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电费

作者: 赵计春2021年10月25日心情文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住在昆明一个约有二十户人的院坝里。那时没有物管,每个月收一次电费是家家轮着来的。除了一些五保户和不识字的人外,谁也逃不了这桩事。

每个月,只要抄表员把电费单往电表旁一塞,这回的收电费工作就要开始了。上个月负责收费的人,会主动把电费收支簿和本月缴费通知单,一起交给负责此事的下家。结余金额、注意事项等等,也会当面一一交代清楚。接到这个小本子,收电费的工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为了保证不跑第二趟,我一般会在晚饭后去收电费。找一把电筒,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要是再约一个家人,一个报数,一个登记,那就最好了。不过,即使是在这个时候,抄表也不可能一次就能完成。出于对电表的保护,大多数住户都把表设在家里。所以,只要家里没人在,就只好先去查别家。一般每次都有三五家的表,需要你来回跑几趟。幸好院坝不大,有什么风吹草动,竖着耳朵就能知道,不用几天还是能把全部人的电表给抄录完的。

有了数据就不用跑了,只须坐在家里算算就行。可是,算出的结果和现实的数字往往是对不上的:总表的数目总要超过所有人表数之和,差额达四五十度甚至更多。这就只能公摊了,谁用得多就得承担更多度数。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解决,我至今都没有想通。

算好电费后,就要去挨家挨户地收费了。有的人家很爽快地交钱给你,你也要主动出示收支情况,毕竟每个用户都有知情权。不过,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一开始来笑呵呵的,只要一听到你报出的度数和金额超出几分或一角,他们就会脸色骤变,赶忙夺过账本翻阅收支情况,仿佛多出的钱进了收费人的口袋似的。不高兴归不高兴,查了账,发完牢骚之后,还是要按数交费。只见他们边数钱,边念叨说怕是有人偷电、烧电炉什么的,一晚上总会遇到几家这样的人。和查电表一样,收电费也会遇到邻居不在家的情况。跑来跑去都不在,父母便会拿钱让我先垫上,以免供电局断电后搞得大家不方便。

和现在相比,当时的用电量真是非常小。大多数人的住房就是一小间,外加一个小厨房而已。房间装一盏25瓦的白炽灯,厨房安一个15瓦的。长时间的烧火做饭,15瓦的小灯泡也渐渐被油烟熏得只有5瓦的光,把所有的菜肴都镀上一道朦胧的昏黄。那时的人,晚饭后聊聊天、串串门,差不多就睡了,第二天又是一天的工作学习。

回想起来,收电费虽是个麻烦的差事,比不上银行代扣,更比不上支付宝,但邻里之间的情感也似乎更浓一些。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