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章

2023年03月11日优秀文章

亲情文章(必读7篇)

亲情账单

文/秋染田园

这些天,一直被一份亲情账单所感动。

近些天,这样一道简单的亲情计算题,在天涯、新浪、搜狐等各大论坛广泛流传,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假如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去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爸妈能活到85岁,这辈子你还能和爸妈相处多久?"

"就算爸妈活到85岁,我也只能和他们相处两个月零13天。"30岁的重庆女子姚玲算出这样的结果后,心里一阵发酸。

姚玲目前就职于杭州电信公司,父母住在重庆。自认为还算孝顺的她仔细算了算,自己每年回家2次,共约10天。除去走亲访友、出门逛街,真正在家时间只有5天,再除去每天10小时睡觉时间,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70小时。父母今年60岁,如果活到85岁,我也只能陪他们1750小时,也就是73天,也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

28岁的山西人杨莹新每年春节回家一次,时间只有5天,真正能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20小时。在今后的岁月里,她能在妈妈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算出结果后,杨莹新哭了,想起儿时和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觉得很愧疚,很想马上见父母一面。但分隔两地,她也只能给妈妈打个电话。

很多算过这道题的人,突然意识到,未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竟然只能以"次数"和"天数"来计算,而且是见一次少一次,陪一天少一天。

而我们,这些在外地的儿女,还能陪父母多少天?

看到上面这些,我,也在心里给自己算了一下。我的父母今年七十岁,如果按每年平均两个月回去一次的话,假如父母能活到80岁,我也只能陪他们六十次,平均每次在家两天,也就是一百二十天,也就是四个月的时间,除去睡觉时间,和同学朋友应酬的时间,还能剩多少?假如,假如父母到不了那个年龄离我们而去……

当我们和父母的时间以次数来算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什么?

每当我回家的时候,有的同事或朋友就说,你多好啊!还有父母去看看,艳羡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对于我们这些父母健在的人来说,回家看一眼父母也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那些失去父母的人呢?那些永远见不到父母的人呢?

"不管你多大年龄,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一个孩子".你也许在外面风风光光,可是,早晨洗脸时给你递上毛巾的,永远是母亲的那双手;你也许在外面"呼风唤雨",可是,每次离家让你泪眼婆娑的,永远是母亲送别时的目光……到了家,心才落了地;到了家,才找到自己曾经丢失多年的根。

对这一份亲情账单,你,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付了吗?

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亲情

文/郭蕾

每张照片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我愿说给你听。

时光匆匆,转眼间,整整20年过去了。我和表姐于1995年在禹城市徒骇河边照的这张照片,左边是我,右边是我表姐。

记得当时是正在上大学的小姨,借同学的相机,给我俩照的这张像。我到现在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尤深,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瞧,那时的我,手激动的不知道往哪放。

那时的我们,简单而单纯,天真活泼。玩是孩子天生的秉性,由于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岁数又相当,经常鬼混到一起。去别人家去摘他家的花,到河边钓小鱼,这张照片正是把我们从河边叫回来,照的一张。

照完后,还挨了一顿说,不让我们再到河边去玩,怕出危险。我们就是现在流行所说的"熊孩子",那时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组织小伙伴们成立游击小分队,专门到徒骇河边果树林去偷苹果。

有一次因为苹果林刚浇地,我去偷苹果,结果被陷入泥里,拔不出腿来,吓得嗷嗷大哭,最后还是看果林的阿姨把我抱出来,不仅没有说我,还给我好几个苹果。现在想想,是这么多爱我的人保护了我的童年,让我现在回忆起来,满满的幸福。

20年过去了,我和表姐俨然都已经成了大姑娘。我如愿以偿的考上公务员,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表姐则继续深造她的学业,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念研究生。我们时不时通个电话,聊聊家常,聊聊专属女生的小秘密,保持着20年前那份感情。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亲情,愿我和表姐,都有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都有一个平安喜乐的人生。

