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散文随笔

2023年03月10日优秀文章

唯美散文随笔(必读9篇)

烟柳渐重重

文/冷天月

春,走的太匆忙,以至于灵魂没有跟上。所以,即便已是仲春,可尘世却还是看不出明显的生机。

好在,昨天下了一场雨,萧瑟的天,明亮了许多,走在弯弯的溪水边,细细的嫩草已成淡绿,沾着点点细小的水珠儿,一只悠闲的灰色蝴蝶,停泊在被风吹笑的草的容颜上,亲吻着淡雅芳草的青香。

清幽宁静的流水,泠泠地唱着动听的旋律,河堤边上的垂柳条儿,轻舞着欢快的细枝儿,那不小心滑落下的如丝的秀发,在柔风的吹拂下,轻轻的撩拨着碧绿的溪流,阵阵戏水的游鱼,恋恋的围了过来,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轻雾蒙蒙,晨曦迷幻,远远的眺望,那朦胧的春雾、柔柔的春风,仪态万千的柳,这不正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梦吗?

沐浴在湿润和煦春风中的柳,浅浅的枝条,淡绿的叶儿,明丽的招惹人驻足凝视。原来米粒般的嫩苞已经偷偷地绽放,串串的别在柔柔的软条上。这些精小明亮的叶儿是谁裁成的,不用猜的!一准是剪刀模样的春风,一剪又一剪,就把柳芽剪成了丝丝片片。

眼前飘拂着,摇曳着,是条条妖娆的精灵,是个个勃勃的生命,浪漫的舒展她妩媚的风姿神韵。用手触摸她,软软的,又轻轻的颤动着,仿佛被人切住了枝内缓缓流淌的脉搏。轻点揉捏,慢点甩扬,别弄破了她娇气的肌肤。

转瞬间,无数的枝条伸腰,展臂,最终浑圆成挺拔的躯干,似与岁月争远,与春天争美。

也许,明天,这些星星点点的叶芽就会儿酝酿成绿绿的叶片;整整齐齐的叶片又编缀为喧闹的枝丫,柔柔滑滑的繁枝最后膨胀变作粗壮的大树。这芽的萌动,叶的勃发,枝的生长,干的挺拔,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不灭绿的生机与活力。

淡雾,烟柳,风清,幽静。

春柳依依,情思悠悠……

山色空蒙,翠云彩霞。置身在如此的梦的怀抱中,渗透着那点点思恋,归真着那幽幽情愫,放飞着如雾思绪,透明的眸中,映着温柔的人儿,那一抹淡然的笑意,那一刻恬静的神态。在岁月的蹉跎里,就像是洗尽的铅华,脱俗超然。

沿着的浓荫走进春晨,远离了觥筹交错的虚与和一场场暗涛汹涌的弈,光洁如玉的沙泥小路上印着深深浅浅的足迹,凌乱的发梢在晨曦中浸润着风的吻痕,我庆幸拥有这一晨雾笼花影的记忆。

那蔓延着渐绿的林荫下,细雨里,迷茫着曾经,淡淡寂寥的烟柳,一盏心魂的碰撞,倚在柳下,荡漾的幻影,春风激起的涟漪,彼岸边的春日,彷徨着旧日的茫然。

忽然忆起儿时巷口的那株柳,随风飘摇在沉浮的世事里,沉沉的静寂。在这凡尘遍布而喧嚣的荣辱轮回里。它没有松的万古长青,也没有竹的高风亮节,唯独有令人心疼的柔弱,摇曳在我一扫而过的视野中。

就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中的那株柳——独自沉思在不息的光阴里,凝神在匆忙又匆忙的身影边。也许,只有他片片的年轮知道——在姹紫嫣红深处埋藏着它的喜怒哀乐!

偶尔,它会因汹涌的人潮里冷漠无神的双眸而思绪蹁跹;偶尔会因远方传来的那一曲光艳的情歌而憧憬神往。也会因花开花落的岁月无声而长嘘短叹。直到有一天,它发现曾经在自己躯干上捕蝉的稚儿如今已步履蹒跚,满目沧桑地教自己的孙子捕蝉时,才觉自己不知不觉竟如此古老。曾经的谈笑风生,曾经的云起云落,已成了自己多年来梦里的情境。

思绪,总是惯于在如醉的风里,纠缠安静的云光月影,轻轻的风,柔柔的吹过,宁静的晨,平静的水,心,却无法静下来。

无意发现娇美的柳后,一抹淡笑不经意划过嘴角。我知道,我找到了,找到心中的那份热衷,那份真实。

远望烟枊,一片淡绿。看见柳色浓浓,我静静的闭上双眼!

