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上三份礼

作者: 沈晓昆2021年09月12日心情日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我出生在1948年,几乎与共和国同成长,看到祖国如今如此繁荣昌盛,我是打心眼里高兴。同时,作为一名老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也总是在想,我这70多年里为祖国做了些什么呢?回首人生,我想拿自己从事的、取得的几个农业成果,作为献给祖国的礼物吧!

我首先想到的是稻鸭共作。这项成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又加进多个现代农业科技的元素,成为水稻绿色种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稻鸭共作,不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种养结合,鸭为稻谋。利用鸭子的生物学特性,让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防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何等巧妙?这个项目我前后做了20年,建成了国家唯一的稻鸭共作引智示范基地,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应用推广。在镇江拍摄的稻鸭共作数字电影,获得了国际农业电影节的一等奖,出版了3本稻鸭共作专著,发表了几十篇相关的文章。

后来,稻鸭共作上又加入了豆科绿肥苕子,“苕稻鸭”模式既解决了有机肥的不足,又利用了植物的化感作用,更好地抑制杂草,稻鸭共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技术中,还没有这样综合性的技术、还没有这样综合性的农业机械,而且效果还这样好。

第二个是发酵床养殖成果。开头做的时候,是将发酵床养殖技术应用在养猪上,后来又应用到了养鸡、养鸭等上。这项成果,利用当地的土壤微生物,分解畜禽粪便,减少臭味。畜禽粪不用清除,省水省工,生态环保,被称之为一场养殖革命,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应用推广。这个项目,曾获得了江苏省政府的成果推广一等奖,也曾作为援建四川绵竹地震灾区的一项成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太需要这样生态、环保的养殖技术了。

第三个是凤头白鸭。凤头白鸭是中国的古鸭,在古代,凤头白鸭不光是作为食用、药用,还曾作为观赏用。明清时代,就曾放养在江南园林、皇家园林中。中国的古书中多有记载: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清代何炫的《何氏虚劳心传》、清代鲍相璈的《验方新编》、清代吴仪洛的《本草备要》、清代郭佩兰的《本草汇》、清代高士奇的《蓬山密记》等都有关于凤头白鸭的记载,清代李元开的《荷花双凫图》中。中国观赏鸭——凤头白鸭虽有文字记载,但已失传300多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使凤头鸭重新问世,保护利用凤头白鸭,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机会是为有心者而准备的。2005年,我在一群鸭子中,发现了十来只凤头鸭材料,但这些材料形态还不一致、颜色还不一致。我们与扬州大学开展了长期全面的合作。共同努力,不懈坚持,经过历时15年的抢救、保护、整理,凤头白鸭性状趋于一致,遗传稳定,群体上千。今年4月,凤头白鸭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再现了这一著名古鸭。这不光填补了国内空白,放眼全球也没有其他像这样历史悠久极其美丽的达到数千只规模的鸭子。

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其晚年在谈到抢救、复兴观赏鸽时,有这样一段话:“将来人们一定会认识到其重要性不亚于对熊猫、朱鹮的保护。”

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也是位鸽子的鉴赏大师,他认为鸽子的讲究不专在飞,它得长得俊。就头而言“平头或凤头便决定了身价的高低。自然凤头的是更美、也更贵。”

大师们的这些话,移用在凤头鸭上不也十分恰当吗?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