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美文

2021年04月19日好文章

清明时节桃李笑

文/窅娘

人到中年,喜欢删繁就简轻快愉悦,做事读书皆如是。比如读黄庭坚的《清明》,读来读去也只喜欢两句: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诗连起来读,也顺畅押韵得很。朗朗出口后,眼前便是一幅清明时节桃李花开满树草木葳蕤的浓浓春日景象。

一年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循环往复,是镶嵌在漫长平淡日子里的二十四朵花儿,此开彼落着。瞧,春分谢了,清明又开了。清明开上半个月落了,谷雨又开了。这样想着,心里是不是也会开出一朵朵古色古香的花儿来呢?

但细想来,最喜欢的节气还是清明、谷雨、白露。不仅因为它们的名字读起来如诗如画,写出来婉约静美,也因为这三个节气正是春意盎然或秋意渐浓之时。而夹在仲春与暮春之间的清明,岂止是桃李们在笑啊,所有的花儿草儿们,都在清明的明媚阳光或和风细雨里欢笑着疯长着。料峭春寒早已隐入时光深处,春日融融的大自然里,一座一座的山明秀了,一池一河的水亮绿了,一树一树的花儿盛开了。《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带给人春天的欢喜是这样的猝不及防:昨夜还枕着雨声入眠,一觉春梦醒来,却已是天高云淡,暖暖春日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打开衣橱,在满橱的姹紫嫣红里游移不定:该穿上怎样靓丽的裙衫,才能不辜负这清明时节的大好春日呀!

如果清明是一个人,那他肯定是一个我甘愿追随着浪迹天涯的人。还没到春分呢,就迫不及待与几个好友相约着,清明踏青去。与本城女友邀约着,清明时节穿上刚买的裙衫去郊县赏梨花放风筝。与江西友人邀约着,清明时节去婺源看油菜花。又在邮件里答应大海边的友人,清明去他那里,做一回浪漫的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一个名叫“清明”的北方友人,我也对他相邀:清明,来看看我们南方的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吧。

当然,清明肯定要还乡一次的。与亲人一起去公墓,告诉父亲,我们现在都过得很好。父亲在墓碑上慈祥地笑,我们也看着父亲笑。回城的行囊里,也会装上满满一袋清明粑粑。那是乡下的堂姐妹们,在清明节前去田间地头挑来新鲜的野蒿,亲手做的一种面食。吃着绵软香甜的清明粑粑,又计划着,明年清明一定去乡下,跟堂姐妹们一起,在清明的和风暖阳下挎着竹篮挑野菜。这样野趣横生的踏青,只是想一想,也心生向往了。

所以你瞧,清明哪是一个短促的节日呀!清明分明是长长的一段诗情画意的日子。或者,清明就是一个俊朗儒雅的男子,在春天里陪我快乐地走一程。然后,我在更绵长的回味里,等待着他来年的到来。

别让清明祭奠变了味儿

文/冯蕾

清明节是祭奠逝去的革命先烈、祖先、亲人的节日,然而在节奏加快的现代城市,很多人渐渐地,只注重形式,遗忘了清明节最初的意义;也有一些别有用意的人们,利用清明节大肆宣传封建迷信;更有人不注重环境保护,放鞭炮、用不易分解的塑料清明剪纸挂花进行祭奠……对此,本报记者收集了网络和现实中不同群体的意见。

网友会飞的鱼:我最受不了过清明节,每次过清明节我家里人就忙上忙下的,一大家子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乡下老家祭奠,家里的老人还会请一些所谓的“先生”杀鸡“通灵”,每次看到那些所谓的“先生”在老家祠堂跳来跳去,装神弄鬼,我就十分反感,但是每次我一提出不要搞封建迷信,他们就很生气地说我不尊重祖先。让我很无语。

网友豆腐仙人:我们家乡过清明节都会去先人坟山烧香、烧纸钱、放鞭炮、放烟花……其实这样很不环保,但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也无力改变。其实很想倡议大家环保祭奠,尤其是杜绝放鞭炮、挂塑料花等,因为这样真的很污染环境。