明天的明天,柳色会变得发绿,翁蓊郁郁的,环视四周都是绿的世界,在明媚的阳光下,绿得刺眼,我会真真切切地感到春天在身边,会实实在在的觉得蓬勃的生命的涌动。

明天的明天,杨柳依依,绿叶婆娑,柳絮晶莹似雪,漫天飞舞,飞蛾般沸沸扬扬。像雪花一样曼舞,似蒲公英般飞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飘飘洒洒。

明天的明天,我依旧会垂情于白絮轻盈飘逸的身姿,羡慕它自由飞舞的个性。梦着蓝天下天空中随处曼舞的柳絮,心中定会有一种爱慕和感动,爱慕她身轻如燕,来去无牵,默默无声;感动她心境恬淡,胸怀坦荡,飘逸自如。

曾经的我,也想做一片自在的柳絮,无风坦然枝头,有风悠扬满空。或漫步浩渺的天空,或缠绵婆娑的枝头,或浮绿草红花,用一身洁白素雅点缀红尘!

我紧皱眉头,整理着凌乱的思绪。一片片柳絮,似雪非雪,似花非花,飘舞着,飞入梦里。那似梦似幻如雪如花的身影是你吗?

回首,你我携手走过冬天,只是啊,一不小心,你离我而去。剩下我,在这个如诗的春天里,默默想着冬的暧昧,痴痴盼着你的回归。

无情的风吹过,落花付流水,飞絮空呜咽,年华顺水流失而苍老。风起,絮飞扬,风落,花沉浮,一切由风,丝毫由不得自己。现在,我终于清醒:曾经沧海,方知简单贵重,真诚高雅,真爱永恒。

柔和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失宠的繁花,飘飞的柳絮,让我重新找回丢失的灵魂。欣赏着双燕翩然飞舞,分享着柳絮逍遥悠然,倾听草间树上茑歌,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

拥有是一种满足,相爱是一种境界。我的一生中,别无苛求,只要柔风一缕,茅庐一间,淡水一盏,再加上温柔的你,够了,这些足够了,足可以伴我浪迹天涯,足可以让我潇洒乐观地面对物欲横流永无止境的凡尘。

我忽然明了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哀怨离愁,真是好凄美的情愫啊!不过,此时的我,也有了只要有你,不羡鸳鸯不羡仙的情怀!

见得烟柳青青,我的心情激动而平静,我的梦真实而坚定。在这片片翠烟朦胧里,我睁开双眼,看到了心爱的你款款走进我的怀里。

故乡的美

文/江风秦雨

这个世界,美的东西真的很多,比如清晨冉冉升起的朝阳、比如晚霞辉映下的湖面、比如春天里盛开的百花、比如秋天里炽热的红枫,然而,在我心中最美的还是故乡常州。

每一次从我生活工作的北方回家乡,我都会仔仔细细地去欣赏我的故乡。

我爱故乡的香樟树:

从父亲居住的绿洲家园大门外的绿洲桥走下来,桥的两边是一排香樟树,每次回家乡,我都会来到树下观赏。

那香樟树高大挺拔,像站岗的卫士,守护着绿洲家园。它的树冠像是一个不规则的球形,主干粗壮,且树皮粗糙,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它的枝干向四周延伸,舒展和谐。狭长椭圆形的树叶,绿的深浅不一,手感柔薄光滑,它的香味没有桂花浓郁,却也沁人心脾。繁茂的叶片,郁郁葱葱,一簇簇一簇簇的,很少有缝隙。阳光下,叶子绿的发亮,像是散发着生命的光芒,给世界增添着色彩。

春天的香樟树更是让我喜欢,那叶片上镶嵌的小花,羞羞答答,特让人迷恋。据说,香樟树的香气能保持很久,所以人们常用它做樟脑丸来驱虫。当我走在香樟树下,会有一个个草绿、绛红、暗红的樟树叶子,像小精灵似的纷纷跳下来,迎接我的到来,给我一个舒畅的好心情。

我爱家乡的小竹笋:

虽然远离家乡多年,但竹笋的清香、鲜美、宛如思乡的情怀,愈发变得醇厚悠扬了。

清晰记得,儿时爷爷养猪的茅草屋旁有一片小竹林,只是一片小小的竹林,是我最喜欢玩耍的地方。

春天,竹子竞相勃发,妖妖娆娆,联袂成片,挥洒着意犹未尽的盈盈绿意。几场春雨后,气候湿润,泥土变得松弛,那苍翠竹林里,一根根裹着厚厚笋衣的竹笋,带着新鲜的雨露,夹着泥土的芳香,破土而出,挺立竹林。站在小小的竹林中,有着融入大自然的舒心和惬意。

竹笋,褪去笋壳,笋子细嫩清脆,样子也漂亮,叫人想入非非。细细长长的,洁白光润,像姑娘白嫩的肌肤,像小媳妇细巧的腰身。最诱人的,还是竹笋做出来的美味,清炒的、炖肉的、蒸的,无论怎么去做,满桌子的清香。吃一口竹笋,唇齿生津,清香如兰,让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我每次赶上春天回家乡,父亲总会先采购小竹笋回来叫我过嘴瘾。

我爱故乡的桂花树:

入秋后,各种植物开始衰败,落叶凋零,唯有桂花树依然生机勃勃,叶子像涂抹了蜡似的,美不胜收。

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母亲给窗外的空地上种了两棵桂花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母亲精心地呵护,给它浇水、施肥、培土。待我国庆节回去,已见满树桂花,叫我好生喜欢。这两棵桂花树真是一道风景,开花时节,无论是亲朋,还是路人,都会在树前站一站、看一看、闻一闻它的清香,品一品它的高雅。而我,更喜欢在它们面前仔细端详,和它们心灵对话。