微信聚亲情

文/疏泽民

打开微信,忽然被拉进"一家亲"的朋友圈。正考虑是否删除,又收到信息,说这里都是咱们家族的成员,让我进去看看。

打开"一家亲",果然见到侄女、侄女婿和妹夫的微信图像。还有几位,图像照片似曾相识,昵称用了姓名中的一两个字,我猜测一番,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那些不贴真实头像、昵称又用了网名的,一时猜不出来,便私信问小姑。小姑回复:"云"是大姑家的媳妇,"华"是大伯家的女婿啊,几年没见,你咋就忘了?我既惭愧又惊喜。这些年来,家乡的兄弟姐妹和远亲旧戚陆续离开偏僻的乡村,飘到不同的异乡打拼,有的多年不曾见面,又没有联系方式,日渐生疏。现在有了"一家亲",无论漂泊到哪里,都能通过这个微信圈实时"看"到对方,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圈子里真热闹,"嘀嘀嘀"的信息提示音就像落在伞面上的雨点,响成一片。那些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语音,还有各种链接,像汩汩涌动的泉水,不断往上冒。这些涌动的信息,有的交流打工生活的艰辛,有的谈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有的是天气变化提醒,还有的,则纯粹是幽默搞笑,娱乐放松。点开一个语音信息,那是刚在浙江参加工作、独自生活的侄儿在求教:谁告诉我豆腐怎么煎啊?紧接着的几段语音,便是厨艺指导,听声音,是远在山东的侄女与在嘉兴打工的外甥女在说话。听着那浓浓的方言乡音,我扑哧一声笑了。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结束了一天的辛劳,大家打开微信,聊些当天的收获,晒一晒打工生涯的微幸福,回忆往年春节回家团聚时的温馨,兴致来了,还发发红包逗逗乐。此时的信息提示音就像春节放鞭炮,连绵不绝。我忍不住,将几年前母亲过生日时在故乡拍摄的侄孙女荡秋千的视频发出去,圈里立即炸开了锅,他们"三哥""三伯""三叔""三表爷""三母舅"甚至"三外公"地叫个不停,十分亲热。"三伯,什么时候回家啊?"我立即语音回复:下个双休日,或者下下个双休日,具体看天气再定。"好啊,到时候提前说一声,这次大家一起回去。"我听了,心里涌起莫名的激动。

"一家亲"微信圈阵容还在壮大,成员继续增多。它像一根瓜藤,将散落在四面八方的家族亲属,连接在一根藤蔓上,既增加了家族成员的向心力,又凝聚了亲情,传递了正能量。这样的微信圈,我喜欢!

亲情味道

文/侯秀菊

从高铁站走出来,我发现,雨一直在下。整座城市都被雨水模糊了轮廓,似一副水墨画。

刚返乡回来的我,看到这里的一切还是熟悉的样子,心中微动,日子终归于常态。

望着雨帘,我蓦地陷入了回忆。在老家的那几天,日日与家人相处,生活过得格外充实和喜悦。一切都是温馨、舒适和亲切的,让我沉浸在这种氛围里无法自拔。

奈何,相聚总是短暂!假期即将结束,返程的日子到了眼前。临别前,家人一句句叮嘱着,总有说不完的话。

就这样,我带着家人精心准备的礼物,坐上了高铁。

路上,我在想:亲情是什么?在我的心里,亲情就是无论亲人间互相付出多少,依然感觉彼此亏欠,无论亲人间距离是远是近,依然在心中相互挂念。

我知道,家人给予的最好的爱,是给你力量做自己。怀着家人的爱,我一夜好梦。

第二天一早,我倚窗而立,静静地看向窗外。阳光温暖,风亦轻柔,一切都是刚刚好。

亲情

文/河豚

在我还没有出世的时候,我的大姑父就因痨病而去逝了,据母亲和我讲,就在大姑父出殡那天,那雪可大了,因为大姑家非常困难,就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是我父亲张罗给他买了一口棺材,这才下葬的。据说下葬的那天,天空下着鹅毛般的大雪,人们在抬他的棺木时,那雪都没了大半截,人们几乎是象爬着给他抬到了下葬地点,才给他下葬的。从此我大姑就一个人领着四个孩子,在艰难的生活着。那时,几乎全靠我家帮衬,不论大姑家有什么为难着在的事,都由我父亲去出面解决。一直到我十多岁,我大姑经别人介绍,认识了我现在的大姑父,他是个单身,自此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的身世。我只知道他是一个车老板子,总是给各大粮库拉脚送粮。在和我大姑认识以后,他对我大姑是那么的呵护备至,那样的精心照顾那四个孩子。

