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建房记

作者: 孙喜臣2022年02月21日心情日志

我是1979年春天结婚的,那会儿刚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家里困难没婚房,先是在父母家的库房里住了一年。第二年秋天,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在村子西南角搭了两间土房框,暂且过渡一下。

那会儿刚和父母分家,我和老婆手里只有130元钱,那还是我家给她的彩礼钱。我们用这笔钱买了5根细松木檩子、梁杔、椽子和柱脚。正巧当时赶上大队砍伐杨树,我们又买了一些作为门窗的木料。

1981年农历二月二十六这天,房子终于盖好了。盖房子所有的木匠活,都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是一个农村木匠。

盖房子的同年,大女儿出生了,后来又相继生了两女一男。四个孩子两个大人挤在一铺火炕上。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屋子显得越来越窄巴,渐渐有些住不开了。

1982年,我们村里分田到户,乡亲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有了改善,村子里边有盖砖房的了,看见人家的砖房,我特别羡慕!打这,我暗下决心,立志攒钱,也要盖上一所砖房住。

那时候的玉米价格很贱,每公斤才四五角钱,家里是一边节衣缩食攒钱,一边还要供孩子读书。孩子们委屈地说,家里的吃喝不好,长年吃玉米面大饼子,穿的则更差,大人和孩子几乎都是从卖破烂的衣服堆里买回来的旧衣裳。但就是这样,一年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这一攒就是十年。

1992年春天,我大女儿12岁,二女儿9岁,三女儿7岁,儿子6岁,那年,终于在我家原房址上扒掉两间土房,盖了三间红砖平房。这次盖房子只花了六千多元钱。杨木梁柁是我父母给的,松木檩子是直径16厘米粗,4米长的,是我在30里外的伏龙泉镇买回来的,椽子是用我家后园子里的小杨树解决的,窗户和门框都是买的松木板方。红砖是花钱雇车买的,沙子是求亲戚用四轮车运回来的。

在木匠活方面,栽梁柁、挂柱、倒檩卯都是大女儿帮我代锯完成的,就连房上钉檐椽子也是大女儿上房协助我的。有句老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确实不假,我女儿12岁就会拉锯。

改革开放后,玉米价格不断攀升,玉米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我家逐渐由一年只节余几千元钱提高到一年节余上万元或者几万元钱了。手里有钱了,生活也得到改善了,家里老式样的红砖房子,显得有些落后了……

2010年,我57岁那年,家里又盖了一次房,这次盖的房有些时髦,松木三角房架子,房顶挂的是紫色琉璃瓦,塑钢窗户,防盗门,房子前后外墙皮还镶嵌了白色瓷砖,屋里地面和厨房也都用上了瓷砖,天棚是扣板的。房子南北长8米,东西长12.5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很是阔气。

这次盖房子,打上下圈梁、上房架子、上房板是乡邻来帮忙的。其他工序,拉砖拉沙子、垫房基地、砌墙和镶嵌瓷砖,都是我、老伴儿还有儿子3个人共同完成的。没有雇瓦工和木工,村民们都说我家修的房子,就施工费和吃喝费这两项起码就能省20000元。

这些年,我从小到大到老,共经历了5次盖房子,生产队时代我家盖了2次,改革开放后又盖上3次,由小土房盖成大土房,由2间变成3间,由土房改成砖房,由房盖抹泥的砖平房又盖成了溜光锃亮的大瓦房。

不单是我家的房子一步一步的在变化着,村里其他的农户也和我一样,户户住的都是大瓦房。村子里水泥路两侧瓦房林立,砖院墙,铁大门,一幅新农村的画面。

我亲眼目睹了改革前、改革中、改革到现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我家也许依旧窝居在那破旧的土房里,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我感谢我们的党选择了走改革开放这条光明之路,让祖国越来越强大,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