中秋,是桂花炫耀的季节,它尽情展露着自己的妩媚和绚丽,把惹人爱恋的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那白白黄黄的花瓣像雪花般洒满一身,在翠绿的叶片映衬下,热烈又素雅,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香气让人心醉。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奶奶每年都会晾晒一些桂花,等到春节的时候,加上红绿丝、核桃仁等做成美味的米糕,那是我永远都青睐的美食。直到现在。每次回常州,父亲都会买一些桂花糕回来叫我们品尝。

我爱家乡的梅花:

在我们绿洲家园的院子里外,有好多梅花树,赶上冬天回老家,我总会拉上堂妹去赏花。堂妹总会自豪地说,咱们这的梅花一点都不亚于红梅公园的梅花,花开时节,美丽如画。我的歌曲《江南梅》就源于一次和堂妹赏梅而创作完成。

自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之争咏挥毫的梅花,也让我痴迷眷恋。梅花,没有绿叶陪衬,为抗拒冰雪寒风,它变得冷峻坚强。在严冬吞噬了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它依然傲立于霜枝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冬阳下,缤纷着淡淡的芳香,那迷人的香气,笼罩着寒冷的世界,为败落、凋零、单调的冬天增加了闪光的色彩,熠熠生辉。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在冰雪中孕育,在严寒中生长,品格高尚,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铮铮傲骨,它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开放,独具风采。它像是燃烧的火炬,点燃了希望、点亮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徜徉在梅花丛中,生命在心里展开一幅图画。

我爱家乡的河水:

自从常州市政府大楼建在我老屋旁,父亲就搬进了绿洲家园。这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区。站在绿洲桥上,一幅水墨丹青的画面总会叫我止步观赏。那静静的河水,闪着粼粼的水光,好像明亮的眼波,我的思绪不可抑制地流向童年的河流。

儿时的故乡,出门就是池塘,再走远点,就是通往长江的大河。那一片片芦苇、一亩亩稻田是我永远看不够的风景。

故乡的小河里有鱼、有蝌蚪、有青蛙、有螃蟹、有黄鳝,每每看到这些小家伙,我都会和它们对视一会。水面上总浮动着好看的花,陪衬着绿叶,煞是讨人喜欢。我时常分不清是荷花还是菱角花。蜻蜓张开翅膀在花叶上扑捉着阳光的影子,一声声蛙鸣高低起伏,惹的花叶也颤动不停,遮掩了间隙的水面。

所有的植物,我尤其喜欢芦苇。在我家乡的大河边,到处都生长着成片的芦苇。秋天,灰白的芦花开始随风飘荡,唱着动听的歌谣,翩翩如雪,好美!好美!这些画面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永远挥之不去。

故乡常州,有太多太多的美。缓缓的流水,像一行行诗句,流淌在我的心房。诗句里的节奏,像一个个音阶,和着蛙鸣回旋、荡涤着柔软的心肠。

故乡,你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是永远最美的一朵花!

又见蓖麻

文/李瑞华

工作关系,我在乡下驻村。这一驻就是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再有近8个月的时间就要结束驻村生活了,但我还是很怀恋很珍惜这段难忘的时光。因为在这里,我用心感知了乡间的变化,收获着不一样的欣喜和感动。

驻村闲暇时间,我们也去村外走走。离我们驻村很近的地方就是大路口乡政府所在地,那里,正在大兴土木,建造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目的景点——贾堌堆农家寨旅游景点、三角花园大型龙山文化陶罐雕塑正在拔地而起,花海、秀才大院、民俗馆、农家乐饭店、大型水车、湖上泛舟……目不暇接,养了眼,爽了心。就在这繁华的背后,我却意外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植物——蓖麻!许多年不曾见到过,现在看来竟是那么亲切和熟悉,勾起我的童年回忆……

肩上斜背书包的时候,一度喜欢猜谜语。则则谜语,苑若许多顽皮的蝌蚪,在岁月的岸边摇头摆尾;苑若朵朵带问号的疑云,在思维的天际飘来荡去。"不点不点,浑身坑眼。不大不大,深身尽把".猜,猜,猜。终于知道,不点不点,就是母亲手指上的铜顶针;不大不大,就是房前屋后蓖麻棵上结的果实。我们大路口一带管蓖麻的果实叫做"麻籽".

