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散文

2023年03月23日优秀文章

粽子散文(必读6篇)

那些年的粽子香

文/张英祺

那些年的端午节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每年都要吃姥姥奶奶亲手包的粽子。老人家总是不辞辛苦,变着花样儿做,做成不同种类的米不同的馅儿。在我们家,馅儿里通常会有红枣、花生、栗子、红豆,不仅好吃又有着美好的寓意。

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我是最高兴的,因为又可以跟着一起"包"粽子了!与其说是包粽子,不如说是玩粽子。每次我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大人一起凑热闹,但是一次也没有包成功过,不知道为什么米在我的粽子叶上就那么不听话,总是没等我绑好就滑了下去,惹得大人一阵阵笑声。最后我也只好弄得一塌糊涂后收手,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不能帮忙净把包粽子的地方弄乱被大人嫌弃而"逃"走,以至于我每次都是坐等其成。我最爱吃小米的、馅儿多的粽子,有时候嫌馅儿少还要将别人馅儿里的红枣、栗子抢过来吃掉,然后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心满意足。所以我到现在也没有记住包粽子的方法,但是从小包粽子的有趣经历却是让我难以忘记。

上了高中以后,学校里有许多外地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回家过端午节,吃上香喷喷的大粽子。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他们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思念亲人的滋味。看着他们给家人打电话表达着各自的遗憾,我也不禁难过起来,而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拿些家里长辈包的粽子送给他们吃,听着他们说真好吃,有家的味道,我的心里无比高兴,不厌其烦地和他们夸老人家的手艺多好多好,是粽子界第一美味。

每一年,我就是在粽子香中度过端午佳节的。吃着甜甜的粽子,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在另一个城市过着端午节。粽子年年香,而我不在乡。端午佳节到来的时候,我不能再吃刚刚出锅的新鲜粽子了,即使节日将近,大街小巷里多的是卖粽子的,可是那又怎么能够和家里的比呢?米少了馅小了熟悉的味道也没有了。到现在,我才知道那些年的粽子香是多么重要,它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早已化为对家人的思念和家人对自己的爱。今年的端午节,与家人隔着小小距离的我想说:"我想念家里的粽子香,想念你们!"

想起送我粽子的那些人

文/吴文兰

晚上快十二点了,秋姐发来信息:今年端午我不在家里过,回头让我弟媳给你包一些粽子吧。

秋姐去年到南方带孙子,之前几乎每年端午都能吃到她包的粽子。她说早上在菜市看到卖粽叶了。此刻她定是想起家乡的端午,想起我这个贪吃的人吧。厨中青箬叶,犹解忆江南。秋姐以前在单位食堂上班,厨艺精湛,粽子裹得很是地道,不仅精巧可爱,吃起来也清鲜香甜,和摊点上的绝不可同日而语。可我怎么好意思再麻烦她呢。

一直觉得我们这里的粽子,堪称得上真正的美味。皖南山美水美,生长在山间的粽叶,吸收了山水之灵气,娉婷翠碧,清香天成。从山间采回粽叶,经过浸泡,清洗,再配以精心挑选的糯米和食材,几经蒸煮,让植物的清香和米香豆香肉香完美交融,是山水的灵韵成全了一种食物的好味道。本地粽子口味有咸甜淡三种。有身边的文人曾评说:蜜枣素豆粽子,如晏几道的词,曲折缠绵,甜蜜悱恻,让人回味悠长;淡味白米粽子,则如韦苏州的诗,清淡,幽远,保持了草木的本味;而咸肉腊肠粽子呢,如东坡词,豪爽味浓,让人酣畅过瘾。觉得这种有趣的比喻,颇有几分道理。

皖南水乡,多是心灵手巧的人,每到端午,有闲情的人们总是喜欢自己买粽叶,浸糯米,一只一只亲手包来,然后分赠给身边的亲人朋友。所以我这个不谙此道的懒人,反倒捡了最大的便宜。这个几只,那个几只,归拢起来数量惊人。有一年粽子竟然吃到阴历七月。