学生余睿涵:我觉得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在清明节里上坟扫墓是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但是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懒散,连给自己的亲人上坟都不愿意了,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抹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失。

市民田先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网上祭奠,这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避免了长途奔波,又十分环保。我很欣赏这种祭奠方式。

市民游女士:每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带上簸箕、锄头、扫帚、菊花到逝去的亲人坟上去祭扫,我们家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放鞭炮和烟花了,也不烧纸,最多点几柱香,因为这样更环保,一挂塑料做成的清明挂花要经过上万年才能分解,放鞭炮更是会污染到周边的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同时,我们也倡议大家不要在祭奠时用不易分解的物质进行祭奠,希望大家都能文明祭扫,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实一束鲜花和自己亲手打扫足以表明思念亲人的心意。

专家指出,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烈和亲人的日子,人们要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对亲人的思念,前往革命历史纪念碑和已故的亲人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对先烈和亲人的缅怀。不倡议大家用点香烧烛、点炮焚纸,因为这既不环保,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诸如点炮伤人、点香焚纸易引起火灾等等,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文明祭祀;同时,祭奠的过程中要杜绝封建迷信,现代人要崇尚科学。清明节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节日,千万别让清明祭扫变了味儿!

诗意清明

文/程毅飞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代文人骚客吟诵清明的佳作颇多。

在吟诵清明的诗中,描写习俗的诗占据了很大篇幅。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清明扫墓在唐宋时已盛行,唐代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些都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伴随着扫墓的踏青活动,也是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题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清明踏青的盛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代欧阳修的《踏青》则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爱不释手。

浏览古诗,我们还发现,诗人对清明的户外活动有生动的写照。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开展的户外活动有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代韦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当然,说到有关清明的古诗,我们不能忘记唐代杜牧和崔护两位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情景交融,短短几句诗,勾勒出时令特征和行人的心境。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的是清明那天,崔护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深情地凝视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节,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景色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儿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在艺术特色上,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谓千古绝唱。

写在清明

文/李瑞华

因一次意外,不慎将腰摔伤,这些天只能在家静心休养。除了按时服药和热敷,大部分时候间都属于自己支配了。习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习惯了三点一线的半是机械半是条件反射的重复,乍一闲下来,总有些别别扭扭的不适应,间或伴着些许的失落和惆怅,那些早夕相伴的同事们,在没有我的日子或许都趋于正常了,我想对自己说,你没那么重要,也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人作为小而又小的一粒微尘,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些友情,那些酒场上的豪言壮语,随着时间的冲刷和洗礼,是多么的苍白,所以这么一想,就什么都释然了。这些天,沉淀了许多的浮华,也对朋友这个词的定义有了更深意义上的理解,明白了她的真正涵义。总有乐趣等待自己去寻找:整理文稿,敲打些文字,在适宜的春光里踏青郊游散步,感受大自然无拘无束无市侩气的暖风,吹散自己纷乱的思绪,果然就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和收获了……

马上就是清明了。

写下“清明”两字,顿时就有一种凄清的苍凉袭上心头。在这个春花烂漫的季节里,似乎总有些不协调。但无论协不协调,毕竟挡不住四季匆匆的脚步,清明还是如约而至了,无论你的心情是好还是坏。

清晨,信步走在乡间蜿蜒的土路上,满眼的绿色,直叫人心生一种向上的生机。看麦苗青青,一垄垄向前伸去,最后合成一片春绿。农田里,路沟边,已经盛开了沉甸甸金灿灿的小黄花,娇艳欲滴的花瓣上,挂满了晶莹的氺珠,风一吹,颤巍巍的,伴着路边柔柔嫩嫩的小草,一起在晨风中摇摆。