蓖麻,是乡村中可以到采购站变来现钱的好东西,其经济地位,不亚于那些下个蛋就喧嚷个个大的老母鸡。走在烙有牛蹄印章的乡路上,随处可见闲散地上那些伸展着掌状叶片的蓖麻。红茎者叶色紫红,白茎者叶色碧绿。村里人,大多漠视蓖麻的美丽,只关注它枝桠上那些毛嘟嘟的果实。

抽去冬天冷硬的骨头,便是嫩绿的早春。脆生生的柳笛响起来,便引来一树芬芳的鸟鸣。年年春雨润地的时候,乡村就该种蓖麻了。引吭高歌的公鸡,每天都从东方呼唤来一枚新艳艳的红汽球。在母亲的敦促下,清晨我牵携着大红汽球去种蓖麻,自留地生长着绿油油的麦苗,蓖麻只能在地边沟坡上安家。随着黑褐色光滑如豆的蓖麻籽丢入土坑,我知道就把母亲的希望种进了泥土中。成熟后的蓖麻,或许就能变做我用的铅笔和作业本。人生总被一串希望支配着,而希望也总是成全人们的期待。等到沟坡上的土坑排成两排,等到我鼓胀的口袋渐渐瘪下来,我便牵着红汽球回家吃饭、上学去了。

蓖麻抗碱、耐酸,它根系发达,中空的茎杆颇有柔韧度,因而抗旱又抗风,就凭这般皮实劲,即便种在贫脊的土地上,蓖麻也能在几度风雨后站成一株美丽的风景。夏日里骄阳似火,蓖麻照样长的精神,因为它的老家远在非洲热带地区,属于偏喜高温的大戟科植物呢。小时候"害眼",现在说就是眼患上了红眼症,母亲说,明天早起,去家前的麻籽棵上找露珠去,滴在眼里就好。第二天,我真的早早起来了,跑到满是露珠的蓖麻棵下,抓住蓖麻的叶儿,往眼里滴露珠水儿,果然,凉凉的,顿觉舒服了很多,连续起了两个早上,我的"害眼"竟然好了,打那,我对蓖麻渐渐有了好感。看着一株株婆娑摇摆的蓖麻棵,看哪哪舒服。

在自留地干活,挥汗如雨时,便到地头一人多高的蓖麻棵下休息,手帕大的蓖麻叶散张着,就如天然遮阳伞,能给我带来荫凉。口渴的时候,摘个蓖麻叶,将叶角并拢,捆在细高粱杆上,就能从井中提上清凉的水来。蓖麻叶虽比荷叶略小,倒扣在头上,照样可以抵档一下太阳的热量。

当秋风吹掉了夏天的草帽,谷穗的发辫就变成了金黄,高粱也涨红了脸宠。这时候,生在蓖麻棵底处的蓖麻果就陆续成熟了。如果不及时采摘,它们便性急的自己爆裂开来,将花花斑斑的果实赌气撒在地上。我喜欢玩蓖麻籽,将它们排成队,它们就如一列威武的甲壳虫;将它们堆成堆,它们就是一堆带花纹的小石子;用它们下五子棋,它们就变做了围棋子;用它们玩称子游戏,它们就快乐地在我手心手背上翻云覆雨。听从母亲的吩咐,轻轻敲破蓖麻籽外壳,把白胖的果仁串在细竹签上,以备晚上灯油熬干时用。蓖麻仁含油近乎身体的一半,所以一小串蓖麻仁可以燃烧十几分钟。尽管求助它做临时蜡烛,蓖麻总是当仁不让的释放出自己全部的热量。

那年月公社号召饲养蓖麻蚕,于是村村闻风而动。因为种有蓖麻,所以家里也养了一些。按照蚕吃蓖麻叶的进度,需要天天采新鲜蓖麻叶给予补充。蚂蚁般大的蓖麻蚕,在脱过五回皮以后,就长的如豆虫般大了,等蓖麻蚕发育的白中透亮,不断爬动,就该上簇具吐丝了。

蓖麻喜高温不耐霜,在热带它可以长成树,移至温带它就变作了一年生植物。秋光渐老、初霜降临,蓖麻叶便如商议好了般集体下垂。这时候,母亲便会让我去采麻花。把霜打后的蓖麻花及小嫩叶采回家,用热水焯一下,尔后放在清水中拔除小毒,就可以用盐腌制风味独特的小菜了。蓖麻籽有毒,人畜误食可以引起呕吐、痉挛、昏迷等中毒反应,量大了可以致命。我一直纳闷,不知是谁最先发现蓖麻花经霜打后可以食用?

蓖麻分有刺、无刺、红茎、白茎、蜡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红茎品种、叶红果赤,非常美丽,可以作为风景树来栽培,以赏其叶其茎其花。行走在鲁北平原上,在乡村依然随处可见蓖麻美丽的身影。细瞧它那毛嘟嘟的果实,可不就是浑身尽把么。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从生产队分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渐渐地,蓖麻就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参加工作后,告别了我少年的生涯,告别了童真,告别了往长的日子。但是在心底,那对于蓖麻特有的情愫依然萦绕心间。

怀念那个物质极度匮乏、极度清苦的年华。

一脉落花香

文/马亚伟

黛玉的《葬花吟》中说:"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落了,真的会红消香断吗?

