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上瘾

作者: 刘孙恒2021年05月24日生活感悟

不自觉地想刷朋友圈看看,无聊的时候更是如此;别人的手机一响,下意识地摸自己手机;一刷短视频就停不下来;一玩游戏就是四五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网上购物之后老想着去看物流到哪了……我想,这恐怕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在互联网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情形下,很多人都有这种行为上瘾。

那么问题来了,本是便利于生活的智能手机、社交软件、游戏等,何以同时让人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对于行为上瘾者,又该如何良性地使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摆脱被奴役的命运?美国作家亚当·奥尔特的《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首先得承认,我们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之所以容易上瘾,问题并不只是出在意志力上,更在于屏幕那边有数千人在努力工作,为的就是破坏我们的自律。道理显而易见,一个社交软件也好,一款游戏也罢,被设计出来的初衷,就是给人使用,吸引诸多人来玩,且用户越多越好。既然如此,免不了针对用户的需求和痛感而设计,免不了分析大众的心理动态,而粗糙地总结,显然就是让人上瘾。

以当下任何一款热门游戏为例,其都会有如下三个要素:第一是沉浸式体验,也就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代入感特别强;第二是成就,即让人从中得到成就感、自豪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体验满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社交元素,游戏和虚拟社交实现了无缝衔接。

行为上瘾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其会让人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沉迷于虚拟现实而忽视现实社交,缺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一方面有害于一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会让一个人的现实社交能力退化。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打交道,缺乏共情能力。

不仅如此,一旦上瘾,若不及时摆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让自己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解释,原因在于快感的来源是大脑深处的若干区域释放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大多数时候,大脑仅仅释放少量多巴胺,但某些药物和上瘾体验能让多巴胺大量喷涌。随着大脑产生耐受性,如何让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让自己持续保有强烈的快感,只有更加沉迷进去才行。

如何避免行为上瘾,或者说克服行为上瘾?由于我们无法抛开手机、不用电脑,亚当·奥尔特认为关键是用别的东西代替它们,也就是用正确的行为来取代这种错误的行为,把自己花在游戏、无用社交上的时间花在读书、健身等方面,重新构建自己的行为体系,彻底远离原来那种堕落的生活环境,努力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摆脱行为上瘾。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