太上皇自四川接回长安。

写诗这一年,正月,太上皇于大明宫与肃宗父子俩互进尊号,此后退居兴庆宫。二月五日,唐肃宗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乾元。按阳历算,此时已经是758年的3月末。

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很可能是与改年号有关。

两省僚友,“两省”是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朝实行三省制,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前两省即贾至所称“两省”,是决策部门。他没提到的“尚书省”,是个办事的行政部门。

这次早朝,参加人员非常广泛。另一首唱和诗岑参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写道:“玉阶仙仗拥千官”。当时,岑参是从七品官,杜甫从八品官,朝会至少开到从八品官,说明规模非常之大。

贾至为何仅呈“两省同僚”?并不是开会的仅仅只有两省成员,而是他作为中书舍人,在他分管或所处的这个专业条线上,他要来发起倡议。至于别的部门,他插不上手。

有人要问了,倡议为何是贾至发起,而不是诗名更大的王维来发起?王维当时是太子中允,也在这条线上。

身份不同。贾至谁啊?贾曾的儿子。唐明皇登上皇位的册文是贾曾所撰,而传位于唐肃宗的册文则是贾至的手笔。唐明皇赞叹这对父子:“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

而此时王维身份颇为尴尬。安史之乱长安城沦陷时,王维、杜甫都受困其中。当时杜甫名气没王维大,不久就从金光门逃出长安城。王维可倒霉了。被安禄山扣下,让他在伪政府中当官。后来还是他弟弟以功赎他,才免罪。唐肃宗惜其才,任命他为太子府官员。贾至官阶是正五品上,王维正五品下。

有了这个背景,再来看贾至的诗就明白了。咱们中书、门下两省官员,是皇帝的亲信参谋,可都沐浴着皇帝的恩泽啊。新时代新气象,大唐要复兴,咱们退朝回到办公室后,更应该加油干活,好好写文章,好好为皇上服务。这既是在鞭策自己,又是在诫勉同僚。

贾至的求和诗,自然得到群僚的响应。非为诗也,乃政治表态也。各路高手纷纷响应。但流传至今的,仅剩三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通过这次的早朝,看到了大唐元气正在复苏。他展望着再一个盛世的到来。

盛唐时,疆域大得吓人。安西都督府,管辖相当于现今新疆、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唐高宗被附属国称为天可汗。每当重大事典或节日,万国来朝,皇帝一身衮冕,气象万千。说一句“万国衣冠拜冕旒”绝非虚词。

只是,王维没想到,“安史之乱”摧毁了大唐的统治基础,唐王朝从此自盛而衰,一蹶不振。那是历史上最大一次“关门”。再也没有出现过“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场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