落花也是有香味的,你信吗?初春时我买回一盆风信子,不久后就开花了,花瓣明艳,花香馥郁。每天下班后,一推门就会闻到满室馨香。可是,花期有限,风信子凋谢了。一位朋友看到后说:"花谢了,香味也没了。"我凑上前去,闻了闻萎谢的风信子,竟然有了惊喜的发现,对朋友说:"落花也有香!真的!不信你闻闻。"落花的香味不再那么浓郁,有植物之香,只那么轻轻浅浅的一缕,仿佛美人离开时飘落在身后的丝带。落花香是淡泊的,清远的,如同繁华过后返璞归真。

朋友闻了闻风信子,摇摇头说:"我闻不出香味来。"我说:"落花不是没有香味,而是缺少发现香味的鼻子!"我们俩都笑了。

我想,这个世界上,任何落花都是有香味的吧。很多花落了,花瓣都是鲜活的,香气犹存。即使花落成泥,依旧香味如故。

我很喜欢桃花、梨花、杏花。花落的时候,花瓣轻盈如蝶,飘逸如风,仿佛一场浪漫的花雨,很适合做唯美爱情电影的背景。

可是,多少年里,落花总是带着惆怅伤感色彩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隐喻不可挽回的逝去。落花容易让人想到青春逝去、容颜衰老,也容易让人想到世事凋零、人生无奈。

其实,落花何曾知道人强加给它的这些感情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落是洒脱和诗意的。花落不是一种逝去,而是花朵们与时光的流水达成的一种共识:彼此要追逐着对方的脚步,一生相依,不离不弃。

远郊有个"桃花节",游人大都在花开得正盛时去游赏,我却偏偏喜欢在"桃花节"临近尾声时去,去收留那最后一脉落花香,感觉别有情趣。落花漫天,粉红色的花瓣铺天盖地,壮观又奇幻,世外桃源一般让人着迷。

花是美丽的、馨香的,人也如花一样。那次朋友把她母亲从年轻到老年的照片排列在一起,让我们看岁月改变的容颜。忽然间,我觉得那一张脸,就像一朵花,先是静静地绽放在时光的花枝上,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然后不动声色地收起绽放的花瓣,不动声色地老去,直到凋谢。即使谢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芬芳还在。

花如人,人如花。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季节最后的一朵落花,唯愿,能在岁月的路口留下一脉花香。

半窗明月乐读书

文/天一尘

冬夜,清冷寂静。月光莹莹如水,静静地洒落在窗上。夜空茫茫,一灯如豆,陪伴着孤单的我。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沏上一杯普洱茶,放上两三朵白菊花,再捧一本心仪的书,安然地坐在书房里,看杯中轻烟袅袅,任芳香萦绕心怀,少了喧嚣和浮躁,多了安闲与自在,静静地潜心阅读。此时我才感觉到一个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释放了出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书为伴,与书为友。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世界,让我的日子过得很有意义,使我的人生走出迷茫,找到了方向。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会废寝忘食,一一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胃口慢慢大了起来,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不同类别的图书,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会购买和阅读。日复一日,家里的书渐渐堆成了山,有时想找本书,都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便于查找,我做了几个书柜,分类放置,还在电脑里建了档案。即便如此,家里还是放不下,很多书不得不放在书柜顶上,堆叠在一起。那些心怡的书,我把它们放在枕边、床边,每天睡前读上一篇小文,才能安心入睡。

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是于谦,他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独特而透彻的见解令我佩服不已。看来于谦是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不然怎么做得了救国宰相呢?

我经常暗暗地问自己,人这一生,到底要读多少书才算够?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过略窥冰山一角。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不断慨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

读书让我精神愉悦,这种幸福是钱财所不能及的。我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只学习了一些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那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堆废纸。一要读,二要用,把书读活,才是真正理解了读书的含义。

以书为友,让我感到幸福、快乐、充实;以书为友,让我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不再迷惘。

夜深了,半窗明月为伴。坐拥书城,手捧香茗,一丝幸福和喜悦,渐渐溢满心田。

嫩闪闪的春草

文/赵攀强

立春过后,沉睡的大地苏醒了,蜷缩在泥土里的草根睁开了眼睛,它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离开娘怀,探出稚嫩的脑袋,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刚出来的时候,是一株幼苗,像毛尖,像雾芽,颜色鹅黄,水嫩嫩的。慢慢地,慢慢地,生出两个叶片,舒展开来,颜色泛绿,颤巍巍的,上面的露珠,亲吻着阳光,晶莹剔透,美得醉人。

春色不等人啊!我会利用周末时间,走进乡村的田野,到处都是嫩闪闪的春草,它们在山坡上,在沟壑间,在土地里,呼吸着新鲜空气,沐浴着温暖阳光,仰望着蓝天白云,处处弥漫着绿色和生机,使人心旷神怡。

这些春草是大地母亲的孩子,有些调皮,有些任性,他们长得太爱人了,浑身上下充满着诱惑。父亲对我说,这个周末,快把牛羊赶上山坡,吃了一个冬季的干草,它们早不耐烦了。出了圈门,牛羊开始撒欢,小狗蹦蹦跳跳,不停地和小羊碰头,看来它们确实高兴坏了。那个山坡是村子里有名的牧场,春草种类繁多,有鸡窝草、马鞭草、三叶草、龙须草、牛尾巴草,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仿佛为山坡覆上一张绿毯。牛羊饥不择食,肚子吃得圆鼓鼓的了,还不愿离开。以后的每个周末,我都会放牧牛羊,不是把它们赶到这山,就是那山,有时也会把它们赶到沟边,或者河边,那里不仅有草,而且有水,是牛羊最喜欢去的地方。