远远就看到了一簇簇的花,很媚很艳,我猜是桃花?或是杏花,走近看,是杏花,果然就是杏花,在不经意间,就那么灿烂地开放了,粉红而热烈,与鹅黄的杨柳嫩芽相间,在路边点缀了一路的风景。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远处的公路上,偶尔就看见行人骑着电瓶车驭金黄的元宝和纸钱,招摇着远去,我知道,那是他们在准备清明上坟祭奠亲人用的祭品,他们也在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早恳湿漉漉的空气,打湿了盛开的杏花,也潮湿了那远去的往事……

我们四个最要好的文友,也是儿时的伙伴。其中一个文友前些年远走北京,生意刚刚做得有声有色,便不幸病故,那时才40岁。在当时,他是以“强者文学”的笔触活跃在我们年少追梦的羡慕目光里,当然比不上时任山东省签约作家祥秋兄的。我们四个当中,除了祥秋兄就属他了,不但字体刚劲,而且诗句诤诤,让我们很是偑服。现如今,他就只留一冢基茔和坟上的荒草了,叫人心生惋惜和哀痛。

从老家的村庄去他的坟地并不远,但那次我去看他,却走了很久。那时的杏花烟雨在泪眼婆娑中似又见你潇洒的形象和熟悉的音容,但终究找不到或只能感悟你的踪影了。

清晨的潮湿正像那清明的杏花雨,不知道清明那天有没有雨,稀疏落着,温柔而冷默,冲落了你坟茔上的灰尘,只是难以冲淡我们三个文友对你的那份儿时的情感。每年的清明时分,虽不能去墓前伫立,但我们的心定会如约而聚,相聚在你的墓前,手持你喜欢的花束,与你相视无言良久,惟见我们的清泪千行……

坟上的草青了,麦苗正拨节,春意正盎然。那些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或许,清明只适合在夜里行走,没有星光,没有灯,遗失再遗失。夜,逐渐僵硬,冷漠如冰,敛心静气,不动声色;清明,只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才可收拾皈依的莲心。捂紧心疼的那个地方,片刻湿透,伸出双手,试图抓住些什么,却灼痛了焦渴的花朵,在另一个窗口凋零,就这么感知着风的存在,任柳絮飘散着远去……

岁岁清明

文/费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关于“清明”,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词汇,因为祭奠和怀念。

花木芳菲,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清明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气候温度回升,雨量也随之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是,清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出现,似乎便与纯粹的节气区分开来,二者因此有了明显的不同。

我查阅了关于“清明”的一些资料,了解到清明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清明节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不仅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踏青的好时节。在二十四节气里,似乎没有哪一个节气能像清明节这样,有着如此浓郁的感情色彩。

古往今来,清明节这一传统祭祀活动大约包含这样两层意思:清明,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标志天地清朗、寰宇澄净。而清明又是充满忧思的,在这个日子里,生者从喧嚣繁忙的现实生活中静下心来,在心中腾出一块地儿来怀念先人。而长埋地下的亲人,也因此得到安宁,化作香炉间袅袅的青烟和燃烧的纸钱,在清明时节萦绕、消散,化成烟雨,润湿了人们足下的青草。

清明表现了中国人的复杂情感。大约自春秋以来,清明节就作为中国人对逝者表达哀思的传统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集体追怀、祭奠先人,每家每户都会把拜祭活动当作一件大事对待,漂泊在外的人也会在清明来临的日子重新返回故乡,在逝去的亲人墓地前烧香祭酒,寄托哀思。扫墓的人们挎着盛满祭祀物品的竹篮,有些还会带去镰刀和铁铲,锄去坟头上旧年长出的野草,修葺土坟,垒实墓基。因为与泥土和青草有关,于是,又有了“踏青”的另一层含义。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在中国的诸多古诗词中的清明,多有描绘一种曾相识的寂寥落寞,更有一种撩拨心弦的感动。仿佛一缕淡愁在烟雨迷漫的山岚间飞升,是在嗟叹岁月的不易,更是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流转如飞花易逝,开落之间,转瞬又是一年春来到。

在清明时节,在一片萦绕的惆怅哀思中,我们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的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了后辈人对于逝去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