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里的一点儿调皮

作者: 王一舸2021年11月04日生活随笔

我们一般谈起中国古代文学,总是会联想到板起脸来讲课的样子。其实,古代文学有调皮的一面。而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又是挑出来“耍宝”的。

明清小说我们按下不表,单说元杂剧。留下的剧本里,就能挑出来好玩儿的地方。

元杂剧中,有部叫《摩利支飞刀对箭》的戏,其中一位没有本事就混资历的老将,叫张士贵。他一上场,来了段快板书式“魔性十足”的“自我介绍” 。让我们现在拍起大腿,打着节奏,一起来念:

自小从来为军健,四大神州都走遍。当日个将军和我奈相持,不曾打话就征战。我使的是方天画杆戟,那厮使的是双刀剑。两个不曾交过马,把我左臂厢砍了一大片。着我慌忙下得马,荷包里取出针和线。我使双线缝个住,上得马去又征战。那厮使的是大杆刀,我使的是雀画弓带过雕翎箭。两个不曾交过马,把我右臂厢砍了一大片。被我慌忙下得马,荷包里取出针和线。着我双线缝个住,上得马去又征战。那厮使的是簸箕大小开山斧,我可抡的是双刃剑。我两个不曾交过马,把我连人带马劈两半。着我慌忙跳下马,我荷包里又取出针和线。着我双线缝个住,上得马去又征战。那里战到数个合,把我浑身上下都缝遍。那个将军不喝彩,那个把我不谈羡。说我厮杀全不济,嗨!道我使的一把儿好针线。

大家念完,有没有被这一段“自我介绍”给乐倒?

这段的中心信息很简单,就是“无能” 。作为兵将,打仗不济,倒会“缝自己” 。里面也有气势汹汹的对阵场面,还介绍两边各使什么样的兵器。可这一切都为后面的结果增添点“黑色幽默”的笑料而已。并且,他的“缝”相当夸张怪异。是把“连人带马劈两半”的自己都给“缝”起来了。越是夸张,越是“惨” ,读者们越会为他的“保命特异功能”发笑。

另一部叫做《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的杂剧,恶少“官二代”庞衙内的开场自白是这样的:

若到人家里,见了那好古玩好器皿,琴棋书画,他家里倒有,我家里倒无,教那伴当每借将来,我则看三日,第四日便还他,我也不坏了他的。但若是他同僚官的好马,他倒有,我倒无,着那伴当借将来,则骑三日,第四日便还他,我也不坏了他的。人家有好宅舍,我见了他家里倒有,我家里倒无,搬进去则住三日,第四日就搬了,我也不曾坏了他的。

作者并没有写庞衙内多么没道理的巧取豪夺,无恶不作,而是讲到他客客气气地“借” 。开始,他借的是“古玩器皿,琴棋书画” ,“借”了几天,还回来,“也不坏了他。 ”显得似乎没多少不合理,而且“人畜无害” 。然后,就是借好马骑,在古代这就好比现在“借汽车”一样,虽然有点给人添麻烦,可关系好也不是不可以。夸张的是后面的一个“借” 。他看到谁家好,便“搬进去则住三日” 。这就看出他“恶少衙内”

的本性了。把人家赶出自己家,然后自己“住三日,第四日就搬了。 ”可见任性妄为无底线。但整个戏,和这个人物的喜剧效果,也就由这些夸张的戏文,自然而然呈现在大家面前。

其实,除了这两段,元杂剧中的调皮之处,俯首皆是。为什么元杂剧会出现这种“搞笑”效果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杂剧都是演出来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戏。要是戏里面没有点有意思的“包袱” ,就演不火了。这也算是客观的市场需求所造就的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