放学回家,母亲催促我们快到地里去打猪草。于是我和姐姐手提竹篮出去了。田间地头,山山岭岭,随处可以遇见那些打猪草的姑娘们,穿得红红绿绿,头上扎着小辫,在山间穿来穿去,手脚麻利,放声说笑。山里的春草,除了牛草之外,其余多数都是猪草,像灰灰菜、荠荠菜、花背心、鹅肠子、鸡冠花、蒲公英、羊奶子、刺叶菜、野白蒿、野苜蓿,都是上好的猪草了。那时我们打猪草,多数用手连根拔起,对于那些不好拔的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挖出来。剁猪草和喂猪的活是母亲的,只见她把我们提回来的猪草,一把把取出来,放在木墩上剁碎,装进木桶里,倒入泔水,再添加一些麸皮,搅拌均匀,然后倒进猪槽。那些大猪小猪,挤挤攘攘,哼哼唧唧,争抢进食,嘴巴吧嗒吧嗒直响。

那些春草,不光猪牛羊爱吃,人也爱吃。我记得童年时,母亲经常让我和姐姐去找那些能吃的春草,比如:刺叶菜、蒲公英、荠荠菜、野白蒿、蕨根菜、鱼腥草、香椿芽、灰灰菜、野蔊菜等等。母亲是个美食家,做得一手好茶饭,方圆百里无人不夸,尤其善做野菜,这些我都在那篇《母亲的茶饭》里写得清清楚楚,不想一一赘述。我曾经吃过母亲做的荠菜饺子、白蒿疙瘩、凉拌蒲公英、春芽炒鸡蛋等等,至今口留余香,回味无穷。

我想起在小河区工作的时候,妻子来了,她和区公所干部家属天天进山,挖回来好多的蕨菜、小蒜等山野菜,给我改善伙食,盘盘都是那样美味可口。她还把多余的那些山野菜,洗净,在楼顶晾晒风干,有的做成泡菜,有的做成干菜,上桌时作为小菜,或者炒菜时作为辅料,至少要吃上几个月。调到县城工作后,我们竟然突发奇想,在街道租了一间门面房,办起了"陕南特产批发部",主卖陕南山野菜。由于我和妻子都是老实人,不是做生意的料,加之我的工作繁忙,没有多余时间经营门店,开了一年草草收手,不是山野菜市场不好,而是我们的能力对不起那些山野菜。

有年春天,朋友送我一盒明前茶,说是清明前的紫阳毛尖,口感好,贵得很。我打开包装,取出少许,放进茶杯,倒入开水。只见那嫩嫩的毛尖,在水中沉浮,白中带绿,绿中泛白,颜色清亮,入口清香,肠胃滋润,周身通泰。我想,这难道不是一种奇异的春草么?从此我爱上了喝茶,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喝茶,而是惜春爱春吃春的象征呀!以后的岁月,我每年都会赶在清明之前,选一两斤上等的明前茶,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实在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啊!

每年开春,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我喜欢回老家去,喜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家乡的土地,看家乡的山坡,看家乡的河流,看家乡的天空,尤其是想看看家乡的泥土里生长出来的那些春草,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诱人,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乡愁的守望

文/静雯庐主

乡愁,如今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话题与情愫。无论是位于庙堂之上,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但凡有过乡村经历的人,往往都会把乡愁当成魂牵梦萦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守望。

水有源、树有根。这乡愁,绝不仅仅只是怀念,更多的是慰藉,是牵挂。你看这愁字,从心。但对像我这样游离于乡村之外的人来说,乡愁却成了漂浮不定的意象,看着有,伸手却触不到。毕竟,我从襁褓时代就跟随父母在不同的城市漂泊,对于乡村,对于老家,可以说没有任何刻骨铭心的记忆。尽管少年时代也曾到老家度假,青年时期也曾到乡村插队,但总是有一种做客他乡的感觉。每当人们说到乡愁这样厚重而结实的话题时,我往往静默无语。

我还是热爱乡愁,往上数三代,我的老家在乡村。

甲午深冬,我随着一支耕读文化采风队伍驱车前往屏南的漈头。这个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尽管离城区不过几公里的路程,却依然保留着千余年的农耕气息和乡村蕴味。这村我曾在几年前来过,印象里清溪绕村,锦鳞悠游,溪畔已经褪去鲜明的原色、土墙乌瓦的老宅,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下,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不走样的模式。褪色的还有那些穿着青衫、手捂火笼的老者,神态安详地坐在石条凳上,在阳光下慢条斯理地聊着老话。活跃的是不知深浅的大狗小狗,见到陌生人,又跑又吠。而老宅门前那些旗杆石、下马石,则以一种冷峻、坚硬的力量支撑起村庄的荣耀,让人遥想村庄当年的昌盛景象。

重游漈头,除了老宅、清溪,还有一个让人在特定语境中记住乡愁的去处,那就是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设在村中的一排老宅里,来之前,我就从各种媒体中查阅了它的相关信息,原屏南县旅游局局长、馆主张书岩先生在馆内收藏并展示着万余件与乡村息息相关的物品。数以万计,那可不是一个让人无动于衷的小数目,这在商品经济的现实环境里收集,仅靠执着和情感,远远不够。还需要诸如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撑。我这么揣度,是不是也显得现实和功利?