我那大姑父心地善良,特别对那四个孩子,更是关怀备至,那时四个孩子最小的只有几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了岁,而都是他和我大姑一把屎一把尿把她们养大的。

我那姑父对待我家,更是没有个说的了,是非常的亲切。每次来到我家都不空手,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吃的。那时我们可喜欢他来了,如果一看到他骑的那永久牌自行车停在我家的院里,就象我们家沾了多大的喜事一样,我们心里可高兴了。一看到姑父那张及温和又可亲的脸,我们甭提是多么的兴奋。他总是用那平和的语气对待我们,把我们都象当成他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样对我们呵护备至。我记得,如果一到他家里去,他总是让姑姑给我们做一些好吃的,有时还生怕我们吃不饱,给我们往碗里夹菜,那热情让我至今也忘记不了。

我那大姑父多咱也都不怕事,就在他们那里,大家都很怕他和敬佩他。他办事有条理,不盲从,他以理服人。据说,我姑父以前还和胡子们交过手,都让我姑父给制服了。所以他做事一向是那么的公正,就象有那股子劲,让人不得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

就在我家和他相处这么多年,没有红过一次脸,他对待我们那是可没得说的,有时比我父亲关心我们都亲。

特别是在我家最困难,最贫穷的情况下,我家人口多,孩子多,那时又敢上自然灾害那些年,所以家里只能维持,有时能吃上上顿就没有下顿,全家人饿着,是姑父他们伸出援救之手,帮我家度过难关。就在我记事以后,他们还在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家,我们家一却钱,就上姑家去借,他们总是那么的帮衬我们,就连自己不用,也得先急着我们家先用,那种亲情是用语言难以描述的。

我那姑父不但那样热情地对待我们,而且还精心地对待那四个孩子,对她们就象是自己亲生的一样,不让她们吃一点的亏,直到都给她们养大成人。而那些孩子对待我姑父,也就象亲爹一样,那样的亲,有时比她们的亲爹还亲。

我姑父真是一个最好的人,所以我写他,他不但是对我家这样,而他对待外人也是这样,总是有一种热情在他的骨子里,就在我去过他家不知多少回,他们那里的人对他评价非常高,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好姑父是我们修来的福。

何以报亲情

文/高慎昊 周钰洁

闲暇之余,整理房间,翻箱倒柜时一本相册映入我的眼帘。

相册有些陈旧,装订松散脱落。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它,续页上有毛笔字清楚地描着:一九八八年五月。

相册里,您的照片并不多,直到1984年有了我,相册才变得越来越厚重……

静心坐了下来。脑海中的记忆随着翻页,浮现出一道道清晰的足迹。

五岁那年,我们的足迹相融:您抱着我走街串巷,就算满头大汗,您也始终紧紧地搂着我。累,您却乐着!

十岁那年,我们的足迹相随:您牵着我人来人往,就算大包小篓,您也始终紧紧地拉着我。一不留神,我就会脱开您的手,自顾自地到处跑。气,您却笑着!

十五岁那年,我们的足迹隔阂:您我多了争吵,少了欢笑。我开始想摆脱家的束缚,好奇外面的喧嚣世界。无声,您却伤着!

二十岁那年,我们的足迹飘散:您经常独来独往,我们之间少了交集。孤单,您却念着!

但是,如您所愿,我进入了您之前的单位——萧山交投集团公路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将"忠孝"文化融入到了企业发展中,培养员工对家庭、企业、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员工怀有感恩之心,始终倡导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宽容、感恩的心,成为一个做人唯诚,做事唯信,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好员工、好公民。或许正是因为那里特有的文化气息而让您为我做了这样的选择,而我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忠孝文化".

对于当初青涩懵懂不知"孝"为何物的我,翻看着同事的"日行一孝"、"亲情账本"、"忠孝相册",学习着公司下发的《弟子规》、《国学》等书籍,感受着企业文化带来的氛围,这让我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孝".