除了秋姐,还有温老太,也是包粽子的行家。老人早年一直在山里居住,后随儿子来到城里,居住在这个小区,很快和人们达成一片,成了大家伙儿共同的老太。谁家孩子头疼脑热半夜哭闹,乃至家里纷争邻里不和,都愿意找温老太一诉为快。老太个子矮小,声音洪亮,笑声洪亮,离别经年依然记得她慈祥温暖的笑容。老太小脚,走路却很快,干活也快。她会裹粽子,裹出来的咸肉粽子堪称一绝,采用山里的放养土猪腊肉,完美地保留了咸肉的独特异香。当剥开一只油光滑亮的粽子,当红白分明浓香扑鼻的咸肉呈现眼前时,一切语言都是多余,此时唯有大快朵颐才能体现对它的崇敬之情。温老太不仅会裹粽子,还会做粑,三月三,她采来野蒿子,搋在米粉里,做成一只只浑圆的青白相间的蒿子粑,她曾迈着小脚费力爬到我家楼上,送我蒿子粑,她说三月三要吃粑,粑魂呢。蒿子粑那咸香鲜美的滋味,永存心间。温老太走的时候,享年九十二岁。

一直拥有的东西,容易让人形成习惯,以为理所当然。而走着走着才发现,人间聚合无由,很多东西渐渐的离了,散了,很多美好的盛景也如秋庭之树,渐渐疏朗萧瑟。

当街上飘荡起艾叶的幽香,当青绿的菖蒲再次绽放在五月的天空下,我想起曾经送我粽子的那些人,心里像被风一阵阵轻轻拂过。

幸好,还有微信,还有朋友圈。这样一个寻常的夜晚,一则朋友圈的消息,像一阵微风,吹散了一些人间别情的悲凉,让这个端午回到了温软如昨的曾经。

几张手机随意拍摄的照片:油润光亮的咸肉,亮锃锃的蜜枣,青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还有端坐在木桌前的那位母亲。透过照片,我看到一直隐匿在城市之后的山林,林间的雾岚,散落的鸟鸣,还有泉水汩汩流淌的声音……或许它们一直都在,和世间众多的美好一样,从未远离。那位母亲端坐在木桌前,素朴,朴拙———几乎所有的世间的修行者,莫不是这样一幅表情:不懂得取悦,不懂得讨巧,有些执拗,冷淡到有些淡漠,甚至卑微,却又那么高贵。他们专注内心,心无旁骛,将所有的心力倾注于眼下的生活,所有的人间沟壑,在凝神专注的一刻,皆化为山水万重的绕指之柔。

几个小时后,三十个温热的粽子,如夏日的和风一样穿过半个小城,慰安着久违的味蕾。此刻,慢慢剥开一只,旧时光回澜拍岸,只觉世事温暖,万境可亲。

母亲的粽子

文/杨建全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近三十年了,少了母亲的佳节总让人有很多的失落,特别是每年的端午节,我总会想起母亲包的粽子,那味道至今不能忘怀。

在端午节来临的头天早上,母亲会在阁楼的柜子里,拿出长长的、发黄、略黑的粽叶,将它泡在大木盆里,而后拿刷子细细地刷洗干净,晾晒在竹席上,再去拨净新大蒜的外皮,一个个红红白白、干干净净的蒜头,像一张张笑脸般地躺在面盆里。到晚上天擦黑,母亲会舀出等量的糯米挑出里面颜色不洁的颗粒和未脱离干净的谷粒,然后在锅里倒进水将糯米放进去开始煮。晚上她基本不休息,隔一段时间会爬起来在锅底添柴火或者往锅里加水。第二天早上这些糯米会变成糊状的、相互拥抱着的饭团,母亲再用手将它们一粒粒的分开,然后裹进粽叶里,架起大笼将成型的粽子放进去大火开始蒸。

这个时候太阳从东方刚刚爬起,母亲会轻轻地摇醒沉睡中的我们,分头去田间、地头找夏枯草、牛打仗、艾叶及菖蒲,这些东西必须在露水未干的时候采回家,那样的新鲜集聚了天地的灵华才会成为整个夏日我们的夏凉茶(夏枯草、牛打仗是可以熬煮后防暑降温的饮品,而艾叶、菖蒲熬水后是用来治疗身上皮肤病的最好药材)。我们将这些东西采回去,在门框上架好,粽子的香味从厨房飘进我们的鼻子里。母亲会将煮好的老鸡蛋、大蒜头端上来,让我们先解解馋。当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粽子也及时会出现在饭桌上。母亲一篮篮端上来,我们一篮篮吃下去,她看着我们囫囵的吃相,脸上总是乐开了花。