相比城市,乡村的任何一隅都堆积着岁月的情怀愁绪。我们穿过幽深的巷子,走进了那一排明清的古厝,仿佛穿越般走进了乡村的过往,走进了一段被凝固的时光。在耕读文化博物馆里,无论是一口水缸,还是一爿窗棂,都会感到先人温热的度数。木柱石基、青砖乌瓦,耳畔似乎拂过它有过繁华的暄风。看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展品,好奇迅速地退让给了敬佩。这个设在乡村、看似简陋的博物馆,尽管只是凭个体的眼界和智力来建构,但馆主那全力以赴、矢志不渝的信念与精神,无疑让乡愁有了一个极好的佐证和呼应。我曾读过屏南籍作家石城的散文《见证与寻思》,其对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呲牙咧嘴的狻猊、十六金星的秤等馆藏物品,皆有精到的表述和深度的解读,引导人们透过乡村的表象看到了深层次的内里。随着老张的讲解,我流连徜徉在不同的展区,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乡村物品,比如稻谷印、比如捕鱼笼、比如点心盒。

这里收藏的物品与摆放它的处所不成比例,显得挤挤挨挨。但对老张来说,每一件都是他的宝,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为了收集这些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老张入东家出西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购买、或租赁、或借用,让这些散落在不同人家的物品有了一个让昨日重现的舞台。这些物品有木质的,有石制的,有陶类的,还有铜铁锡银这些金属打造的。人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物的完善史。每件物品都是在有需求的背景下,经过能工巧匠的手制作而出。多少年过去,水流去,云散开,但这些悠远的乡村脉络,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在想象中追溯的陈年往事。耕与读,是乡村最为精粹的涵盖。农耕社会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早的生存形态,至今依然存在。馆内收藏的各种农具,大至水车、榨油用具,小至镰刀、竹制种子筒,讲述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农事。读则是农家弟子进取功名的入仕通道。在展厅里,一副刻在木板上的对联引起众人的关注,上联是"四壁书声人静后",下联为"一帘花影月初明".寒窗苦读,却有着一股浪漫的情怀。而那些不同年代的灯盏、灯马,虽然点着只是微弱的光芒,却点亮了多少乡村少年的壮志豪情。

在这里,我们能听到老张对着桩桩件件的物品讲述着漈头村叔侄双进士、姑嫂贞洁坊、黄童参修永乐大典、铁头和尚传授武功的故事。而物品则成为其人其事的细节写照。在一台老式的织布机前,有一老妪心无旁骛地织着裙带,这样的画面在过往岁月无疑是美好的,透过历史,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怀春少女正专心致志地织着裙带,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一腔恋情寄托给了丝丝彩线……

这里,有不同式样的锁,有不同年代的秤,有不同材质的动物偶像,还有不同信众的神像……面对着不同时期的各种农家生存、生产、生活的物品,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耕读文化所包含的意蕴。我们理解的耕读文化,其实是中国古代部分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文化。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明末清初的张履祥在《训子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这样的文化根植于广袤的农村,融合了传统的精义,维系着数千年的乡村繁衍与稳定。

如今,城市化的速度惊人,蚕食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不要说城里人,就连那些年轻的农人都对那些旧物感到陌生。而乡村的冷清与荒芜,则随着大量的农人涌入城市而愈加明显。于是,守望成了艰难的抉择,除了坚守,还要有希望。我们不可能重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也不可能抛开更为科学、便利的现代物品,但必须在心里有个承前启后的脉络,只有了解历史,才珍惜现在。

正因如此,我对老张充满着敬重与钦佩,也对乡村保持着欣赏与尊重,那历史的悠久、人文的纷繁、山水的锦绣及博物的丰富,都以历经沧海的从容淡定,都以道法自然的智慧大义,让所有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猥琐。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在嬗变、衍进的历程中,产生仁德与信仰。

有了根系,就不会有飘忽不定的惶恐;有了乡愁,就不会有无依无靠的孤寂。

即便是我以及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在异乡的人,只要记得住自己的根自己的乡愁,无论到哪,无论多久,都会一如既往地感到温暖和充实。

细品春茶好时光

文/乔兆军

母亲从老家捎来一包春茶,我急切地打开,拈上一撮儿,放入玻璃杯中,缓缓地将白开水冲下。只见,一芽芽新绿细直挺秀,如幽兰绽开,淡雅的香气也随之弥漫,品尝之后,那种醇和微甘的滋味,让人心旷神怡。

所谓春茶,即越冬后用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经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茶树体内营养物质丰富,故叶肉肥厚,色泽绿翠,沏出来的茶水格外清香鲜雅,为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者。