曾经的我总以为单单的给予就可以回报亲情,而同事们的"行孝记录"乍看也大都是些家务琐事,但我慢慢却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份包容、一份理解、一种感恩!他们给亲情回报了生命中最无形的,却又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时间,是陪伴。

相册在我手里一页一页地翻着,而我却发现,我们的合影随着翻页越来越少。顿时泪湿……

光阴似水,悠匆而过。及时行孝,就是要懂得时间何等有限,生命何等珍贵。我们该如我们的父母,用我们尽可能多的时间,回报他们的亲情!

亲情经不起等待

文/姗姗来迟

今年是奶奶去世后的第八个年头了,八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说如此,每当我想起奶奶,心里却还是空落得疼。

在我对童年的记忆里,奶奶是我最亲的人。小时候的我是奶奶的小尾巴,每天都"吧嗒吧嗒"地黏着奶奶,奶奶干活时背着我,走亲访友时带着我。最重要的,奶奶还是我的保护神。

我出生在一个严母慈父的家庭,母亲对我的管教特别严。我生性犟,遇上一个严厉的母亲,可想而知,我肯定要为这犟脾气吃不少苦头。有时我犯了错,母亲打我,我既不认错,也不哭,倒是母亲,打着打着,她自己却先哭了。后来,母亲干脆不打我,我犯了错,母亲就让我跪。我一个人跪着,觉得没意思,就放声大哭,我这夸张的哭声是给奶奶听的。当时父亲弟兄三个,父亲是老大,用母亲的话说,父母亲一结婚,就被爷爷从大家庭中赶出去了,爷爷奶奶和叔叔们住在一起,在我家的隔壁。我嘹亮的哭声果然引来了奶奶,奶奶急急地赶来,一下子把我揽进怀里,边给我擦泪,边说:"丫丫,乖,不哭,奶奶来了,跟奶奶回家吃糖果去。"

我一听,忽觉很委屈,哭得更厉害,奶奶这时就会责怪母亲:"孩子这么小,懂什么,你跟她较什么劲啊!".接下来是,母亲悻悻地看着我被奶奶领回家。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以后的每次,只要母亲一罚我,我就能轻松应对,我心情好时,会很调皮地拔腿就往奶奶家跑;我心情不好时,就呆在家里大哭,等奶奶来救我是假,其实我是想看奶奶批评我母亲。母亲虽然脾气大,但对奶奶还是很敬重的,从不与奶奶大声说话。我当时的想法,是母亲不敢跟奶奶斗嘴,奶奶在当地口碑很好,邻居们都夸奶奶贤惠、能干。

纵然母亲对我这样严厉,却没能治住我的顽劣。我有个十分乖巧听话的弟弟,相比之下,母亲就对我特别的不满意。我每天不是犯大错就是犯小错,总要犯点错误,才觉得这一天没白过。奶奶的家就成了我的避难所,我成了奶奶家的一员。这下,叔叔婶婶们就不开心了,我不仅要影响奶奶干活,还要吃他们家的饭。我当时小,什么都不懂,等我懂事后,母亲告诉我,叔叔跟奶奶为我的事吵了很多次,每次奶奶都只能忍着不吭声。

奶奶对我的疼爱,像我成长的脚印,一步一个脚印,真实,坚定。直到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奶奶还是把我当小孩子。每次回家,奶奶做我爱吃的菜,我看书时,奶奶悄悄地端来茶,送来水果,看着奶奶有些驼的背影以及不再轻快的脚步,我常常心里发酸。

奶奶再好,却不能长生不老,奶奶病倒了。我回去看了奶奶一次,奶奶见了我,拉着我的手,眉开眼笑地和我说话。我当时因为工作上的事,也就没在家多留。可有谁知,这次见面居然是我和奶奶的诀别,也就是半个月的光景,我接到父亲的电话,赶到家时,奶奶已经永远地睡去了。我悲痛万分,可是无论我怎么哭,奶奶却再也不能把我揽进怀里疼爱了,我的哭声犹在,奶奶却不在了。

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也许奶奶太累了,确实需要休息了,可我还没为奶奶端杯水喝,还没为奶奶洗把脸,我总以为机会很多,哪知亲情这样经不起等待。

以后的很多日子,我都被自责所侵略,常常在悲痛中绕开有关奶奶的事。直到八年后的今天,我才有勇气拿起笔回忆奶奶,愿奶奶在那边一切都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