粽子会在那天中午让我们一个不剩地塞进肚子,第二天起床那种入口即化的余香还充满唇齿。母亲做的粽子和别人家是不一样的,别人家做粽子会将糯米泡在冷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再上笼蒸,但她却要将糯米煮上一昼夜,待一颗颗米粒完全煮烂,用手捏米心没有一点硬硬的感觉才会去包、煮、蒸。在近20个小时的慢火、文火、大火的翻煮后才会将糯米的香味完全挥发出来。我屡次问母亲,为什么我们不学别人家的那种做法?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有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做人做事功夫到家,自然会与众不同。我一直不明白,待我走上工作岗位,经历了青葱岁月的磨砺,在人、事上撞得遍体鳞伤,我才明白母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人生实际不就像母亲做粽子吗?火候到家,功夫到家,用心到家,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春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

文/健康

又是一年端午节!雨,下了一整夜,滴在房檐上的声音,匆匆又响亮,我在睡意朦胧中,听到雨声急急,老天恨不得把百里之内的倾盆大雨灌溉给大地,以慰屈原在天之灵。雨声越来越清晰,关于屈原的故事,在我脑海里瞬间掠过,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惆怅。雨声彻底把我唤醒,往窗外望去,树木层层似麦浪般翻滚,极力扭着它的身躯,向我点头又摇头,花儿在狂风暴雨的洗礼中四下飞散,雨,密密集集,雨点清晰可辨。天,一片阴沉,一股莫名的哀伤如雨在心里飘洒,冷冷清清,这雨要下到何时?

母亲4点多就起床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洗米、搓绿豆皮、煮粽叶、切肥肉、冬菇、蛋黄、拿出早已洗净的棕滕,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坐在小凳子上,包起了粽子。一条粽子,在母亲的手中,犹如穿针引线般熟练。拿起一片叶子,弯成漏斗的形状,抓一把糯米,均匀散放在叶子底部,再铺一层绿豆,挑选肥美的半肥瘦猪肉,往中间一放,按两下,把切好的四分之一蛋黄放置中间,两头镶嵌冬菇,上面依次重复开头的步骤,又依粽叶的边缘绕多几层粽叶,轻轻拍一下粽身,好让米厚实些,再将粽叶往左向下相折。拿起绳子紧紧绕上两三圈,打结,就完成了。

不到一小时,一个长方型,又大又粗的粽子就放入高压锅依靠百度的水温来浸泡和煮熟。母亲包得乐此不疲,一个接一个,脸上挂满了汗珠,滴到眼角,渗入眼睛,我知道那种感觉是疼得火辣辣的。此时,隐隐觉得心痛,赶忙拿毛巾拭去母亲脸上的汗珠,轻轻按摩一下眼角。两小时过去了,粽子已熟透,母亲关了火,过半个小时拧开锅盖,用长长的筷子和左手一起把热腾腾的粽子放在风扇底下吹干,接着又开始包第二锅。

香气四溢,粽叶的香气飘满整个客厅,鼻子简直享受了一场浓得化不开的芳香盛典。此时,闻着这正粽叶子的香味,早已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解开了绳子,撕开了粽叶,呀,那糯米粘得严严实实,粽叶上几乎没有残留的糯米。香气再次扑鼻而来,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糯米夹杂着粽叶的香气!这粽叶,是母亲从乡下带回来的,是母亲亲手洗净煮过的,是她亲手晾晒的,这个味道,是那么熟悉,那么沁人心脾啊!咬一口,飘来绿豆的香气,再一口,是蛋黄的纯香,又一口,是浓郁的冬菇味,最后,连着肥肉的香气一口咬下去,所有的香气集中在一起,让我回忆了以往母亲包粽子的情景。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到上等的糯米,粽叶也是在就近市场买的,没有冬菇、蛋黄、虾米、瑶柱、腊肠,就只有绿豆跟肥肉,在那个岁月,粽子已是比较奢侈的食品了。可是,母亲依然年年包粽子,不仅是在端午节。往常,我们是吃不到肉的,煮粥,也是放少许的米,多多的水,米,由我来吃,水,由父母亲来喝,只有小半碗黄豆拌着吃。我们全家都喜爱吃粽子,为了填饱肚子,为了能吃到香香的粽子,母亲一年都会包几次。一家人围坐在小小的桌子上,吃着母亲包的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感觉很温暖很温暖!