家乡"山城"保康,总是让人梦牵魂萦。阵阵春风轻拂,几场春雨滋润,茶树枝上就萌生出鲜嫩、鹅黄色的新芽,娇俏可爱。这新芽带着山野的鲜活与质朴,又有几分世外的精灵和清远,格外受爱茶人的追捧。

母亲叨念着"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新芽初生,她就去茶山上采摘。只见她合拢拇指食指,轻轻一掐,一枚嫩芽便轻灵地飘入随身的茶篓里。当天采的茶叶,还要当天炒制完,以免影响了茶叶的新鲜度。采回了茶叶,父亲在灶前添柴火,母亲用竹刷在锅中旋转炒茶,之后是揉搓,然后再炒再揉,反复几次,直到茶叶条索紧细,放在鼻子底下闻,有股醇厚的香味,才算完成。

母亲制成的春茶,我总是先品为快。用开水冲上一杯,汤色嫩黄清澈,茶香缭绕,啜饮一口茶水,在舌尖循环滚动,然后流入腹中,香郁回甘,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间,整个春天都浓缩在这杯茶里。

古代文人雅士爱茶者甚多,故留有许多咏茶佳作。明朝魏时敏的"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元朝张雨有一首《湖州竹枝词》,很有趣:"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一首充满青春活力的爱情诗,像春茶一样在恋人心头舒展开来,芳香四溢。

茶如人生,历经摘、熏、炒、烹之后在水里舒展,惊艳地开放,溢着岁月的沉香。其实人生亦如茶,在世俗的喧嚣浮躁中,保留一分淡定与宁静很难得,让心灵松松绑,随赵州和尚一起"喝茶去".

这来自家乡大山、来自母亲手工制作的茶,就这么丝丝缕缕地抓着我的心,让我如痴如醉。这幽幽的茶香里,有父母辛勤的汗水和质朴的爱,有那割不断的亲情与乡情。

秋天…

文/仙人掌

今年的夏天特别的热,雨水也不多,秋雨突然来临,还有些不习惯,一场秋雨一场寒。秋老虎还没晒完,就被几场秋雨淋得清凉多了。

淅淅沥沥的秋雨时大时小,下个不停,雨滴拍打在街道的银杏树上,拍打在田野深绿的稻谷、包谷叶子上,拍打在农家屋后金黄的柿子树上,一片沙沙声。雨雾锁着绿黛,浓云封着山隘,轻雾缭绕着村庄,盆地的山川显得寂然肃穆。

进入秋天,每当听到这绵绵的雨声,就倍感亲切,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味。记得那年,我只有八岁,刚上一年级,那时正是"文革"时期,记忆最深的便是饥饿,家里兄妹多,粮食不够吃,每顿饭都是瓜菜代粮,也是一个烟雨蒙蒙的秋天,饥饿的我独自一人在田野转,萝卜、芝麻等能吃的东西都进了我的肚子,来到一片苞谷地边上,成熟诱人的包谷吸引着我。看看周围没人,心膨膨直跳,我大着胆子在地中间掰上两个苞谷,恰在此时,在包谷地边巡查的父亲发现了我,他气得脸通红,大骂:"你个好吃的坏东西,看老子回去不打死".父亲脾气很大,我当时就吓坏了,他过去就朝我就踢了几脚,然后揪着我的耳朵,回家后父亲就将我吊在房梁上用牛鞭打,边打边骂:"人穷不能志短,穷死也不能偷,小时偷针,大了偷金",我不停的哭喊,几兄妹吓得鸦雀无声,母亲也在哭,她劝父亲一次,我挨打更厉害一次,这次对我的教训很深刻,使我懂的了做人的道理。我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一针一线。这也是我唯一一次挨父亲的打,可我感觉这次挨打很亲切。

那年的秋雨时下时晴一连几天了,一天嘈杂声音惊醒了我。父亲被生产队社员从架子车上抬回家里,只见他满身是血,看到父亲这样子,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原来他带领社员在北山挖磷肥,磷矿洞突然跨了,为了救社员,他被垮塌下来的磷矿砸伤,那时生产队都很穷,父亲在医院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就在家养病,有时疼痛时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哼,邻居去看他,看他伤的样子,忍不住说:"你是因公受伤,队里没钱看病可以去找大队呀,何苦要忍呀".父亲说:"大队也穷呀,我忍忍痛也能为集体省点钱".只有雨滴打屋檐上,发出一片单调的沙沙声,每到吃饭的时候,我就给父亲端饭,父亲尽管在养病,他还惦记着生产队的事,叮嘱我每天去把队里的牛放放,唯独忘记了自己,因为治疗不及时,他后来落下腰痛的毛病,每到阴雨天他就犯腰痛病,他现在像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进入秋天,听着这淅沥沥的雨声,回想起这些往事,使人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抵御了秋雨带来的寒意。我怀念秋天、怀念秋雨、怀念父亲。尽管父亲二十多年前的秋天里离开了我们,但对父亲的思念与日剧增,使我增添了做一个好人的勇气。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