等我长大一些,家里的经济稍好,母亲包粽子越发频繁,糯米也买最贵的那种,粽叶,都是从乡下带回来的,馅料也丰富了许多,我们一条接一条的吃。经济再富裕一些,母亲就包了许许多多的粽子,分给邻居、同乡、亲朋戚友尝尝,一分,每家总能分得七八条。邻居们吃了,竖起大拇指,赞扬母亲的手艺好,也回些小吃给我们尝尝;同乡吃了,感激涕零,说让他们想起了自己已过世的母亲,有好亲切的家乡的味道;亲戚朋友吃了,都乐呵呵的,边吃边笑得合不拢嘴!

"健,我送些给黄阿姨吃!"母亲甜美的声音覆盖了我的回忆,回过神来,便说:"可是正下着大雨呢!""不怕,很快回来!"望着母亲打着伞,一家一家的送重重的粽子,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一股愧疚涌上心头。我从来没有为母亲包过一个粽子,只知道吃,只知道年年端午想想屈原那个心情沉重的故事,可是实在的事情却没有做多少。今天,当我吃着粽子,感动得落泪!这些香气,是什么味道?原来,它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亲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味道,它是母亲大爱的味道啊!

我是不是应该也为母亲包一次粽子呢?

龙舟与粽子

文/谢观荣

龙舟是成人们的玩具,到了端午节,他们玩起来比孩子还疯,原来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永不停歇的玩心。这样看起来,长大与否,倒也区别不大,尽管成人平时不苟言笑,尤其是做了父亲的人,在孩子们眼中永远是一副威严的样子。可在端午的龙舟上面,他们就露了原形,他们也不过是一些长大的孩子,多一些坚韧的神情与拼搏的精神。

我喜欢龙舟的造型,尤其在水雾蒸腾的江面上,那就是一条活生生的蛟龙。玩龙舟的人比哪吒要厉害得多,特别是敲鼓的汉子,赤裸着上身,让汗水从脊背上流下,流到滔滔不绝的江水中。谁敢说这江水不是由点点滴滴的汗水凝聚成的,谁敢说这馨甜的河水里没有汗水的味道。看着龙舟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快点长大,他们不愿做永不长大的哪吒,而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些女孩子们会越长大越失望,龙舟前她们永远是看客,她们成不了龙舟的主宰。每一个端午都过得惊心动魄,生活因此有了很多激情,先辈们的汗水滴在船板上,晕开成浪花的造型,即使肉眼看不到,但闭上眼睛,那激越的鼓点就会响起,那激昂的场面会经久不息。

我并不太关心端午的来历,如果不是美味的粽子与细长的龙舟,我觉得这一天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我后来知道了屈原的故事,我也认为这不过是民间创造的传说,神话的情节,刻意渲染的情感里,有着特别的悲情。我不喜欢悲伤,有龙舟看,有粽子吃,有蓝天白云和悠悠江水,这世界就美好得很。壮志未酬的人太多,如果都去投江,岂不可怕得很,很多时候不敢深想下去,看江里的鱼儿都有些异样,那永不闭合的圆眼睛,仿佛带着此生无尽的遗憾。

龙舟赛罢,我就坐在龙舟上吃粽子,这是最觉得得意的时刻。当我小小年纪,当我不知愁滋味的时候,觉得这是世间最美的事情。因了龙舟的缘故,粽子不仅糯软柔滑,也多了一些那个年纪所不懂的别样滋味。坐在龙舟上吃粽子,我觉得自己在快速长大,长大成龙舟上的鼓手,与伙伴们一起穿行于江面上,穿行于云雾飘渺的空中,也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其实当时,龙舟是静止的,端午已经过罢,龙舟失去了作用,只有扛到岸上收起来,静候来年的端午。长大以后,我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玩具,不仅费心费力打造出来,平时也要多加维护,只在端午节时玩一玩,到底是值不值?

其实,世间很多事都无法用值不值来衡量,每个人来世间走一遭,不管际遇是多么不平凡,最终也会归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历史长河里没有龙舟,也没有粽子,坐在龙舟上吃粽子是永远也无法达成的幻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